个人资料
正文

回国纪实(9) 这里是北京(下)

(2007-12-30 15:46:51) 下一个
这座城门,人们都叫它前门,其实应该叫正阳门


前门西面不远,是老舍大茶馆。它其实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建的,曾经很红火了一阵。


它当年是靠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的。尽管今天已经发达了,还是在门口继续供应大碗茶,虽然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老舍大茶馆的创始人叫尹胜喜,今年初刚刚去世。他可是见过不少名人政要,这是当年他和现今美国总统小布什他爹--老布什握手时的情景。这倒让人想起老舍《茶馆》里的剧情了。来茶馆的人里许多都是子承父志,老刘麻子完了有小刘麻子,老唐铁嘴完了有小唐铁嘴,谁想到这总统也能传代,老布什完了有小布什。你要是觉得自己的职业不错,想传给后代,多泡泡茶馆兴许有帮助。


小卖部里面的京剧脸谱和一些小工艺品都很漂亮。


而这幅图,则是挂在厕所里的。


在茶馆里的八仙桌前坐下,准备点些什么。看着这服务员,实在是忍不住要联想到老舍笔下的小丁宝。


要上一壶茶,几碟点心,慢慢欣赏里面的演出。现在老舍大茶馆已经不似头几年那样红火了,再加上又是白天,没有多少茶座。


只演了一个二十分钟的节目,皮影戏,鹤与龟,演得还不错。


出了老舍大茶馆,从前门来到天桥,来到郭德刚的德云社。郭德刚这几年名声大噪,虽然他的相声距离侯宝林,马季等大师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相声和其它曲艺艺术不景气的今天,他能从无到有,风风雨雨地走到今天,为相声创出一片天地,也实属不易。


郭德刚也不是一下子就窜红的。当年艰苦奋斗,最惨的时候,剧园子里只有两名听众,可他站在台上照样说。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才有了今天。看来做什么事,没有点毅力是不行的。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相声,这个嗑瓜子儿的小伙子,来了好多次了,家住香山,看完相声,还得花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能到家,那都过了夜里十二点了,真叫有瘾。还有这个MM,一看就是“钢丝”(郭德刚的粉丝)常客,熟门熟路,上来就买第一排正中的票,坐下后要了瓜子儿嗑着就等开演。


郭德刚现在已经是大腕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来演出,只由他的徒弟们出来演出。徒弟就徒弟吧。下面节目开始:


第一个节目是许广的快板《雏凤凌空》


然后是杜鹤来和刘鹤英说的相声《兵器谱》


第三个是张德武,刘源说的相声《论关羽》


再下一个是李根,侯震说的相声《羊上树》


第五个是岳云鹏,史爱东的相声《写对联》


这两位可不能小瞧,徐德亮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热爱相声艺术,毕业后来了这里;另一位王文林则是刘宝瑞的高徒。


最后压轴的是高峰和栾云平合说的相声《怯拉车》


听相声和听交响音乐其实是一个道理,坐在剧场里,音乐厅里和坐在汽车里听CD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在剧场里,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除了听,还可以看到演员的表情。说至恰到好处时,包袱抖开,观众齐声叫好。说的过了头,走了火,观众又一起喊“吁----”。这水乳交融的气氛,不坐进剧场,你是体会不到的。听相声和听交响乐又有不同,听相声你可以敞开了喊好,喊吁,敞开了笑;听交响乐,可不能乱来,尤其那鼓掌更不能乱来,你觉着好了,别人没鼓,你还真不能一个人乱拍巴掌,显得不伦不类。当年看帕瓦罗蒂演出,就有一哥们儿,拿出听京剧的架势,老帕一出场,就给来了一个碰头彩,大叫一声“好!” 弄得老帕分不清是好还是倒好。


看完相声出来,已是万家灯火,夜色下的前门和箭楼,别有一番风采。




天安门广场两侧,也是灯火辉煌。


驱车从天安门前驶过,近60年来,这个城市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尤其是近30年来,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思念它,热爱它。我的根就在这里。这里是北京。





待续,下集,我的兵团战友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yzheng2005 回复 悄悄话 好!
bounty 回复 悄悄话 啊,北京!我可爱的家乡。永远爱你。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跑到这儿看看您,谢谢那些北京的文章,这是单弦吗?好听!
风中秋叶 回复 悄悄话 读完老兄的《北京》,也学着叫一声:“好!”
dream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zhuzhu的评论:

问候xzhuzhu新年好!我觉得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xzhuzhu 回复 悄悄话 北京是北京文化,鞑靼文化,不能说中华文化吧~
dreams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寥寥数语老北京以及说唱艺术的的旧貌新颜都尽在其中了!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思念它,热爱它。我的根就在这里。这里是北京。” 结尾尤其意味深长。对故土对中华文化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跃然纸上。 非常喜欢这个图文并茂作品!特别想感叹一句:“啊,北京,我的故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