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9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庐而寓居近四年,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等240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从此,成都杜甫草堂因杜诗而名扬天下,成都草堂因诗圣而后世流芳。
乘车到达草堂时,天色已昏,快到关门的时间了。匆匆买了票就往里走。游草堂的人本来就比游武侯祠的人少,里面很是幽静。
杜甫草堂大门
叶圣陶题的“工部祠”。杜甫在四川时,当过西 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按今天的标准看,大概最多也就是个县团级干部吧。估计那时的草堂也不会有今天占地这么大。
32年前,1975年底,我曾经游过此地。尽管是文革期间,游人寥寥,可我还是兴致勃勃的朝拜了这诗圣千年前住过的地方。
大雅堂,现在里面展示着杜甫的诸多诗篇和一些名人的照片,75年我来这里时,里面展示的全都是毛主席的诗词,一首杜甫的诗也没有。那时,也没有杜甫的塑像,所以连杜甫长什么样也没看到。这个塑像虽然也只是人们凭空创作,但也算让人们留下个印象。那单薄羸弱的身姿,似乎表现出了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
这是大雅堂里的杜甫塑像,不知为什么要塑成这样。
我那次在杜甫草堂里,只看到一些名人题的楹联,朱德,陈毅等人题的,如今还似曾相识。朱德题的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题的就是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留给我印象深的还有两幅,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幅落款是”何香凝右手“,而另一幅落款则是”康生左手“。一左一右的挂在那里。康生这个奸臣,文革中害了多少忠良,他的字被撤走,理所当然,但不知为什么何香凝的字也没了,留给我些许的遗憾。倒是挂在草堂大廨前,一幅清人顾复初撰文,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用隶书写的对联,给这草堂平添了一段注解,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后面还有郭沫若写的跋,
杜工部草堂旧有清人顾复初长联,句丽祠清,格高调永,脍炙人口,翱翔艺林。曾为名祠平添史料。惜原刻木联已毁,今凭记忆,嘱内子于立群同志重为书出,用自首都,寄归锦城:遥想风清月白之堂,龙踡虎卧之地,人民已做主人,气象焕然一新,谅不妨多此一段翰墨缘也。顾氏乃苏州元和人,清季游幕蜀中,故以流寓自况云。又顾氏通词章,工书画,有文集存世。此联隐隐以己为工部继承者,亦可见其自负不凡也。
一九六三年九月五日郭沫若跋 于立群书
郭沫若写此文时,大概也没想到后来会有文革爆发,更不会想到,后来自己会去揣摩圣意,抑杜扬李,写出《李白与杜甫》一书。不知郭老于杜甫在九泉之下相见,会作何解释。
大雅堂旁边不远处,著名的的草堂影壁依旧在那里。因这两个字是由蓝花碎瓷镶嵌,显得格外古雅别致,且字体遒劲,故许多名人来此都要依此为背景照像纪念。
对着影壁,左面墙上,题有花径二字,杜甫住在这里时,曾写有一首诗《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据此推断,当年这里定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花径通往草堂。
而在对面墙上,则是伟大领袖在1958年来草堂时留下的照片,据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张背影照。
我1976 年元旦前夕来游杜甫草堂时,也在这里照了一张。可是那时自己没有相机,只请
人照了一张正面的。那时,头上还带着黑龙江的皮帽子,成都人见了都奇怪。
这次有相机了,我也模仿着伟人的样子照了几张。后来拿回去让太座看,太座说你这比起人家毛主席差远了。我还争辩,说主席那张说不定是吴印咸或者杜修贤照的,我这就是一位游客帮着照的。太座说,你看看人家主席,即使是背影也是那么有伟人的气势,人家是真的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你这样子,说句不好听的,像是被绑赴刑场的样子,一看就是在那儿摆姿势。听太座这么一说,我也是越看越觉得她说的在理。伟人就是和咱们常人不一样,咱们凡夫俗子怎么学也是学不来的。
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春色。
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和繁华闹市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和武侯祠一样,是成都游客最集中的观光胜地之一。
我有个小朋友说过,“如果将来还有机会去成都,我还要参观这两个地方。成都的名胜很多,但是对我来说,成都就是诗圣和武侯的象征”。这话还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来武侯祠和草堂,就不算来过成都。
在成都,无论你走到哪里,任何一个不经意处,都可以感受到它积淀着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这是我在一所小学门口看到的。你看看人家成都的小学校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每天都对着魏蜀吴这么看,还能没文化?还能不出他几个诸葛亮,曹操,司马懿?
再放大一点,仔细看看这些出现在三国演义里的地名,你不觉得你和历史那么的接近吗?从成都往上(北)看,绵阳,祁山,铁笼山,定军山,汉中,箕谷,街亭,天水,陈仓,五丈原,往右(东)看,八阵图,白帝城,夷陵,长板坡,麦城,荆州,三江口,柴桑,合肥,每个地名里都可以引出一段故事。
说起成都人的文化,又让我想到了2000年出差来成都时去都江堰和青城山的两件趣事。
那次去都江堰,在门口也是遇到了一个40多岁男子,主动要给我当都江堰的导游,并说只收我20块钱还包门票。我半信半疑的跟着他,到了门口,只见他对把门的一点头,说这是我带来的,就连门票也没收就进去了。我才明白这就是那所谓的野导游。不过他给我讲解的确实不错,起码安澜桥,宝瓶口,二王庙等重要景点都作了介绍,最主要的是他给我讲清了都江堰的四六分洪,为什么要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它能调节岷江的水流,造福川西平原。
而在青城山则更有意思。刚要上山,路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问我要不要导游,只收20块钱,正式的要6,70块。我就和他开玩笑,你这么点小孩,怎么会导游?给我背一段道德经,算是我考你吧。谁知那小家伙立马脱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惊得我赶紧说,打住,就让你给我当导游了。心说四川人真不得了,难怪张松出在四川,难怪张松见了曹操的《孟德新书》敢说这蜀中三岁小儿都会背呢。
后来知道,这小孩才五年级,算是出来勤工俭学吧。我和他一路爬到山顶,玩的十分开心,还请他吃了顿道观里的素菜,下山时给了他双份的钱。这是那次在青城山顶拍的道德经,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
阴符三百字,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惦记着旅馆里的太座还没吃晚饭,所以也没在草堂停留太久便匆匆赶回旅馆。
晚上,和太座一起来到了和武侯祠相邻的锦里。
锦里不收门票,里面熙熙攘攘,小吃,茶坊,酒楼,客栈,捏泥人的,卖书刊的样样都有,十分热闹。我们买了一份当地小吃三合泥,主要成分是花生芝麻和核桃。
这是捏泥人的。
这个茶坊显得很高档了。
这家锦里客栈也是价格不菲。
从锦里出来,我们看着路边餐馆里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止不住口水直流,但顾及太座生病未好,恐怕承受不住那麻辣刺激,几经犹豫,还是忍痛割爱了。最后走进一家名叫”韩包子“的饭馆里,据说在成都也很有名,总算还点了夫妻肺片和担担面,浅尝辄止,感觉是没有期待中的好。
回到旅馆,我不甘心那么早睡觉,觉得还有成都的茶馆没去,于是又独自出门,漫无目标的沿街而行,终于走进了一家茶馆。这茶馆与多年前看到的茶馆已是截然不同了。没有了竹椅,火炉,茶壶,摆龙门阵的老人,取而代之的是沙发,音乐。到柜台前问有什么茶,价目表上多是可乐,雪碧,咖啡。我问服务员,多年前我来成都时,喝过一种老荫茶,非常好喝,还有吗?服务员居然从最后一页给我找了出来,原来应该叫老鹰茶,当年大概是我没听清四川话,误听为老荫茶。一个人做在靠窗的藤椅上,慢慢的喝着,从那老鹰茶里还能品出当年苦涩中带着的清香。
待续,下集,鬼斧神工三星堆
读你的文章,耳边老响起小时候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情景。。。谢谢你的好文,像是游了成都每一个不经意处,感受着它积淀着的厚重历史和文化。
草堂,也颇是雕梁画栋了。
到这里人也雅了。
侯兄,你听好:向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