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4)餐车上

(2006-08-24 00:28:45) 下一个

歌曲:乌苏里船歌

铁路两边的灯光渐渐暗淡下来了,建筑物也少了。夜色中,火车经过铁轨接缝咯噔咯噔的声音变得清晰起来了。老刚不愿意就这样早早的睡去,多少年来,在家里,他差不多总是最后一个睡觉的。睡前看报纸,看书,哪怕是坐着发呆,也不愿意早早上床。老刚认为这些也是休息。他决定到车厢的走廊里去走一走。

走廊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老刚先沿着走廊向车头方向走,一直走到头,老刚才发现,天哪,整个列车居然全是一模一样的软卧。老刚以前坐的列车,十二三节车厢,一般也就是两三节软卧,三四节硬卧,剩下的就全是硬座了。以前,他从北京到哈尔滨,要开将近二十个小时,一路上,除了天津,沈阳,长春这些大站要停以外,许多小站也停,大大小小十几个站,到了哈尔滨后已是精疲力尽。而眼下这辆列车,只在沈阳停一站,然后就是终点站哈尔滨。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也真是提高了,坐软卧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其实仔细想想,像这样长距离的旅行,和坐飞机相比,坐软卧还是满不错的,又便宜,又舒服。晚上上车,在软卧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第二天一早到达,什么事儿也不耽误。什么事情若是换一换,说不定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老刚在京哈线上来往多次,大小站名,耳熟能详。唐山,北戴河,山海关,沟帮子(老刚记得那儿的沟帮子烧鸡),锦州,锦西,大虎山,皇姑屯,四平,德惠,陶赖昭,再加上沈阳,长春,哈尔滨。这些地名,联系着多少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袁崇焕在山海关抗清,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林彪在东北指挥辽沈战役,毛泽东在北戴河赋“秦皇岛外打渔船”,唐山大地震,沿着这条铁路走,老刚可以感觉到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可以感觉到自己也在这历史之中。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老刚每次坐车经过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诗句。

老刚调转头,慢慢往回走。走到自己的包厢门前,拉开门,想叫儿子出来和他一起到餐车去看看,要不要吃点什么东西。老刚刚要伸手拍拍儿子,却发现儿子已经睡着了。老刚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已经是九点半了,睡就让他睡吧,一顿不吃也没什么,这几天儿子也够累的。

老刚关上包厢的门,一个人往车尾的餐车走去。还没到餐车,一股菜香就迎面而来。到了餐车门口一看,里面居然还是满满当当的,好像夜宵才刚刚开始。老刚一直走到最后,才找到个空座。

让老刚惊讶的还是菜单,一共有四五页,饭菜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一个小饭店。老刚想起以前的餐车,能有四五个菜就了不起了。当知青那时穷,也光顾不起餐车,只能在硬座车里吃列车员推着小车卖的盖浇饭,也没个汤什么的,吃完了能喝杯开水就不错了。

老刚此时其实并没什么太大的食欲,但看着这么好的菜单,还是忍不住点了一盘马哈鱼鱼子酱和一小盘翡翠虾仁,又要了瓶哈尔滨啤酒。

餐车里虽然人多,却很安静。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乱哄哄的感觉。老刚给自己倒了一杯啤酒。冰凉的啤酒喝进嘴里舒服极了。老刚看看旁边的桌子。两个三十几岁的男人在边吃边聊,从他们的口音,老刚可以听出是哈尔滨人。桌子上已经放了十个空啤酒瓶。哈尔滨人能喝啤酒是出了名的。就是三九天也照喝不误,喝起啤酒来比喝水还能喝。哈尔滨的小伙子还很讲究穿,那时一到冬天,哈尔滨的小伙子就要想法子弄上三皮,皮靴,皮手套,皮夹克,穿在身上,显得格外精神。

当时为了记住黑龙江省几个大城市的名字,知青门编了八个字,哈齐牡佳,鹤伊鸡鸭,就记住了黑龙江八个较大的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伊春,鸡西,双鸭山。这些年大概又增添了一些市,像什么大庆市,黑河市等等。

老刚下乡时,还分不清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人。反正都是东北人。时间久了,老刚能从言谈话语之间分出这三个省的人的不同。辽宁人东北口音最重,黑龙江人其次,吉林人最轻。老刚的印象里,在文革期间,由于黑龙江有许多农场,又有工业,三个省会当中,哈尔滨生活水平还相对高一些。黑龙江的主要农产品,就来自它的那些农场。

而沈阳是重工业城市,在那个能吃饱饭就不错了的年代里,由于农业弱,沈阳最穷。沈阳的豆油定量都比其它城市少。别的城市是一个月五两,而沈阳是三两。弄得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得了个外号,叫陈三两。想到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老刚不禁莞尔一笑。

列车员把菜端上来了。 老刚尝了一口鱼子酱,嗯,好吃极了。一股清香,不带一点腥气。老刚早就听说,黑龙江,乌苏里江里出产马哈鱼,马哈鱼的鱼子酱是很有名的。可在以前国内只吃过马哈鱼肉,从来没有吃过马哈鱼鱼子酱,今天这是头一次。虾仁炒的也恰到好处。老刚禁不住反问了自己一句,今儿是怎么了?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吗? 怎么看什么都这么顺眼? 看样子干什么事,心情是最重要的。

当年每次探亲假结束,从北京回兵团时,知青们带的最多的大概是炸酱。因为农场里的伙食几年如一日,除了土豆,就是洋白菜,很少有肉,农忙时杀一头猪,还要连长同意才行。这炸黄酱里放点肉末,又不容易坏,吃饭时放一点,可以吃好长时间。 有一次,老刚回兵团之前,母亲问他,给你买几袋肉松带上吧?老刚回答,别了,我们那儿,讲究“共产”。那帮人就跟狼似的,看见探亲回去的人,眼睛都发绿,什么东西都能一扫而光。 您那几包肉松,就好比是茉莉花喂牛。您还是给我炸一罐子辣椒吧,俗话说,一辣解三馋,我还兴许能多吃个十天半拉月的。谁知,老刚回到连里,吃午饭时,刚把辣椒罐子拿出来,这个说我来点,那个说我来点,一下子就下去了半罐。等他刷完饭碗回来,就看见一个家伙正拿着筷子在拼命往外夹罐子里的最后几粒炸辣椒呢。

老刚把这事儿当个笑话写信告诉了随单位搬迁到在四川山沟里的母亲。谁知母亲心疼儿子,又从当地供销社里买了两筒椰子酱罐头,千里迢迢寄到东北,邮费比罐头还贵,尽管她知道老刚未必能吃上几口。慈母之心,老刚直到自己有了儿子,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老刚又想起了一个天津知青老尹。老尹爱美,逢年过节洗完头,总爱往头上抹点发蜡。一次他从天津回来,大家趁他不在,上来就翻他的手提包找吃的。看见一个罐子里装着一些像炼乳似的东西,二话不说,就抹在馒头上吃下去大半罐。第二天, 老尹大叫,我从家里带来的发蜡怎么下去这么快呀。老刚越想这些,心里越觉得好笑。不知不觉,一瓶啤酒已经下肚。

老刚向列车员又要了一瓶啤酒。老刚平常在外面吃饭,从来不喝酒,怕开车吃罚单。但今天心情好,喝完就可以到卧铺去睡觉,所以也不在意。想当年,老刚在兵团时的最高纪录是白酒一斤,没有菜,就是几只辣椒蘸酱油下酒。现在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了。那时每年深秋时节,都要沤麻。麻割下来后,要在水泡子里泡一个星期,再捞上来晒干,然后才能把麻杆上的皮剥下来,搓成麻绳。沤麻的时候,连长挑几个会游泳的知青,把一捆捆的麻放到水泡子里,上面压上一些草墩子。一个星期以后,再把沤好的麻捞出来。北大荒的深秋,已是十分寒冷,再在又脏又臭的水泡子里泡上半天,上岸后人人浑身直哆嗦。酒和辣椒就是唯一驱寒的东西。老刚几次沤麻的活干下来,酒量大长,半斤八两的白酒不在话下,直到后来结婚成家,才改邪归正,不再豪饮了。

两瓶啤酒下肚,老刚觉得思绪更流畅了。不过,他还是谢绝了列车员再上一瓶的建议。看来,这车上的食客喝两瓶都是少的。 着什么急啊,老刚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好吃的东西在等着他呢。他站起身,走回了自己的包厢。

老刚躺在卧铺上,尽情地享受着火车摇摇晃晃的感觉和车轮咯噔咯噔的声音。三十年前,当老刚离开兵团时,那天早上,他去团部军务股办手续,军务股的干事对他说,以后有时间回来看看,别忘了你的第二故乡啊!老刚心里觉得好笑,暗自嘀咕,开什么玩笑,八年了,老子的青春全搭在这儿了,还嫌我没呆够啊!回来看看,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

老刚做梦也没想到,三十年后,他居然又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而且是带着儿子,重回那梦迴萦绕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议,真 TMD 鬼使神差。冥冥之中,这个自己曾经差点把命给搭进去的地方,这个当年恨不得快快离开再也不要回来的地方,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让他舍弃了三峡,九寨沟,黄山,桂林,而偏偏斩钉截铁的北上。现在,那儿该是什么样了? 黑土地还那么黑吗? 那些房子还在吗?那些人还在吗?蚊子,小咬还那么多吗?地还是那么泥泞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看人世间 回复 悄悄话 I didnot have your experience. But when I am reading your article my eyes are full of tears.
dreams 回复 悄悄话 非常熟悉的场景。当年过年时我妈妈也会给我寄包裹。是那种北京各个邮局都可以买到的木盒子,三合板的。里面应有尽有,糖果,花生,香肠,瓜子,果丹皮,还有妈妈用楂菜丝肉丝花生米炒的咸菜,香极了。因为是冬天,连里的行李房(毛坯房)是天然冰箱,坏不了。我们可以慢慢享用,当然是几个好朋友一起吃:)。印象最深的是烤窝头片夹香肠片,真香啊,经年难忘!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美味佳肴!
夏季星空 回复 悄悄话 看过不少blog, 这是最喜欢的一个。虽然我与您不是同一代人,没有经历过那火热甚至疯狂的年代,但比起今天的新一代,我想我还是能够理解你们的往日情怀的......
象thethe说的,读到最后几段眼泪不自觉地涌
kxin2001 好文章!我与你同年代人。那时在江西插队。十年后回沪,又十年后洋插队来美。儿子大学毕业在美国工作了,而我要提起带他回国到江西走一招,他保证回拒。今读你的文章,分外亲切。
thethe 回复 悄悄话 不知咋的,读到最后几段想流泪。谢谢老刚
Wafik 回复 悄悄话 我是那是唱"哥哥姐姐在边疆"的一个, 没亲身经历过北大荒但能体会你的心情.
扣眼 喜欢你码的字,有一处可商酌。陈3两名字的由来,确如你所说,每人每月3两油,但那不仅仅是因为辽宁自给不足,主要是当时陈锡联太左,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工业大省,辽宁在工业方面给全国其它省市的支援是有目共睹的,其它省市曾提出过支援一些农副产品,但被陈拒绝。最后搞的辽宁人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去了北京就使劲买,被人笑曰东北虎·······
zneteng 回复 悄悄话 不错。
上次回国从北京到上海,软卧很方便,一夜就到
haiwan 回复 悄悄话 喜歡
北妹 东北妹妹,读你的文章,浓浓的东北风情和那代人的青春呼之欲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尊重!希望全社会人都尊重!
一天到晚 回复 悄悄话 不是和你同一时代的,可就是喜欢看你的文章
白鹤泉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餐车这么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