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抗战老兵奚家华和他的《从军行》

(2017-04-03 09:01:12) 下一个

唐代诗人王昌龄以《从军行七首》一诗闻名诗坛,这七首诗中我最欣赏是第四首,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尤其是后两句,真可谓豪情万丈,气势如虹。可写这首壮怀激烈七绝的王昌龄一生并没有经历过征战,更没有过与敌面对面战斗的经历。而《从军行》的作者奚家华先生可是真刀真枪在缅甸战场上拼杀过的英雄。奚家华的《从军行》不是豪情万丈的诗歌,却字里行间可见诗歌般的万丈豪情。

 

之所以介绍奚家华和他所著的《从军行》,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曾参加缅甸远征军的抗日老兵,曾在在七十高龄时写下了这篇记录其投笔从戎,赴缅抗战的个人简史。因我特别喜欢看历史亲历者写的朴素的回忆录,尤其是普通人的回忆录,所以我介绍和推荐这篇短文给大家。毕竟,历史的洪流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涓滴记忆汇合而成的。

 

奚家华先生是首次缅北战场失败后,经野人山撤退的九死一生的幸存者,他也是第二次穿越野人山,秘袭密之那日军的国军住印远征军二十二师的炮兵上尉,自始至终参加了缅甸抗战。

 

读奚家华先生的《从军行》与读《抗日家书》有同样的感觉,他们朴素的文字,他们笔下那些真实生动的心理描写,让我似乎被带回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那个十万学子十万兵的殊死搏杀的年代;那个举国上下,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的全面抗战时代。

 

十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有这样的人,所以才不亡国》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0578/200605/14254.html,讲的是我的一个远房亲属投笔从戎,抗日救国的故事。而奚家华先生正是那千千万万让中国不亡国的英雄之一。

 

如果仅从《从军行》的文字上,读者可能看不出这本书是出自一个七十高龄的老人之笔。书中那朴素的文字,那种宁死不屈的战士情怀,那种不破楼兰终不回的英雄气概,分明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青人的手笔。而这点,正是我对《从军行》的推崇之处。

 

一个人在七十高龄时仍然能保持这种鲜活的记忆和铮铮豪情,说明那段经历已经被他封存在记忆里,从未曾触动和改变过,同时也说明奚老先生虽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国难家仇,其深似海。”这是奚家华先生在得知父母幼弟被日本鬼子屠杀在江边时真实而强烈的感受,这国恨家仇让他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日寇登陆后(金山卫登陆),一路烧杀,到我村北仓时,把没有逃跑的老弱妇孺数十人拘禁在一起,吾母及幼弟亦在内。吾父病卧床上,闻声爬到门口,为日寇所执,一刀砍下了脑袋。吾母及幼弟和乡亲们数十人,被绑赴家东小河边,勒令跪下,后面架起机关枪,一阵扫射,俱跌落河中,其中有一女孩未被打死,死里逃生,说吾母临难时,尚在呼唤:连官啊连官不止云。呜呼哀哉!”摘自奚家华《从军行》

 

如今的人们,大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更没有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家国之痛,以至于连那些不该忘记的历史也逐渐淡漠了。好在亲历那段家国之痛的人没有忘记,为我们后人留下一些历史印记。奚家华先生1967年回乡时,看见亲人遇难的小河处,当年的人民公社为死难同胞立着一块纪念碑。上书“不忘民族苦,永记阶级仇”,下面小字刻着:“一九三七年农历十月初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金山卫。到处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无恶不作。十月初七早晨,日本侵略者在这鱼塘里,仅一次就屠杀了无辜的贫苦农民三十二人。。。”

 

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让与世无争,善良懦弱的中国人觉醒了。那些昔日文弱的书生,老实的农民像中了魔法一般,变成了勇猛的战士,他们深埋在基因中的血性和不屈的性格因为敌人的残暴而满血复活了。正像奚家华先生当年所言:“国难家仇,教室、课桌,这已不是我的战场。我得亲手拿起枪来,手刃仇敌”。所谓的家国情怀,英雄主义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会被那些觉醒了的人真心地拥抱。

 

曾看过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的一个演讲,她也是以一个家国之痛亲历者的视角,告诉我们什么是家国情怀。

 

读罢短短的《从军行》,回想起《抗战家书》里的那些话,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在电影中、戏剧里看到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并不是作家的虚构和人为的拔高,而是那些英雄们真实的心声。

 

我又想到抗日英雄赵一曼和帮助她逃跑的那个伪满洲国女警察董宪勋和那个年仅十六岁的女护士韩勇义。她们本来是被派来看守赵一曼的,可她们为赵一曼的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召,两个人不畏生死地帮助赵一曼越狱逃跑,后来失败被抓。董宪勋和韩勇义都被折磨拷打,审问董宪勋的敌人问她,为什么帮助一个不相干的反满抗日的共产党人逃跑。她说:“因为自己住在满洲国,,走在满洲国的街道,坐着满洲国的车,使用着满洲国的货币,吃着满洲国的出产,这都是由于住在满洲国,出于不得已的事情。在自己的五脏六腑所流的热血是中华民国的血。我期待着将来的抗日战线得到扩大,把日本人从中国驱逐出去,再挂起中华民国旗帜的日子。”

 

每每读到这些历史细节的时候,我总是禁不住眼眶湿润,不只是因为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中那固有的家国情怀。

 

共产党人也好,国民党人也好,还有那些无党无派的普通民众,甚至连伪满洲国的警察,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在民族危亡的那一刻,他们都有可能成为英雄,而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一段不屈的记忆。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牺牲。面对训练有素,被武士道洗脑的日军,不用说那些失败的战役,就是胜利的战役也是来之不易,可以说每一个胜利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密支那战役歼灭日军三千多人,日军逃脱八百人。我中美联军也伤亡重大,阵亡达六千人。我连连长成其事也为过捐躯。

又有如此众多的抗日将士血洒战场,献身正义事业。我们活着的人,欲哭无泪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摘自奚家华《从军行》

 

抗战胜利后,奚家华先生绝了史迪威将军希望跟他一起去美国的建议,也坚决地拒绝了其上司,新六军军长李涛对他的挽留,虽然李涛非常欣赏他的才干。退役的奚家华先生先是在上海做公务员,上海解放后,又响应祖国的号召,携带家眷前往沈阳回民中学任历史教员。

 

文革的时候,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奚先生全家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一呆就是八年。对此,奚家华也难免没有怨言和不满。抗日无功还成了过,这无论如何难以让人释怀,但奚老先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打倒四人帮后,奚家华老先生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出色的成绩,还被评为区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

 

九三大阅兵时,奚老先生的小女儿作为抗日老战士的子女被邀请参加了阅兵式。我想,九泉下的奚家华先生也许会为此而欣慰。在此将奚家华先生小女儿的一首诗缀后并做本文结尾。

《小女代父大阅兵》
      2015-9-3

全球聚焦天安门,
举国振奋大阅兵。
方队阵阵抖威武,
战车列列伴雄鹰。
八年抗战血与火,
七十庆典泪含情。
先辈醉卧天堂笑,
中华长城众手擎。

 

奚家华的《从军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