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虔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超越道德--- 评近期的“我不让梨”之争

(2012-04-25 21:54:14) 下一个

不久前上海一小学生在语文考试题目 “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 中回答 “ 我不会让梨 ” ,被老师判错,由此引出了一场“让梨 / 不让梨”的争论。我读到的论点多主不让,并由此引申到独立思考教育和多元价值教育,更有个人意志的伸张等。我的看法,这道题的出和判 的确不当。既然问“你会怎么做?”就应该允许不同回答。

说到“不让梨事件”的实质, “让梨”是把双刃剑。从独立思考,个性发展,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权利的角度上说,是的,孩提孔融和今天的小学生一样,完全有不让的权利和自由。不让不等于错。桌上大小两根香蕉,我先到,拿了大的那一根,没有人可以说我错。这是常识,不证自明。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和文化桎梏,当代我们的文化和教育都应该张扬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和独立思考及个性发展。但是,纵观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公共道德的沦丧,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也应该张扬人和人之间的互爱互助,张扬个人价值和整体价值的有机关连,张扬利他的精神境界。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初是否包含孝悌的成分我还会有文章谈到。孝悌就是应该,就是伦常枷锁。但是“让梨”在当代含义已经起了变化。它代表了从家庭出发推广到社会群体的一种谦让良善的做法。就像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会有引申一样,一个特定文化典故,它的涵义和精神也会有延伸发展甚至变化。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并不是单纯的承传。假如说“让梨”最初属于道德范畴,那么而今它却更近乎是一种心态和精神,它高于道德。道德是被动性消极性的,它是自由自在自我中心的人不得已用来匡囿自己的人际规范。而心态、精神是人性的本身,是主动性积极性的,是自觉自愿的。

利他和个人自由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这两者互不矛盾的基础,就在于人们意识到利他不是道德,不是应该,不是枷锁,而是一种净化升华了的善良人性,一种爱的精神境界。人作为有强烈自我中心意识的群体动物,个人自由和利他精神是两个互相平衡的力量。人的自我中心意识是人的第一意识,也就是人之初的意识,借用独立宣言里的话说,就是不证自明的意识。基于这样的人性现实,强调利他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利他精神和行为作为对利己的超越,作为一种爱的实践,对人心的感动永远大于利我主义。

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维护个人的自由意志,又守护一个有爱的温馨的人类群体,是一个不断的平衡过程。中国国民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有待完善和成熟,同时极端利己以及各种道德败坏亦需要遏制和扭转,从什么角度去宣扬“让梨”及“不让梨”是个非常敏感的庄重课题,也体现从事文化、教育及传媒事业的人对这个社会及对同胞的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

具体到这位孩子,我不了解这位诚实说出“我不让梨”的小学生的情况。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假如我的孩子一贯比较自我中心,现在有这样的答卷,那么我会引导他往“让梨”的方向去。假如我的孩子并不自我中心,那么是的,我会诚实告诉他,这是你的选择。 背景:转载:孔融让梨,我偏不让(图)


  • 谁是告状者 (上)
  • 三重游(5)在纽约的最后三站(多图)
  • 闪小说:《双眼皮》
  • 这本书,《童心.童声》
  • 斜对街的男人 小说 (下)
  • * 看见幸福 *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我是虔谦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吕贝卡等朋友读者们的评论和观点分享!
    吕贝卡 回复 悄悄话 “没有义务”并不能用在任何场合。孔融不让梨没有错。在电影院不让座也没有错,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也没有错。但是,坐在老人孕妇儿童的专座山不让就错了。义务也好责任也好,应有详尽的相应的法律规定,让人们能在不同的情景找到可依根据。道德没有法律的支持是没有执行力的。如果插队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应该有相关的法律出台来约束人的不道德行为。否则,人们就有法律之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法律之下的。
    可怜无数山 回复 悄悄话 是呀,没有义务让梨,没有义务让座,没有义务排队,我们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自由,真实起来
    knowsnow_w 回复 悄悄话 China is a place that you can only feel, think, speak and act as told.
    吕贝卡 回复 悄悄话 是这个理。首先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没有义务和法律责任让梨,因而,是可以有自由意志的选择。哪怕是分一半,也应该有这位有优先权的孩子同意才好。做为家长可以慢慢教育引导孩子,但孩子的行为是没有错的。
    沉鱼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就一定要让或者不让呢?可以公平一点,每个梨都分两半,一人一半嘛,winwin谁还有意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