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佛国品第一
(2006-09-24 08:13:55)
下一个
開場白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係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如果把本經只當作是在家居士所說的一本經,這個觀念就不對了!《維摩詰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為中國的禪宗是達摩祖師來了之後才傳開的,殊不知在達摩祖師以前,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影響最大,而成為中國文化禪宗的根本經典。
東方世界的兩個佛國
這本經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為文字易懂,流暢優美,人們很輕易的讀過去了,認為已經懂了,實際上非常難懂。我們這一次把《維摩詰經》和《藥師經》連起來講,因為它們是一個系統的。為什麼說是一個系統的呢?'我們一般都曉得,佛介紹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是為了方便,讓我們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夠的眾生,能夠修往生法門。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這個成佛的大業與大道,卻在《藥師經》和《維摩詰經》所表徵的東方世界兩個佛國。一個是阿閦佛國,就是維摩居士化身成為在家佛所依附的東方妙喜不動世界。
這個東方的阿閦佛國和另一個東方佛國,藥師琉璃光佛土相銜接。東方世界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輝映,像是一個太陽系統的晝和夜。當太陽西斜下山的時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太陽出來生生不已的時候,又到了東方阿閦佛國土和東方琉璃光佛土。這是佛法中的一大祕密,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真正瞭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顯教的經典中明顯告訴你的,你不懂,就成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顯教,因為它的密義,你若能深入參究,就明白了、就通了。顯教告訴你真正的佛法奧祕,你再參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會通了。
所以這次講經的因緣,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祕密告訴你,讓你好好修持參學。不要以為打坐就是學佛。
現在先翻到《維摩詰經》第十二品,「見阿閦佛品」,阿閦佛是東方妙喜如來不動國土的佛,也就是我們講《藥師經》時,所引到《法華經》當中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佛子之一,連阿彌陀佛也是大通智勝佛的兒子。《維摩詰經》經文再下一品是「法供養品」,就提到藥王如來,我們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須深切親證到藥王如來所開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滅。千古以來,都無人把佛法中的《藥師經》《維摩結經》《法華經》當作祕密法門,只把它們作為顯教的經文來誦讀參學,自然不會明白修法的意義與關鍵所在,因此毫無成就。
整本《維摩詰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再講個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對子:
見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本是無生
像這些佛教文學,禪的精神,靈性智慧的淵源,都與《維摩詰經》有密切的關係。
現在的《維摩詰經》中文版本,是在中國歷史上動盪的南北朝時期,由西域請來的胡僧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堅發兵去請鳩摩羅什,但鳩摩羅什還沒走到中國,苻堅的前秦就亡國了。後來就由姚興在今天陝西地區所建的後秦國,出兵請到鳩摩羅什來中原。為了請來這一位學者,發兵幾十萬,滅了扣住鳩摩羅什的三個西域小國家,大概也只有中國南北朝這些野蠻的皇帝們才做得出來。
這本經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鳩摩羅什的才華。當然,他在中國所收的幾位傑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學天才,自然也是本經文字優美的原因。因為有《維摩詰經》,中國此後兩千年的文學、文化都為之豐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詩,幾乎無不受《維摩詰經》的影響,從唐代就把《維摩詰經》編成戲劇上演,今日崑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維摩詰經》。這本宗教的經典已經深入民間的戲劇、歌曲、舞蹈,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影響之大,可以說無與倫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國文化史、文學史和哲學史的學者,因為佛學涉獵不深,就看不通這一點。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卻不精歷史,或文學根基不深,也同樣摸不到這樣的觀點。
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本經的經題是「維摩詰所說經」,後來也有題為「佛說維摩詰所說經」,那是後世因為尊崇釋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實際上原經的翻譯不用佛說二字,只是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經,因為這本經的中心佛法是由維摩詰居士所說的。也有把經題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迴,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
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脫物質世界的束縛,解脫身心的煩惱,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淨。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詰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順便提到,佛法所說不可思議,是說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識來討論研究。你只能用一個信的方法來修持。或者是信淨土念佛法門,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門。堅定專一地去求證,在求證的過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所以說是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如果是不能思議,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因思議所生,豈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議與思議的分別何在,這是佛法中的祕密,《維摩詰經》本身也給了你答案。
現在進入《維摩詰經》的本文。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模。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觀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呈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佛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別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是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告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者,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佛經翻譯時,為了要與中國固有文化稍有差別,就不用「篇、章」而用「品」來表段落。只有漢朝時所翻的《四十二章經》是例外。
〈佛國品〉標題的意思就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這國不是現代的國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
「如是我聞」的詳細意義就不多說了,是記載經文者負責任的表示。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對歷史時間比較不重視,和中國極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經開頭都是「一時」,卻也有深刻的意義,因為時間是人為假定的,宇宙是沒有分方向,沒有分現在、過去、未來的。一萬年有如一彈指,不要被人為的時間觀念所限制。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球時間與月球時間,以及其他星球的時間都不同,時間是相對的概念。佛經說「一時」,就是沒有時間,那時就是這時。
「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是地點,「毗耶離」是維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廣嚴城」,是廣大莊嚴之地,也就是佛說《藥師經》的地方,要注意這個關聯細節!
「與大比丘眾八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是記載當時聽法的人數。《藥師經》與《維摩詰經》所記載佛的出家眾弟子的數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剛經》《阿彌陀經》所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聽此經的菩薩有三萬二千,在《藥師經》中卻是三萬六千菩薩。這些數字不是隨意說的,跟易經的象數學問是一樣的,與我們的修持有關,必須要去參究這個奧祕。
說到菩薩,我們都是菩薩,不過我們只是因位上的菩薩,也就是具有菩薩候選人的資格,能否最終成為果位上的菩薩,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佛菩薩的德行成就
下面的經文都是在說明菩薩的各種德行成就,要想學佛的人就要學這些大乘菩薩道。
「眾所知識」,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人所知、所景仰,因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盤,活活潑潑的。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牆般的護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後。我們學佛,不但要通達佛經,連世間的一切知識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會是真正有貢獻的人,這樣才可以算學佛。
「能師子吼」,能說法像獅子吼,因為菩薩有了這樣的成就,百獸妖邪聽而腦裂。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說:「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但名利往往難兩全,得此失彼,這是世間法本來如此。五千年來多少人求名,今天諸位能記得幾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說了,諸位能數得出幾個歷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薩為何要名呢?這就要參了。這個名不是菩薩去追求得來的,而是多生累積福報來的,都是因果。大菩薩所以能名聞十方,是因為他們濟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於瘋狂的程度,絕無畏苦推卸的心態,我們做得到嗎?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幫忙,他卻自己獻身於眾生,更難的是能友而安之,我們連自己家人不彼此討厭都很難了,不要說做到與朋友眾生能夠安然相處,不生厭惡之情。為什麼我們會讓人討厭呢?因為自己心性修養的德行不夠,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裡的煩惱成天掛在臉上,怎能與人「友而安之」?所以讀佛經一定要仔細,要用心,要反思,這才是真念經。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有如此修養的菩薩,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寶的重擔,不使佛法斷絕。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義深刻。魔有四種:煩惱魔(欲魔)、身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這四種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們以為打坐是修道,實際上不是在煩惱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種感受中。禪宗祖師說: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也是五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根本無明也是煩惱魔。這些魔,諸位能降伏嗎?《金剛經》中說「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業,貪、瞋、癡、慢、疑都是。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現在都還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內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學佛的人對外道也應該懂,才能分辨錯誤之處。釋迦牟尼佛當初就學遍了各種外道,他都懂。各位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幾種呢?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修行的菩薩已經永遠離開了五蓋十纏(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為五蓋:慚、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共為十纏),心才能安,還要能常住,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靈光遮蓋了謂之蓋,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的永離蓋纏,偶爾的清淨是算不了數的。禪宗二祖當初修行功夫那樣深,還要對達摩祖師說此心不安,可見心安實在難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欲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這些高深的修持途徑,往往被本經優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帶過,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大家對於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瞭解?有許多人基於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於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前面說過,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後者是昏沉。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淨,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還可能有墮入畜生道的悲慘果報。這都是搞不清楚定、無念的真義,如此程度連外道魔道都當不上。
佛法處處講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再如淨土講念佛,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念是意識上的念,不是用嘴唸。菩薩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而是不起思惟分別,念念常住清淨自在,永遠在定中。定不等於是打坐,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念清淨以後,才可以談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為何不能得定?因為第一:對念沒有正確認識:第二:念不能定,淨念認不到,因此雜念紛飛。各位自己反省,當你坐不住的時候,究竟是身體坐不住,還是心坐不住呢?你認為是身體的感覺熬不下去了,其實講到底還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問題。不信,如果用支槍指著你,坐不住就殺了你,保證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淨念得定以後,才能得總持法門,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總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聽聞、見聞過了就不忘,如阿難得總持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後來才補寫出來。大家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這就是不懂念、定、總持,修萬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過目不忘,博聞強記,這是因為過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那是自欺欺人,毫無功德可言。嘴唸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多唸一次,記誦就熟練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所知道的沒有忘失。第三個是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這樣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不成就,才算總持。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不是強辯,因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菩薩必須具備念、定、總持,修到了遠行地,才能辯才無礙。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這六度波羅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連舉手之勞都不肯幫人,就不用學佛了。佛法講願、行,很多人初發心學佛時都還好,久了連做人的影子也不見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論由哪一門專修有所成就時,其他門也都會貫通了,真有成就就變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們學佛打坐念佛拜佛沒有成就,就是因為無法形成力量,換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沒有形成,還隨時被自己此生或過去生的各種善惡的業力習氣所牽引。修行有成就的菩薩,因為有了方便力,隨時隨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卻不顯示出來,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薩到達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無不具足,沒有哪一樣不圓滿具備。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七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無時無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別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這就是逮無所得,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煩惱妄念頓斷不生,有如截斷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斷。到了無生法忍境界,並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兒,而是隨順世間法起用,入眾生世間轉法輪,雖然入世間,但不退轉,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薩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薩境界,還是有退轉的可能,過了八地菩薩不動地,才有希望說不退轉,在任何境界,任何情況下都是在無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眾生根」,這些菩薩們善於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能為人解答一切問題。注意,這裡法相不單是指唯識的學問而已,又要能夠知道眾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積功累德是不可能轉變的,這是業和果報的問題。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覆蓋住眾生,得四無畏,心不生怯。第一,法無不通達,無所畏。第二,說了就能做到,也是無畏。凡夫遇事推諉,因為怕這樣,顧忌那樣,就是有所畏(菩薩的四無畏:總持不忘,說法無畏;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而說法無畏;善於問答,說法無畏;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想想看可真難了。這裡要注意了!《維摩詰經》講學佛修菩薩道的重心,由這八個字點出來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點一點累積而來的,所以說積功累德,要身口意隨時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說,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絲驕慢,這個功也沒有了。這積功累德太難了,更不見有人能一貫到底做下去。
我們學佛講功德和福德成就,沒有功德那有福報?智慧更難修了,智慧不夠,頭腦就不清。要怎樣修呢?靠定慧止觀,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塗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止於至善,一念在淨念上,然後要起觀,參究一切的佛,這才是打坐靜修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玩弄氣感!要多研究《瑜伽師地論》的止觀,智慧是要學來的、修來的。我們學佛就兩條大路,一條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惡;另一邊修智慧。福德圓滿、智慧圓滿,才能成功。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這裡經文又隱藏著密教噢!不信你試試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氣脈就會變,就是這個道理,立竿見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會有多少變化,絲毫不爽。修善根結善緣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會讓人覺得可愛而想親近;長得雖好看而人緣不佳,就是不修善業的結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結人緣,你一個人大徹大悟,不能度眾生,因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個辟支佛。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這時不是世間小聲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譬如歷代聖賢,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高超三界,不受時代時間的影響,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我們自以為深信佛法,其實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說空,要真證到了空,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這樣還不夠,還要深信,例如禪宗祖師說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無數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堅固,修行人仍會退轉,因為見地偏差,功德不圓滿,都會造成退轉。要到了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才稱得上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我們現在仍然在講《維摩詰經》的序品,這序品在敘說讚歎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學佛要求證、要到達的境界,這境界也就是佛土。從修持的因上來講,叫做境界;從修持的果上來講,稱為佛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這些菩薩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雲地,形容解脫成就之法寶普照世間,慈雲法雨,說法如雲如雨,普惠眾生。
「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這是種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很多經典都讚歎音聲法門,眾生心地清淨,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應菩薩言音的微妙。這是信、解、行、證的道理。此處的解不同於世間作學問的理解,是要有止觀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強稱之為解,是要用證的,能證到了,自然可以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這其中的道理要向觀音法門去體證,必須做到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能聽到菩薩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聽世間一切噪音,都成清淨的音聲:否則,即使是松風或是潺潺溪流都會成為煩惱的音聲。
邪見 斷見 性空緣起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我們都知道佛法講緣起,一切都是緣起。小乘法門注重十二因緣的緣起,以十二因緣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從無明而起。以境界上講,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就是不知道生來死去,睡眠也是無明。在理上講,宇宙如何開始,第一個人如何生出等等問題,不知答案,也是無明。總而言之,不論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這兩種無明都是因為沒有修持,沒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無明必須用定力來破除,真得如來大定的人晝夜長明,隨時隨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縱然到了這樣的境地,仍然沒有解脫。解脫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還是要從定而生,沒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稱作乾慧。
小乘講因緣法都從十二因緣的無明一念而起,但無明又是怎麼起的?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就拿這個問題替我們問佛,因為佛既然說一切皆空,他問如果一切自性本來是空,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問:這世界怎麼來的?第一念怎麼來的?無明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問題。所有宗教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是掛塊「謝絕參觀」的牌子,因為到這裡問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樓那一定要問第一念無明怎麼來的,佛回答他無明是從明來的,「覺明為咎」。這個回答好像沒有回答,難怪許多後人認為《楞嚴經》是外道或是偽經。其實佛說得沒有錯,無明是因覺明為咎而生,一念靈知,覺性常明,久之復生無明。佛沒有再交待,富樓那也不再問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證功夫的境界來答的。當然現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進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脫,千萬注意!若說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絕對是個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為什麼不得解脫呢?這就是見地的偏差,是見取見,修行到了某一個境界執著了,不知道再進一層解脫,所以是見取見。
小乘容易落入這些毛病,那大乘怎麼講緣起呢?問題很嚴重了!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都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學了佛,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何以如此?因為自己的著作、言論、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斷了人家慧命;認為一切法緣起性空,空就是沒有。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我們也不用學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
佛學的中心是修證,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幾乎與唯物論不分,嚴重曲解了緣起性空,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可不是空噢!沒有是斷見!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緣所生,這當然沒有錯,但要注意,因緣所生講體相起用,現象界的東西、應用的東西都是緣起,是因緣所生。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緣起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過,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執著一個功能,因為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
所以緣起性空這個道理非常深,《楞嚴經》有段話非常重要: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通法界。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
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在這段話之前,佛一路講唯物的地、水、火、風,一切物質是緣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風,說到五大的地水火風空、六大的地水火風空覺乃至到識大,最後說到「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講物質的最高理論物理,現代的理論物理已經快走到這個邊緣了。一切法非因緣,非自然性。關於這一點,有一次打禪七時,曾經有幾位老參們還議論紛紛,認為是我說錯了。我可沒說是我說的,這是佛經上寫的,要問去問佛吧!
佛說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緣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緣,非自然性;講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緣起。所以講緣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緣起,才能斷諸邪見。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
現在流行參禪,從古以來許多禪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緣起而悟入。如香嚴禪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溈山祖師說:「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從緣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大乘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儘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是邪見。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深入緣起,斷諸邪見」。
「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什麼是邪見呢?有無二邊就是。有,就是有法可見,無,就是空。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學,乃至學佛人的見解,不是落入空,就是落入有。一般人學佛、打坐、修法門,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法,背道而馳,都落入「有」見。相反的則是落入「空」見的人,什麼都沒有,「空」了,結果什麼都沒學好,成了懶漢、白癡。各位打坐時要自省,是落在哪一邊?要知道不單是我們凡夫落在空有二邊的見解,沒有到達八地以上的菩薩,照樣落在二邊,所以他們只是菩薩,不是佛。
餘習又叫積習,《維摩詰經》後面講到維摩居士說法,天女散花,花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黏住了,大菩薩身上一瓣花都不黏。什麼道理?這些大阿羅漢雖然成就很大,但積習未斷,所以天花著身。他們雖然空了,不動念了,阿賴耶識裡愛花愛漂亮的影子還在,積習未斷。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此處是師而不是獅,是大師,是佛的意思。大菩薩們,說法無畏,猶如佛在說法,其聲如雷,眾魔為之腦裂。照佛經上講,十方三世諸佛,一切大菩薩,晝夜六時都在說法,但是為什麼我們聽不見呢?可以用《老子》一句話形容:「大音希聲」。講到這裡,有些同學們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時會聽到音聲,聽到人說法,有時這些音聲還會答覆你遇到的問題。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著相,很多人一著相就進入了魔境。還有人執著咒語的音聲,也是不對。
執著這些音聲咒語會走入魔道:不執著呢?又落入邪見,是斷滅空。你說唸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實是你自己的關係,與咒子無關,你唸個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如果教你唸個懂得的咒子,南無阿彌陀佛,你反而不用。佛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就是咒語。但一切音聲皆是無常,你執著這個咒語或念佛號的音聲,認為能修有為法而成道,終究一事無成。因為一切音聲皆是無常的,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聽到的音聲,不要理它。但是不理也只對了一邊,不理就落空。執著理或不理就落二邊邪見。《楞嚴經》告訴我們修持方面特別注意:「不作聖心,名善境界」,不要認為這些祥瑞、感應是好事,就會進步,所以你聽了等於不聽。「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千萬要注意!
為何現代人用起功來容易聽到聲音呢?因為人的視覺和聽覺神經在後腦是連著的,現代年輕人眼睛不行,近視的多,用起功來稍稍有些進步時,頭腦神經起了變化、聲音來了。這個問題就請到這裡,否則離題太遠了。
上面講到「大音希聲」,現代科學研究,太空中許多聲音大到儀器測得出,我們卻聽不到,因為太大聲了所以我們聽不到。有的昆蟲所發聲音如螞蟻,頻率高到人耳聽不見,但入定的人卻聽得像雷鳴。有定力修持的人聽到一切的音聲,能瞭解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能知道不同的咒語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無有量,已過量」,這是接著說菩薩說法音聲大到什麼程度。這裡文字的用法很特別,你可能覺得為何不直接翻譯成「無量無邊」呢?這就是莊子所形容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虛空算大嗎?一講虛空,觀念上已經有個邊際了,既然有邊際的東西就不算大;大到無外,沒得邊際了才算大,那個大到什麼?大到極點就是最小。什麼叫小?小到分析到分子、原子、電子、核子、質子,到了最後是空,所以小而無內。小到極點就是大,大到極點就是小。這個是邏輯的道理,也就是佛法真修實證的道理。有親證定慧功夫的人就能瞭解到「無有量,已過量」的道理。
為人師應具備的能力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菩薩對一切的法門,都完全瞭解透澈,能領導眾生渡過凶險的大海,好像領航員在導航一樣。好為人師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夠「集眾法寶」,學了無量法門,瞭解一切眾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眾生的心理,對眾生的起心動念都知道;有了這樣的菩薩境界,才能夠「如海導師」。《維摩詰經》這裡每一句話,都像是條鞭子抽在我們身上!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這些菩薩近乎於佛,等同於佛的無等,但到底還不是佛,沒有過十地、沒有超過等妙二覺而證佛果,所以是近無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備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裡不一一解釋這些名詞了,詳細解釋下來,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佛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菩薩因為近於佛的自在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所以已經生生世世不會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道。但是還不算是究竟。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所以近於佛的大菩薩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惡趣的五道中,為度一切眾生。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我再三強調,《維摩詰經》同《法華經》《藥師經》《地藏經》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維摩詰經》高如陽春白雪,《地藏經》有人不願意看,認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可是《地藏經》最難懂,所以《楞嚴大義今釋》沒翻譯經中關於地獄的一段,因為怕眾生難以相信。如果徹底瞭解地獄,真可以修行了。在座諸位學佛的,自問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嗎?不要自欺,有時不大信吧!你真的相信地獄嗎?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一般人勉強信了,但求證很難,除非到了三禪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會真相信。
《維摩詰經》這裡說,唯有真正大菩薩才是大醫王,善於治療眾生一切的痛,生什麼病給什麼藥,物質的精神的藥都有,讓眾生照方子吃藥,得到解脫。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這裡都是打雷的聲音,有如雷震,但眾生聽不見。學佛想證道千萬要抓住這兩句話!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怎麼樣開始修福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無量佛土皆嚴淨是修智慧的成就。怎麼會無量佛土皆嚴淨呢?心淨國土淨,要念念清淨。一呼一吸是一念,眾生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念念清淨才能夠證到無量佛土皆嚴淨。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見到聽到這樣菩薩的眾生,沒有不得到益處的。一切所作所為沒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這個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圓滿具備充足。經文到此都是讚歎菩薩們的功德。下面是在場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如果要一一詳細介紹每位菩薩的功德和事蹟,是一兩個月也說不完的,那我們本經的主角維摩詰居士,就老登不了場,所以我們只能念一次菩薩們的名號。
去探病的菩薩們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文殊師利是領班的,這個數字是大祕密,不要等閒看過去。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這裡要提一下佛學中的佛土宇宙觀念,是佛學的基本常識。一佛國土有三千個大千世界,一萬億個四天下。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天下,一千個太陽系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數字之大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不謀而合,科學研究認為整個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數的太陽系統,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經提出來如此的宇宙觀了。
佛教經典中所說的三界,合共有二十八層天,由底層的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內外上下,一切欲界的眾生因為有了兩性淫欲的念而有生命。人在欲界的中間,人作善事或修行升天仍然是在欲界天,在那裡還是會有色、聲、香、味、觸這五欲,一樣有飲食男女的欲望,不過壽命比人世長,福報大,生存的環境也比我們好。我們在廟子見到的四大天王,就是欲界天的護法天神。欲界天中有個三十三天,其中的天主叫帝釋天釋提桓因,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玉皇大帝。
欲界天之上是色界天,這已不是科學上看到的天體了。最高天是有頂天,從那兒拋一塊石頭要六萬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地球。有頂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薩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梵天天主名尸棄,也有翻成不同名字的。色界天有許多梵天王,所以說萬梵天王。
若這一生壓制欲望持戒修行,如果沒有開悟,果報最多不過往生欲界天,何況到了欲界天那裡物質環境的欲望更大,生了天人再破戒就嚴重了。天人境界要研究好,不要好高騖遠,動輒講《金剛經》,性空緣起,其實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為往生了,其實還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來。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現在世界上有一、兩百種宗教,都是講修道的,充其量修到色界天的不還果位,不會回到這個欲界來,這已經很難了。否則,修到其他天人境界照樣還在生死輪迴中。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剛才前面一段是講大梵天,這一段是講這個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萬二千天帝,率眾來聽法。
「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還有稱為天龍八部的護法天人也來參加法會。大威力諸天是其中一部,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釋天的層次低一級,比梵天更低一層,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話。龍神也是八部之一,守護天宮、注雨。夜叉是譯音,也翻成藥又,一般皆以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虛空夜叉,都是非人。也譯為輕捷、勇健、祕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薩化身。乾闥婆,乾讀如乾坤的乾,是虛空中的音樂神,為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樂。如果住在高山頂上,有時入定就聽到虛空中的樂聲,這種天樂不屬於銀河系統,不知是否莊子所講的天籟。阿修羅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羅已經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羅,是神中的惡人,吃素,不飲酒,脾氣大,個性壞,但有修持,沒有相當的福報還成不了阿修羅。阿修羅與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與魔鬼的對立。男性的阿修羅非席醜陋,女性的卻非常漂亮,中國文學常把美女寫成可怕的阿修羅化身。
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許再食龍,以至在廟子裡,到了中午會將供佛的食物挑些出來,盛入盤子念個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樓羅。這些你當作是神話故事也可以,但有一點是確實的,我們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為了生存,都會傷害別的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是醜陋的,都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緊那羅是非人,有時讓你看見有時不讓你看見。中國雲貴黔山區傳說的山魈,就是這一類,留在地上的腳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後,看起來好像是倒退著走路的,他們偶爾會與人類接觸,男的很醜,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摩睺羅伽則是大蠎神。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這是參加法會佛在人世的弟子們。比丘的原義是乞士,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人。和尚是大師,人天之師之意,是種尊稱,一個廟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稱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稱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後來尊稱出家的女尼為阿姑,因此連起來就稱尼姑。原來是尊稱,到現在稱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貶意。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學佛的人。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接到上文介紹了來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佛、菩薩、天人、眾人,這時,有無量、數不清的大眾非常恭敬地圍繞著佛,聽他說法。經文描述的手法極高明,形容佛站在無量大眾之中,像是最高的須彌大山聳立於大海之中,這是個何其莊嚴壯觀的場面呀!想像一下一個道德學問受萬人景仰的人,走到哪裡都受眾人擁戴,並不是神話的場面。如今所謂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權位高的人也做得到;但是包圍明星的群眾是受狂熱欲望所驅使,包圍權位高者的群眾是被權位所驅使,甚至是被強迫的。
「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佛被大眾恭奉到為他而設的寶座,安詳地坐下。這座位是用一切寶物來做成的,只有足以為人天師表的大師才夠資格坐,所以叫師子座。這裡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莊嚴光芒像棵大樹般,遮蔽了一切到會的大眾。以上是講佛到會時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毗耶離城是當時中印度的名都。稱長者是年高德劭,學問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長者子就是當地有高度文化教養家族的子弟,為首的長者子名叫寶積。寶積這名字在佛經印度文化中好幾次出現,尤其是在《大寶積經》中是以他為主體,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問題來請佛開示。當時印度同我們春秋戰國時一樣,是個分封諸侯的地方,有兩三百個國家。毗耶離城是當時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用道德自治,維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這次他並沒有到會,由寶積帶領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來到法會,每人拿著一個鑲滿七種珠寶的寶蓋,是像雨傘一樣的東西,晴天可遮陽,雨天可擋雨。中國秦漢之後的帝王出巡時,後面有執寶蓋的,就是外頭傳來的。他們前來參見佛,依印度禮俗向佛叩拜。頭面禮足,就像我們今日拜佛,雙手向上攤開接住佛的雙足,頭向下叩佛的腳面,這是最高的禮貌。禮拜之後,每人都將自已的寶蓋獻給佛,右繞而轉。
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要注意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不是以出家人為主,而是以在家人為主,就是這五百個長者子。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為一個蓋子,這蓋子就升空了,蓋住了整個虛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是一佛國土,是佛的威力所及。這個世界空間有多廣大,時間有多長,都沒有妨礙,都蓋住了。看來像是神話,如果我們站在地平面上仰頭看,整個天體就是個寶蓋。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頭上的天頂都不一樣,和個人立場不同的天頂變成一個宇宙的觀念,本來如此,不是神話,就是說明宇宙就是個圓蓋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根據佛經,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世界的邊緣有七金山,藏有無盡的寶藏,鎮住世界的邊緣,使之不裂開。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都同時在講經。佛教並沒有一尊的觀念,宇宙沒有個絕對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張所有眾生本來就是佛,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眾生只不過迷失了本性,這與其他宗教是不同的。
「爾時一切大眾,觀佛神力,歎未會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當時在場的大眾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感歎從未見過如此場面。「歎未會有」這四個字用得太好了,我們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當初創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眾讚歎不已,就合掌敬禮。合掌是表示恭敬,將自己的散心收攏起來,同中國人的拱手一樣。大眾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眼光沒有一刻離開,好像所有照相機的鏡頭都對著佛。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這是印度禮貌,見到長輩用唱誦表示尊敬,歌詞就是偈頌。寶積唱的這一篇偶頌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寫成為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同詩一樣,但是沒有辦法把有押韻的原文翻成中國的詩歌體,而不失其神韻,這在文學翻譯上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外文詩歌很難翻成中文,就連中文的古詩一翻成白話就走樣了。偈頌成為中國一種特殊的佛經文學體,同詩詞一樣的長短句,可是沒有辦法配合音韻。
「目淨修廣如青蓮」,形容佛的面相,雙眼大而長,黑白分明。好像古書所說,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藍眼,而是講眼睛有神,眼白清澈無瑕。
「心淨已度諸禪定」,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乾淨,超過了禪定的境界,無所謂定與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禪定的功夫達到淨的境界。汪意,打坐禪定和後世禪宗不同,不要混為一談。
淨業是什麼
「久積淨業稱無量」,多生累積的修持,到達無量成就境界而成為佛。淨業不是善業,善與惡像是一陰一陽,是相對的。沒有惡業僅有善業還不能算是淨業,淨業是善惡二邊都不著,無著無依,非有非空,連空也空。佛境界是淨業,十方三世諸佛國上皆是淨土,因為心淨所以國土淨。
「導眾以寂故稽首」,作為導師領導一切眾生進入寂滅涅槃,因此向佛叩頭禮拜。寂或涅槃不是死亡,超過了清淨安詳,是在無比混濁、無比動亂中的清淨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頂上,在沒有風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過你到了那裡,或在打坐中進入這個境界,可能反而會覺得可怕。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東西。中文翻譯得很好,是我們自己誤解了。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質、超越肉體時,他的精神與天地宇宙法界的觀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種變化。所以不應該以凡夫境界的意識妄想,隨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看不到呢?譬如太陽永遠在天頂,我們在夜裡看不見,並不是太陽不照地球,而是我們所處的地方轉到背對太陽的緣故。所以我們看不到佛的神通,見不到我們的自性,是由於自我的妄想、煩惱、業力阻礙住了。
大家繼續聽我講,但要看著經文,我發現有些人只聽經不看經,自以為記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終不開。文字智慧一定是從讀經來的,光靠玩弄聰明,以為耳朵聽了就理解了,文字智慧是開不了的。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在十方無量國土中,一切佛任何時間都在說法,眾生法眼清淨、自心清淨了才能見到、聽到,這就回到了前面頭兩句「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自然能見聞十方佛在說法。「於是」二字是行文的虛字。
中國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禪宗,是以《維摩詰經》為最重要的根據,下面要講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別稱,成了佛是一切世間法出世法之王,這個法不要認為是結手印、唸咒子、敲木魚或者心裡面作些古怪的觀想;真正的法緣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見,是大祕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想像的,佛法永恆不變,不論肉身佛是否在世,一切善知識諸佛菩薩都常以法財作布施,注意這個「常」字。
不動的第一義
下面來的就是佛布施我們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大家要仔細參究。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大家注意這裡「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於分別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於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著。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現代的哲學解釋是本體,「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大家從上課以來雖然每一句話都聽見了,每一句話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裡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淨已度諸禪定」。例如我們對於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再、未來的,「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後,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著,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因緣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有就是空,不無就是有,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不有和不無呢?不有,不是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空;不無,不是沒有,沒有告訴你絕對是有。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裡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瞭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譬如手中這個煙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製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如果當初不叫它作煙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也是一樣。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就是緣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換言之,一切事物的開動,那強有力的是因;由之發展出來連續的作用是緣。
後世把因緣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識法相學,有四緣。因緣本身是一個因素,例如這次講經,我要講就是因,諸位來聽是緣,但這個因緣本身,叫親因緣。又如生命是中陰的業力到了該去投胎,加上父親的精和母親的卵,三緣和合,成為一個人,就是親因緣。第二因素是增上緣,如泥土之於植物種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遺傳特質,家庭、社會的環境,都是種子的增上緣。如果這個種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緣不管是善惡都會培養他向善路上走;如果這個種子是惡緣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惡緣。
再用剛才講經的比方,我一念一動:給他們講《維摩詰經》吧!這是「親因緣」。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動念,發出通知,大家有緣的湊在一起,就在這裡了。這個地方要有燈光、電力、設備等,促成這次講經,就是「增上緣」。在座聽經的道友們,有人因為聽了經,自己明心見性,悟了道,這個環境,就是他的增上緣。他悟了道不是佛給他,也不是老師給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種性爆發,碰到善知識,碰到佛菩薩,這麼一個增上因緣促成他明心見性。譬如我們由親因緣出生,其後有父母遺傳、家庭、社會、國家、時代等等增上緣影響,這個人由此因緣出發,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惡業,像一個個連續不斷的圈子滾下去。前緣變成後因,後因又變成了前緣,所緣之緣連鎖不斷,就是「所緣緣」。由這個關係,在六道輪迴裡,有三世因果,像轉圓圈一樣永遠不斷地滾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這一生碰到增上緣變得更好,因此連續下去所緣之緣,他又去弘揚佛法布施功德。這個所緣之緣又經三緣和合,帶到他生來世的善根增長,是「等無間緣」,等是平等的輪轉,無間是因緣無間隙。
凡夫眾生的善惡因緣累積了很多,成佛之後這因緣還不會斷,甚至過去結的冤家仇人都成了這一世的眷屬善緣。有句話說:「未曾成佛,先結人緣。」你得了道要度眾生,如果功德、法緣不夠,還是無法度人。我們要學佛的人也一樣,如果法緣不夠,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識。就算碰到了,自然也會離開,或是有阻礙。所以因緣要自己去培養。
我們解釋了因緣的道理,瞭解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無主宰,沒有一個上帝或命運來主宰,八字命運事實上就是因緣法。宗教家都講生命有個主宰,有個管你的。有許多迷信的人常說,因為不拜某個菩薩就被降罪了,不拜某個鬼就被附身了,這些不是佛法,因為讓神鬼作了你的主宰。菩薩無論有緣無緣都要度,對壞人更要教化,怎麼會因為不拜他就罰你?這哪算是菩薩?不要說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個年紀大的人,或有道德修養的人,都會包容別人,難道菩薩連這樣的胸襟都比不上嗎?一切法無主宰,那麼是自然來的嗎?如果說是自然來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無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緣所生。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無我無造無受者」,一切法緣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無我,宇宙萬有皆是因緣所生,無造者,也無受者。無我、無造、無受是佛法講性空的最重要的三個要點。讓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究,現在大家坐在這兒,如果講無我,大概只是說說的,明明覺得有我坐在這兒,怎麼說無我?大家所學各種五花八門的功夫,你打坐時能做得到無我嗎?功夫做得愈好,恐怕這個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認為「我」最了不起。為什麼做不到無我呢?因為犯了三個錯誤: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識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頭。做功夫的時候,不論你觀想、持咒、練氣、唸佛,都是自己在那裡造作。最大的錯誤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狀態放大,自以為是在做功夫。所以大家上座也好,不上座也好,要隨時參究無我者,我者究竟是什麼?是這肉體嗎?肉體不過是個殼子,是暫時借用的,「我」不在這裡面,要真正參究我在哪裡。
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身上覺得氣脈動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對了或吃錯了東西,再不然可能有輕微的感冒,頭有點微脹就自以為是氣衝動,這都是自我在造作。眾生本來無我,妄認有我,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並不是打坐時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兒而已。你平時不知道打多大的妄想,總以為有我的存在。明明沒有一個造作的、沒有一個主宰你的,你自己卻有意或無意地,總覺得有一個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賴,是佛菩薩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運;再不然就依賴自我,相信自我不會錯,這是愚癡到了極點。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說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這當然,你坐在那兒什麼活兒都不幹就像是休息,精神當然好。你說這是功夫,這不是自欺欺人嗎?無造者,自己卻在亂造境界!無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覺。你昨天打坐覺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個境界怎麼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壞得掉。天地萬物萬事凡是靠修道來的,不修就一定壞。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毀壞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你在這兒做點功夫都是因緣,有這樣的場地,你是個有閒人,有人幫忙弄飯,你有個墊子坐著,有空調開著……記著,此中無我無造無受者啊!
一切因緣生,緣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學佛呢?有一樣東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惡之業亦不亡」。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你說:空了還有什麼業力?有空的業!空就是因緣,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淨。同樣,善惡的業果不會喪失。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讚歎釋迦牟尼的成佛經歷。「始在佛樹力降魔」,佛於三十二歲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什麼是魔?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這些在前面說過了。「得甘露滅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乾乾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維摩詰經》這裡所講的甘露,不是這種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槃之道,才叫作證得甘露。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惱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佛學中的心、意、識是三樣不同的東西。想是心,譬如你出門時腦子裡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門時放一百元在口袋裡,你沒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百元,這叫意。識用現代的話說,是心理狀態。在本經中,意也包括了識。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但不是變成白癡,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緣起性空。
感覺狀態不是心意識,醫學上可實驗的。比如人到了絕對昏迷或剛剛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還是會有反應,這是感覺,是受陰境界。又如斬斷蚯蚓,兩截都會動,它的意識狀態分散了,動的餘力是受陰境界的感覺本能。行陰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本能,永遠在動。行陰靜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們靜坐時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識短暫的清靜,也可以短暫忘卻了生理上的感覺,但是你的血液還在循環流動,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陰還在,不是真正的定。所以證得菩提道果的人,沒有心意識,也沒有受,也沒有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因此,能夠摧伏一切的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裡,不在上帝、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氣脈上,氣功咒語都不是。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這是繼續讚歎佛。佛說法那麼多年,嚴格算來只有三轉法輪,就是小乘道講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中乘緣覺道講十二因緣所生法,大乘道講六度萬行。也有認為三轉法輪都是在講四諦法門,不過每次講的境界不同。輪是形容詞,表示周圓旋轉的力量,像個輪。大千是這個大千世界。法輪一向是清淨的。一切世間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證明。佛、法、僧三寶,因而呈現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佛用妙法度眾生,真正開悟了,只受這一生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恆常在涅槃清淨中,是度脫了老、病、死的大醫王。因此讚歎佛法廣大淵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你可不要輕視外道,外道都很講究做功夫,都真實吃素,都戒飲酒,他們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稱佛弟子的還要徹底。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無色界天,超過了色界天,很了不起喲!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會退轉,照樣在六道中輪迴。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薩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說一受不退。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對世間的詆毀或是稱譽全不動心,像須彌山一樣不動搖。對於善人和惡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夠平等地以慈悲心對待。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這個寶蓋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照佛經直講,就是神通所變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個事實。我們要好好從實證的立場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是一個寶蓋,我們的身體也是個蓋,卻是個壞蓋,但也可以轉成寶蓋。我們現在是在佛的寶蓋之內,但也是在自己業力的蓋覆之內,被遮住了。你人坐在這裡,心可以去到外太空,但是身子動不了,被蓋住了。要轉化這業力之蓋,就要有真正的修證功夫。
寶積這裡讚歎說,我們每人今天將這小小的蓋奉獻給佛,在這小小的蓋子中,現出了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問題要參,不能看過文字就過去了。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我們雖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現在借用神通的情節說明,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獻的寶蓋是同一功能。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宮殿,都在其中顯現。
假使有人說你要落入畜生道,你一定會不高興;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中就有獸性,人有時的言論思想就是禽獸的行為;但有時又是聖人的思想行為,有時一念就在地獄中。六道輪迴天龍八部都在這一蓋,這一念之間,也反映在我們的生理、心理、動作、相貌、言語上。所以一心能蓋萬法,我們的心性自體,就是同這個寶蓋的作用一樣。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在寶蓋中看見世間萬有,佛哀憐慈悲眾生,用十力呈現這個變化。「佛十力」就是: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佛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定得樂報,稱知是處: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只有佛知道一切禪定是求解脫,不是在玩弄色身或意識境界,而且知道用哪一種禪定來教導哪一種人。這裡的禪是禪定,不是禪宗。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人的根器不同,但只有佛有此智力,知道如何使人真正開悟,怎麼樣則不能開悟,怎麼是證悟,怎麼不是證悟。
(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大的三千世界、三界,小的十八界,這些界在哪裡?你理論上知道,實證上證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塵,這根與塵之間就是界,是色界。如用現代高倍顯微鏡,可以看見微末物之間的空隙,但沒有顯微鏡就看不見。所以十八界各個界限之間的間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見。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行八正道至涅槃,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羅漢甚至菩薩可以修到斷除習氣,但是習氣的根還在,餘習未斷,只有佛能澈底斷掉習氣。
「眾覩稀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現象,都讚歎佛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天人之尊,並且向佛頂禮。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在中國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稱為大聖。法王也是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自在。也可以稱佛是空王,等於中國稱孔子為素王。法王是大眾所歸依。心要絕對乾淨了,佛境界就現前。你說自己的心很清淨了,祈求能見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經不乾淨了。淨土法門也就是這個淨。我們修持真做到持心於淨,做到一念不生時,不是壓制,不是勉強,既不思惡也不思善,此心本淨,既不看有也不看無,也不觀空。到了這樣的淨心來觀佛,無處不讓你歡欣,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遠了,應該說佛就在你心中,淨心就是佛。懂了這個,才曉得佛永遠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學佛的,你在淨心上面動了一念,另求一個效果,求一個法,不是增就是減。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減法;你想見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才是淨心。假使做不到淨心,就與佛境界不相應。不論是增是減,是垢是淨,是生是滅,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對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個,就是淨心,也就是淨土。再進一步,連這一個名稱都沒有了,有一個心,有一個清淨,有一個淨土,有一個清淨境界現前,都不是了。要在這個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佛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裡大問題來了,依照普通的理解,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不論印度人、中國人,連牛、馬、貓、狗等等,統統聽懂了,而且都認為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那我要反問,照這樣理解,佛當時講經我們中國應該也聽見了,為什麼還要翻譯佛經?不要講中國了,佛在世時,印度當地就有許許多多的方言,是不是聽佛講經都不要翻譯了?小乘經典記載,許多人見了佛當場決定出家,「鬚髮自落」,是頭髮自動落下嗎?那豈不是患了脫毛症?連佛的塑橡都是有頭髮的,一粒粒右旋的髮窩。自落是講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鬚髮,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經。比如這個保溫熱水壺的蓋子鬆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發出嘶嘶的聲音,有人聽了知道是水壺發出的,有人聽了可能以為是鬼,「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同一個老師上課,下面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同樣一句話講出來,就會有人誤解。比如佛說過:「看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後來竟然被有的弟子轉誦成「看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見之。」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還有,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過世了,可是根據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說法的,那麼現在應該也有佛在說法,在哪裡呢?唐代有個和尚問禪師,「佛在說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無情,在不在說法?」有情是眾生,無情是石頭、樹木、山、水等,因為它們沒有知性感受。當然,現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認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實上反應同感受是兩回事。這位禪師回答,「無情當然說法,」誰聽到了呢?「有情聽到。」歷史上有些禪宗祖師因為風吹草動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無情說法。眾生何以聽不見呢?是被自己的業力擋住了。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是說眾生根據自己理解的不同,認為老師說的就是我這個意思,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三藏十二部講了那麼多,都是空話,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別注意聽!(師不語數秒)聽到了嗎?你太注意就聽不見了,只有這一法,這一法你悟進去了就萬法皆通了。在你沒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經說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自己的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不管他們解釋的對或錯,都會有點好處,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初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是無法學佛的,不能跳離三界。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這一篇讚歎之辭,重複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得到那麼大的好處。我們由此領會到《楞嚴經》中文殊菩薩讚歎觀音法門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世界上真正教化的體系,是在聽音聲的清淨功能,也就是耳根圓通法門。用耳朵聽聲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為什麼?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東西擋住視線就看不見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圓滿。用鼻修數息止觀,也不圓滿。五根當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時感受到十方來的聲音,容易修得圓滿。
觀音菩薩傳我們這個耳根圓通法門,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修這法門時,耳朵不向外頭聽了,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而成道,聽什麼呢?聽自已的思想,這思想就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說話是發出聲來的思想。當然,有人打坐聽到別人在對他講話,那是魔境界。音聲是現象,你要聽自己沒說話,念頭沒有來之前的淨心。比如你心中唸佛,唸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唸,耳朵不要聽外面,回轉來聽自己唸佛聲音,一字字把它距離遠一點,自己聽自己唸。前一字過去,後一字還沒有來,就空了嘛。有雜念來了你就唸一句,沒有雜念了,你也不唸。這樣反聞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轉來聽自己的心聲唸佛,慢慢、慢慢進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淨。亡所,就把唸佛的聲音、雜念都空掉了,淨性現前,亡其所念。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個唸的聲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滅。下面你們自己去研究了。
你們以為佛法有什麼祕密法門,一定要找個老師磕頭灌頂嗎?真灌頂是智慧灌頂,自己得到智慧,心裡瞭解了是真灌頂,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都可以灌頂。你趕緊去研究《楞嚴經》這一段。《維摩詰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你怎麼聽得到呢?就是依觀音菩薩淨心反聞自觀,你就達到那個境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那個時候你就真清淨了。這就是佛法,難道需要磕頭才傳給你嗎?
寶積問佛淨土
「稽首十力大精進」,這些都是寶積讚歎佛的話,世上哪一個人最精進?只有佛。學佛的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快樂中,煩惱中,晝夜時中,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成了佛還修不修?我可以告訴你,永遠是在修,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啊!學佛的人要對自己不姑息、不馬虎,才是學佛根器,大精進之人。
「稽首已得無所畏」,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生死是最大的魔障,你檢查自己為什麼怕鬼,就是怕被鬼弄死嘛!如果不怕生死還會怕鬼嗎?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魔鬼都怕人的。人可怕在人心,自己的心最可怕,因為根本把握不住自己的心。
「稽首住於不共法」,佛法是不共法,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比如打坐禪定,是共法,連天主教都有,只是不盤腿而已。以前我在成都認識一位法國神父,他在一間像電話亭那麼大的地方靜坐,二十分鐘就下座。他打坐的時候會懸空,但是他說只要一動念,知道自己在懸空,咚,就掉下來了。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是般若。
「稽首一切大導師」,佛是世上一切眾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為這個結,才使你苦惱、輪迴。
「稽首已到於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你們可能以為了了生死就不來這個世界了,錯了。因為佛了了生死,個個都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已經不畏生死了,不受生死所拘束,來去自如。你覺得怕了這個世界,想了生死就不來了,這是外道之見,何況自己還不能了生死。如果這樣發心的話,就永遠不能了生死,因為見地不正,連小乘道都談不上。我們學佛就要先學會《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生生世世度一切眾生,而且要去苦難最多的地方,乃至地獄都敢去,這才是佛的精神。如果為逃避這個世界,哪是學佛?
「悉知眾生來去相,吾於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連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佛了了生死,把眾生來去六道之相看得很清楚。佛於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得了解脫,乃至外道魔法無所不知。佛法在哪裡?佛法在世間,真正的淨土就在你心中,不要外求。佛法的標記是蓮花,是生長在最髒的污泥中才開花的,如果是乾淨的土中,反而生不出蓮花,這就是學佛的精神。要在愈苦難的地方修持才會愈有成就,你要逃避世界,一個人去到清淨地方修持,是不會成功的。這是正統的佛法。
所以佛能善於入到空的境界,入到寂滅涅槃;並且深深悟到一切法一切相無罣礙,所以空無所依。你說空了所以不來了,這是空而不靈活。空能包容一切法,善法惡法都是。如果心中認為空是對的,不空是錯的,那你還有罣礙,不是真的空。最重要的是,空還要無所依。打坐禪定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坐坐看。坐著覺得熱,想打開冷氣,已經有所依了。你說什麼都沒有,空了,還是依了個空,空的境界是心裏出來。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長者子寶積說了上面這一段讚歎之辭,就對佛說,他們這五百位長者子都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是正的意思,藐是等的意思,菩提是覺的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容易翻譯,所以就用了原文的音,勉強的講等於是中國人說的「大徹大悟」。但大徹大悟還不能完全包括,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意義。學佛第一要發心就是發這個心,如果只是為自己逃避現實,圖個清淨,那叫阿耨多羅自私自利心。這些長者子們發了心只是動機,還沒得到成果,所以現在希望能聽聞到世尊說明佛的果位,也就是佛國土的清淨境界,以及諸大菩薩們怎麼修行淨土。寶積在這裏問了兩個問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佛稱讚了寶積能為自己和諸位菩薩們提問怎麼是成佛之路,要他們仔細地聽,好好地思惟,佛將為他們說。在這裏,佛將寶積提的問題二合為一,因為菩薩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薩,所以就為他講成佛之路,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修持的。
如何能生佛國
下面就開始講淨土之行。大家看到淨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淨土,但是不要把淨土看成是一個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國家,大乘佛法中淨土的觀念要搞清楚。什麼是淨土,什麼是佛國,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國兩個字帶引走到了形相的觀念,那就是埋沒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們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個帝王統治國土的觀念。佛土、淨土換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眾生與菩薩是相對,眾生是沒有悟道,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因地上的菩薩。菩薩是已經明心見性,正在修持而還沒有完全到家的眾生。比如,我們今天精神很好,身體沒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淨,自己覺得平安幸福。但這平安幸福是相對於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來講的。所以轉眾生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佛菩薩境界的根在於一切眾生。如果沒有了眾生,就沒有成佛的事,也不須要成佛。沒有煩惱也就不須要求解脫。眾生有貪瞋癡慢疑,有聰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樣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薩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緣相契而隨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有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不相近,因緣不相契,可能會選擇東方琉璃光佛土。一切眾生根性不同,諸佛菩薩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一切菩薩自己成就的境界是無執著、無主觀、無成見、絕對無我的。隨著眾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調伏是調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喜、笑、怒、罵等都是。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看眾生該入哪一種佛國的境界,而引導他、教化他進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實證功夫。《法華經》講開、示、悟、入四法門,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個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沒有哪個先哪個後呢?我認為都不是問題,但是歷來都有佛學的學者們,就先後次序起爭論,把佛法修持搞成思惟的學問了。這句經文等於是《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自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無方所。一切眾生業力不同,知見不同,形成了眾生種種的思想、情感、個性、根器不同,本體是一樣的,所有的差別都是眾生自我的差別。等於一桶水,有人拿一勺去作酒,有人拿一勺去作醋,有人拿一勺去作霜淇淋,但水性都是一樣的。因為眾生有這些差別,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佛隨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的方便波羅蜜成就的佛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有緣的眾生該往生那裏而成立的佛土。東方藥師如來世界,是藥師如來為了根器相應的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界上教化眾生也是「隨眾生心」,根據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於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連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樹的根器大,狂風大雨之下瞿然不動,反而受滋潤後枝葉更茂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