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史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博文

节选七独立求索在北伐战争的狂涛巨浪中,仅有5到6岁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努力摆脱蹒跚学步的状态,不愿再盲从共产国际的一切指示,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从事革命活动。在北伐军攻占武昌之后,中共的工作大体分为3个方向:一是直接参与北伐战争;二是在军阀统治区组织城市武装起义;三是大力开展农民运动。这3个方向中,只有第一个方向完全符合共产国际的指示。可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民国人物谭延闿和张静江前面提到两个人,一个是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一个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张静江,都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谭延闿成名于世甚久,既不靠战功赫赫,也不因其从政业绩,而是缘于“少年奇才”的美名。谭延闿祖籍湖南茶陵,生于1880年,其父官高位显,家教极严,规定延闿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六初现裂痕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率北伐军入江西后,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精锐部队大战两个月,几番胜负。尤其是攻打南昌城,北伐军前后共打了4次才完全占领。终于到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彻底摧垮强敌,完全肃清了孙传芳在江西的兵力。在此期间,被围困已久的武昌守军发生哗变,帮助唐生智所部拿下了武昌城。另外,孙传芳从福建策动进攻广东弄巧成拙,反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五北伐与暗斗1926年4月29日,鲍罗廷带着斯大林的旨意,从莫斯科回到了广州。此时斯大林认为:汪精卫这么软弱,实难堪大任;中共的力量还不如国民党左派,也只能充当助手;蒋介石倒是敢做敢当之人,又服从苏共的领导,看来值得重用。蒋介石找到鲍罗廷会商,提出召开中央全会,“整理党务”,为北伐做最后的政治准备。鲍罗廷态度极为温和,凡蒋所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中山舰之变(下) 上期说到,汪精卫夫妇在寓所突遇兵变,一时束手无策。忽听警卫来报,说谭延闿、朱培德二人求见。汪精卫眼睛一亮,因为这两位分别是第二军和第三军的军长,是他所企盼的实力人物。但是跟他们说什么呢?陈璧君建议:不知对方站在哪一边,你不妨装病,听听对方怎么讲。 谭、朱二位受蒋介石之托,转呈一封蒋给汪的亲笔信。信中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蒋介石最近比较焦躁,因为他几乎受不了政治暗斗。除了非议他的谣言开始流传外,最令他失望的,是他寄予极大期望的北伐计划,竟遇到来自于苏联顾问团的阻力。本来,他对个别苏联顾问还是颇有好感的,如孙中山任命的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可是,加伦回苏联治病和疗养去了,鲍罗廷也回莫斯科汇报工作并休假去了,换由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二蒋介石黄埔发迹蒋介石比汪精卫小4岁,人生经历和性格禀赋与汪完全不同。他早年于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肄业,考取日本振武学校。在日本期间,蒋介石结识了孙中山的重要助手陈其美,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作为一个满腔抱负的爱国青年,为了求得救国救民的真理,蒋对日本国的观察非常认真。他认为在日本生活中,从铁路系统、人才教育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一汪精卫得意半生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闭幕后,基本上形成了汪精卫主持党政、蒋介石主持军事的局面。 42岁的汪精卫,已跟过去那个慷慨悲歌的热血青年判若两人。当年汪之激进精神,正如他在《民报》上发表《革命之决心》一文中所论: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薪,一作釜,而自己愿以生命充作革命之柴薪。 1910年,汪精卫亲自策划和实施刺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序章——势力瓜分 20世纪20年代的苦难中国,处在一个中央政府名不副实,国家实际四分五裂的战争状态。内部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的封建王朝,但却没能凝聚成统一的主权国家,沦为军阀割据的局面。外部列强的干涉不仅非常严重,而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演变,致使中国大地成了世界强国的利益竞技场。 此时的世界仍然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民国风云录》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型纪实文学作品,记叙了1926年至1945年的中国。叙述所沿循的主线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是同政治紧密相关的内容,外交活动则充当了叙事的背景。它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借助全球历史的宏观视野,生动再现了那段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读者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6]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