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史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博文
(2023-06-21 14:46:13)

本套节选稿是应美国某中文报社之邀写成的。当时约定每周出一期,每期字数不超过3000字,分一年刊登。于是,我大致将《民国风云录》原稿一章的7000至9000字压缩为节选稿的一期。现今报社已按计划刊登了约定的节选稿,也就是本博客所发的节选内容。有阅读过《民国风云录》原书的朋友反映,这套节选稿的水准明显不及原稿。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节选五十一五次围剿(下) 在前方指挥反围剿作战的朱德、周恩来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同在后方的李德、博古等意见一直不能取得一致。李德便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建议并经中共中央决定,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中央苏区的各军团和其他独立师、团。 屡提意见的彭德怀、滕代远也被博古等人采取措施,他们将彭德怀的军委副主席一职撤销,并将滕代远调离,送给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五十五次围剿(上)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并没有机械地死守“堡垒主义”,他抓住红军东方军远征闽西北的时机,突然发动跃进式的进攻,一举夺取重镇黎川。这样,红军一方在开局的较量中,无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处于下风。 博古和李德震惊于黎川的失守,商量了应对的方案,于1933年10月初,在李德的住处“独立房子”,召开了有党和中革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九山雨欲来虽然国军在长城一线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战斗,但作为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的博古,仍然执行着僵化的既定政策。博古、王明等固执地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军事思想,并不是他们受过什么军事教育,更不是他们有军事经验,而是从一般的常识和革命的坚定性两个方面形成的教条主义理念。从常识上讲,既然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那么就有&l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八血祭长城(下)话说日军除了对古北口的重点进攻,还在其他几个长城关口发动了攻击。其中,喜峰口长城要塞本来由东北军万福麟第五十三军一部驻守,但该军在热河之战中畏敌退缩,士气已泄,只盼着西北军宋哲元第二十九军赶快来接防。二十九军与东北军商议好,将于1933年3月9日夜里由二十九军接防。可就在3月9日午后,日军第十四混成旅团一部已开始从喜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节选四十七血祭长城(上)万里长城,这项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建造的国土防御工程,面对二十世纪的飞机大炮,作用已经大大减小,但中国飞机大炮太少,使其不得不继续担当抵抗外军入侵的防御工事。同时,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象征,长城寄托着中华儿女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注定要激起民族自救的浪潮。以蒋介石对日本国力和军队的了解,他认为如对日本全面开战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六满洲异梦日军在上海正面挑起“一二八事变”时,背后却在加紧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这个统治的方式就是所谓的“满洲国”,其设计始于关东军中佐参谋石原莞尔提出的构想,其要点是:发源于中亚的人类文明分为东西两支,各自发展,两个文明现已形成隔着太平洋相互对峙的局面。对峙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要通过战争走向统一。“一战”只是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五四次围剿1932年12月底,蒋介石判断,对鄂豫皖和湘鄂西两苏区的围剿已大获全胜,两区残余共军远遁西去,基本没有了威胁,因此,集中对红一方面军围剿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下达了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命令。参加这次围剿的兵力共约50万人,大体部署为:中路军,由陈诚任总指挥,指挥集结在江西境内的中央军嫡系12个师,成三路纵队,担任主攻任务,这是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四血路三千里1932年10月中旬,蒋介石发现红四方面军跳出围剿的包围圈后,马上改变部署,进行追剿。他的意图是将红四方面军包围于襄阳、枣阳、宜城地区,完成聚歼。10月19日拂晓,红四方面军到达枣阳以南40余公里的新集地区。这里,南面是大洪山,北面是桐柏山,西面是武当山。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贺龙的红三军曾在这里开展过游击战争,并在这一带建立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节选四十三鄂豫皖战火再说经过白雀园大肃反,张国焘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他知道中央原来有意将第四方面军的番号授予鄂豫皖红军,于是,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建军上来。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宣告成立。改编后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共3万多人。红四军不单独设军部,由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军长和政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