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甲乙丙丁的博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混沌几十年,路人在世上
博文
(2011-01-04 18:06:18)
路人丙按:“潜移默化”,“持之以恒”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的教育方法,能实实在在地用在日常生活中,做起来却是不易。今日路人甲传授第三招“见缝插针”,各位看官学了就能用,用了可别忘了上来汇报成果哦。据路人丙早先暗探来报,路人甲家中后院绿草茵茵,但见那墙角倚栏下,就地沿着栅栏种的丝瓜叶子郁郁葱葱,若问丝瓜何处去?路人遥指丙家村。还有那playgro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0-12-31 08:31:52)
应路人甲的邀请,圣诞节去奥兰多同窗家共进晚餐。谈笑之间,发现路人甲越活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可能是博文写得多了的关系。吃了圣诞晚餐,次日去UniversalStudios游玩。亲身体验了Wizard世界的生活。与HarryPotter一起打球,“自由”地飞行于空中,穿越于山川和古堡之间,与照片里的人对话。也充分体会到了Wizard世界的寒冷。房顶上积满了白雪,屋檐上挂着冰柱,空气的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0-12-28 17:55:33)

路人丙按:在上篇我们探讨了潜移默化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潜移默化也有积极消极的两面。丙家的大公子只爱看fiction的书就是深受其学文的老妈毒害。这一篇我们探讨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据路人丙的观察:凡事怕的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事,哪有做不好的道理?路人甲从周一工作到周五,周六一早马不停蹄地带孩子去中文学校,同时自己在学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0-12-25 09:02:25)
初次听说神,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大学毕业以后,在家无所事事,晚上去当地的YMCA学习英语口语。中国已经改革开放,有些外籍老师白天在当地的大学任教,晚上就在YMCA教口语。有时也带我们去她们的宿舍看看电影,或去郊游什么的。有一次是圣诞季节,我们看了一本英文版谵姆斯邦得的电影录像,这本名为金手指的电影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开始讨论一些美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0-12-21 20:11:05)
路人丙按:在上篇我们讲述了“聪明诚可贵,快乐价更高;若为健康故,两者皆可抛。”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康成长。近日一个teenager的妈妈说起念高中的儿子,“挺爱搅”的麻烦,妈妈的疲惫和无奈明显写于脸上。当这个年龄的孩子封闭自己,父母爱莫能助的时候,唯一能陪伴孩子,支撑孩子的是从小建立起来的良好品质:正直向上的为人,乐观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7日去林肯中心听交响乐,一种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林肯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会场。中间有环绕喷泉广场,两边有纽约州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弗莉费雪音乐厅,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还有世界知名的茱利亚学院(JuilliardSchool)。
这次在爱弗莉费雪音乐厅(AveryFisherHall)表演的是纽约爱乐团,布尔戈斯(RafaelFrühbeckdeBurgos)指挥。布尔戈斯是西班牙指挥家与作曲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0-12-13 19:51:02)
路人丙按: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来到此系列,想寻找孩子如何爬藤的蛛丝马迹:到底SAT是否需要考到满分呢?GPA是4.3以上还是4.5以上?加入什么样的社团做什么样的义工才利于孩子爬藤?那你可能要失望了。这系列是哈佛妈妈的育儿之道不是爬藤之道。路人甲常批评我对孩子管得太细,可据路人丙的观察,同为琴妈的她也一样坐在边上,孩子弹45分钟她坐45分钟。到底什么该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10-12-11 20:22:18)
晚上十点多了,电话骤响,划破夜的寂静,是老爸打过来的跨洋长途,劈头就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想着打个电话给你.”是吗?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怎么不知道?哦,老爸记的是农历,我只记得阳历.过了几十个生日,在老爸老妈的眼里,我们是不是永远长不大-----父亲(路人丙写于2009/9)(一)周二父亲要动手术,食道癌,需切开胸腔,割除5厘米食管,再把胃上移,医生说他的肺功能不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天真By路人丙
天真是憨儿年幼时,晚上散步突然驻足,指着头上繁星点点,结结巴巴地蹦出一句:“Thestar,thestar….isthefriendoftheMoon.”天真是小儿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副很有科研精神的问我:“SobeforeIwasborn,Iwasinyourtummyorindaddy’stummy?.....Inyourtummy?SoIamyourson,notdaddy’sson.”天真是一种童趣,天真更是一种意境。历尽沧桑,饱受痛苦,步入耄耄之年仍能看到世界上美丽纯洁的一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9)
(2010-12-08 09:04:10)
高中好友读了我的“母校”后问我何时学的写作吟诗。我先是茫然,再一翻近几年的杂文,发觉还真有些不成规章的诗附在文后。于是细细一想,或许还真有那么一点渊源。
小时候住在一个县城,由外祖父母带大。约三四岁时,县城里总算有了电灯,不久还装了有线广播。到了十时正,“东方红”的曲子嘹亮地响彻县城的各个角落。外婆便升火做饭了。广播里几则毛主席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