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随着战事的深入,逃到莒邑的齐湣王再也不认为齐军天下无敌了,再不想辙恐怕连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了。遂派人入楚,说你楚国这次跟着别人找寡人的晦气,不就是想要淮北之地吗?行,咱俩也别打了,如果您能把攻打淮北的兵调到莒邑来帮寡人抗燕,寡人把淮北整个拱手相送;如果能帮寡人把燕军赶出去,寡人另有重谢。
楚国本来也是伐齐多国联盟中的一员,济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史记》里评价这个齐湣王用了两个字“自矜”,用当今的话就得四个字“骄横自大”。也难怪,从他爷爷齐威王任用田忌、孙膑而强齐以来,齐国国力就一直处在一个傲视群雄的水平,作为这么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君,放个屁都得让周围的卫国啊、鲁国啊、宋国胆战心惊,没吃过苦头的的齐湣王不自觉的就把眼睛长额头上去了,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大家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而使赵国崛起于北方,进而灭掉中山国之后,战国诸侯出现了秦、齐、赵三强领跑的局面。不过这种局面仅仅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就以齐国被燕国彻底击溃而告终。率燕军击败强齐的是赵武灵王的一名粉丝——名将乐毅,而此时执掌燕国的正是赵武灵王亲手扶植起来的燕昭王——再次感叹赵武灵王了不起。
先说说这位燕昭王,在《赵武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3-26 08:32:09)
早先时候看《三国演义》,就只喜欢看上半部,原因是罗灌水同志一上来就站在了一个拥刘抑曹的清流派立场上。你看在上半部里,那些个英雄人物,刘备啊、关羽啊、赵云啊...等等等等,虽然饱受挫折,但总的来说,大趋势是向上的,无论是兵力还是地盘,手下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在越混越多,让人看到的是希望。这种总体向上的趋势,一直持续到刘备入川而成三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打瘫中山国、摆平诸胡部落之后,雄心勃勃的主父开始秘访各国,搜集情报,为进一步攻伐其他诸侯做准备。 《史记》里记载了他偷入秦国的历险:主父诈称赵国使者入秦,受到秦昭王的接见。这个秦昭王本来是武灵王派人送回秦国而登基的,却不识得武灵王,只是惊诧于这位赵国使者‘状甚伟,非人臣之度’——没办法,身份名号可以瞎编胡造,这王者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对于众多大臣的不合作态度,相国肥义建议效法商鞅,施以铁腕,强行推行新装,并以商鞅语录“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来鼓励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虽豪气干云,发出“虽趋世以笑我,中山吾必有之”的豪言,但他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蛮力,对于反对一族,还是要尽量做到动之于情、服之于理。
赵武灵王选定叔父公子成作为攻坚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中原地区,张仪、公孙衍他们一会儿连横,一会儿合纵,乱得一锅粥一般,卷进来的主要是秦、齐、楚、魏、韩这五个诸侯国,远在北方的赵国却显得安静许多。其实也不是不想凑过来掺和,实在是因为力不能及。
与七雄中的其他诸侯国相比,有两个很独特的因素制约着赵国的发展:其一,赵国是邻国最多的诸侯国,从东经北至西,依次与齐、燕、东胡、楼烦、林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楚国被揍得没了脾气之后,又过了几年,秦惠王觉得实在不能忍受齐国强大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相国张仪再次祭出连横法宝,主张联合齐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共同对付齐国。别人都好说,只是那个曾经被咱们痛扁的楚国如何会甘心与秦合伙呢?为此秦惠王派人去探楚怀王的口风,说:“要不我割片地给您消消气?等您气消了咱们再合伙去抢齐国吧。”
楚怀王兀自为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张仪入魏以后,找到魏襄王,立马机关枪一样的一通训。原文甚长,此处只述其大意:“一、您以为搞个啥鸟合纵就底气足了?就高枕无忧了?‘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即使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为争钱财还撕破脸皮呢。请问您那些合纵弟兄们,至今可表现出一点诚意?他们有象秦国那样还您土地吗?有把儿子送您这儿当人质吗?您真的落了难,他们不出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随着魏国的衰落和齐国的崛起,在战国时期风行诸侯的两个词汇开始粉墨登场,一曰“合纵”,二曰“连横”。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合纵,什么叫做连横。
由于强大的西秦和东齐都开始以中原地区作为自己的图谋方向,使得处于遭夹击态势的三晋(赵、魏、韩)急谋出路。如果哥仨联合起来,甚至北连燕、南合楚,以便东拒齐或者西抗秦,这就称为“合纵&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
[2]
[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