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信息高速公路,那么中国网民的好奇心就是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引爆舆论场。2025年7月初,一则令人目瞪口呆的传闻席卷社交媒体:一位男扮女装的南京大叔,化名“红姐”或“老红头”,疑似在十多年间与上千名男性发生性关系,并将过程拍成视频上传互联网,内容露骨、尺度极大、影响恶劣。案件爆出[
阅读全文]

在公共话语场中,“你站哪边”早已成为一句比“你吃了吗”更能挑动情绪的社交雷达。尤其在信息碎片化、身份政治横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习惯以“立场”评判一切,而不是以“是非”为尺度,区分对错。立场,成了现代人最牢不可破的信仰,但也因此掩埋了真正的判断力。站队,取代了思考;口号,遮蔽了道理。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是非观,仅[
阅读全文]

如果说信仰是一种精神GPS,用以指引人类穿越迷茫、抵达内心的光明彼岸,那么今天的中国,仿佛正行驶在一条被雾霾封锁的高速公路上,油门猛踩,却不知方向,远方没有灯塔,近处全是广告牌。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无信仰国家”。这句话乍听刺耳,却难以反驳。我们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把“信仰”简化成了“信念”,再削成了“需求&rdq[
阅读全文]

为何每年生日那天,我们都要吃上一块蛋糕,点上几根蜡烛,闭上眼睛许愿,再用力一吹?那一刻,无论你是五岁的小孩,还是五十岁的成人,脸上都会浮现出童话般的神情,仿佛世界在那一刻暂停,只为你点亮一束光。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仪式,其实有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脉络,融合了古希腊的神祇崇拜、中世纪的宗教与魔法信仰,最终才转化为今天这场温柔又甜[
阅读全文]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的厨房却往往归于简单。外卖软件一个个红得发紫,外面的小吃摊香气四溢,似乎在诱惑你“别做饭了,来我这儿吃吧”。但总有那么些时候,比如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或一个懒散得不想梳头的午后,亦或者——最为现实地——冰箱里只剩下零星的几个洋葱,和一包孤独地蜷缩在冷冻层角落的培根时,你终[
阅读全文]

“大而美”这个修辞手法,用在政治上,听起来就像川普在房地产广告上说的“世界级的高尔夫球场”或“全美最棒的金色马桶”一样——满是夸张、炫耀,还带点儿轻佻。然而,这一次,“大而美法案”(OneBigBeautifulBillAct,简称OBBBA)不再是地产广告文案,而是真刀真枪通过国会、即将由总统在白宫签署的联邦法律。它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个[
阅读全文]

在当今中国政治舆论生态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群体,莫过于那些表面上支持俄罗斯、声援普京、义愤填膺批判乌克兰的人。他们一边高喊“俄罗斯正义!普京伟大!乌克兰是美帝走狗!”,一边义正辞严地宣称自己反对西方霸权、反对颜色革命。但如果你回看历史,正是这同一帮人,当年最坚决地举起“打倒苏修帝国主义”的拳头。今日风向一变,他们就仿佛换[
阅读全文]

在世界舞台上,川普和马斯克无疑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世界最有权势的领导人,一个则是全球财富的执牛耳者。他们都以行事果断、突破常规著称,似乎拥有随心所欲的力量。但是,这两个看似能呼风唤雨的人物,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中,都无法太“任性”。这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独特制度设计下的必然结果——一个既崇尚自由,又高度法治的社[
阅读全文]

川普与马斯克,从昔日的惺惺相惜到如今的互相嘲讽,一纸“大而美”财政法案,硬生生撕开了两人政治婚姻的外衣。这场闹剧并不是由理念冲突引发的高尚分歧,而更像是两个性格极端、自我中心、都不愿低头的巨人,在同一个舞台上“争C位”的表演事故。2025年6月末,在参议院即将表决一项名为《大而美财政改革法案》的法案前夕,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
阅读全文]

美国总统川普近日批评纽约市长候选人佐兰·曼达尼(ZoranMandanī):“他对我们的国家非常有害。他是个共产主义者”。这个评论,极具杀伤力,因为“共产主义”不是一个中性词,而几近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禁忌词,等同极端、专制、独裁,甚至恐怖主义,它还带有冷战记忆、红色恐慌以及“威胁民主价值观”的负面联想。20世纪初,“无产阶级解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