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优点就是自信,最大的缺点也是自信。打开社交媒体,只要话题一扯到外国,评论区立刻化身民族精神病院:“美国穷得要饭、欧洲冻得发抖、日本变态、韩国神经、新加坡是二五仔、非洲全靠中国养、印度脏得不忍直视、菲律宾赖皮、越南没良心、以色列惹事精。”说得好像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去拯救,而中国人则在万国来朝的幻觉里,朝着虚空发出“呵呵”两声。
这是一种奇特的民族心理学现象——全世界都不如中国,没一个国家中国喜欢。仿佛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真空中,外面的世界都是地狱,只有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是人类文明的唯一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把世界分成“华夏”和“蛮夷”。这个古老的心理结构,就像一面古董镜子,虽然破旧,却总能映出自我陶醉的笑容。古时候我们这么想,是因为我们确实强大;可如今这么想,就有点像是穿着龙袍的精神病人。
“中国制造”,确实让国人有了骄傲资本。可当“制造”变成“代工”,当“科技强国”需要靠进口芯片维持,当“文化自信”要靠封杀外国电影和屏蔽外网来保护——那种自信,就开始有点像纸糊的盔甲,戳一下就露馅。
于是,“天下中心”的幻觉和现实的落差,成了精神失衡的根源。既然现实不能证明中国最强,那就只好通过“贬低别人”来获得优越感。——美国的民主是假民主,日本的秩序是假秩序,欧洲的人权是假人权,但中国的贫富差距是真的差距,官员的腐败是真的腐败。
当然,这种全民式“孤独自信”并非凭空产生。它是经过精心调制的思想鸡汤。国内的宣传系统就像一台大型过滤机,把世界所有“不符合主旋律”的信息,都筛掉。外国的科技进步?屏蔽。外国的福利制度?模糊。外国的教育体系?少报。外国人幸福的笑容?那更是违禁画面。
于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几乎全靠《新闻联播》的镜头:美国乱、法国罢工、日本泡沫、印度拉屎、韩国崩溃。每天一刷新闻,仿佛世界末日已经开始,而中国是唯一的方舟。这种信息环境下成长的民众,当然就会形成奇怪的思维逻辑:“外国有什么好?”

要是有人敢夸外国一句“人家制度好”,评论区立刻沸腾:“你怎么不滚去美国?”——仿佛夸别人就等于叛国,欣赏外部世界成了思想犯罪。
说白了,中国人的“反外”情绪,底子是自卑。如果真有底气,谁会怕别人好?但宣传告诉人们:“外面的世界充满敌意,只有中国才安全。”久而久之,人们就学会了在“安全”里筑墙,在“闭塞”中取暖。这种状态,就像一个长期不出门的居家男:他不知道外面的餐馆更好吃,路更平坦,空气更干净,他只是固执地相信:“外面脏,外面乱,还是家里好。”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诡异的景象——老百姓骂美国骂得最狠,孩子却排队申请美国签证;骂日本骂得最响,出国旅游最爱去的还是东京;痛恨韩国娱乐圈,手机里却全是韩剧和韩星。这种“精神分裂式”爱恨交织,简直可以写进心理学教材:嘴上喊着“打倒美国”,手上却死死攥着苹果手机;嘴上说“外国人没素质”,餐厅里大声嚷嚷过马路也不用斑马线。
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辱华”事件,眯眯眼,外国脸,都被当成“辱华”,各路营销号随之蜂拥而上:“国人愤怒了!”、“中国人不答应!”、“强烈抗议!”舆论愤怒被当成流量引擎,一波波点击、一波波转发,制造出一场场“民族高潮”。最终,所有人都在愤怒里释放快感,而国家的真正问题——教育、医疗、住房、言论自由——全都被藏进“外部敌意”的阴影里。
讽刺的是,这种全民自信的表象背后,是深深的孤独。因为一个不信任世界的民族,也很难被世界信任。当一个社会只能通过嘲笑别人来证明自己,就已经陷入了精神上的闭环。今天的中国,不缺强国口号,不缺民族情绪,缺的是看世界的平常心。
结果就是——我们既不真懂外国,也不敢真爱中国。我们爱的是那个“想象中的中国”,一个在宣传片里高大、完美、永远正确的幻影。而那个现实中的中国——有贪官、有贫困、有教育焦虑、有医疗悲剧——却被压在口号下面,见不得光。
真正的自信,不是关起门来喊口号,而是敢于正视差距,敢于学习别人的好。一个民族如果连夸别人都不敢,那说明它其实已经害怕。因为只有怕输的人,才会不准别人赢。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美国有问题,日本有阴暗,印度有贫穷,欧洲有衰老——但他们也有制度的坚韧、社会的透明、对个体尊严的保护。中国,若想被世界尊重,靠的不是骂别人坏,而是自己变好。
世界并没有那么坏,只是宣传太会演。别人没有天天想着你,倒是你天天看着别人。全世界都不如中国?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已经被电视剪得太小。而那份“孤独的自信”,正是最讽刺的国民画像——既不敢面对世界的真实,又不肯面对自己的平庸。于是,只能在虚自我陶醉中高喊:“我们很强,世界不配!”
反驳得很好!
首先,BeijingGirl1一上来就摆出一副“揭露阴谋”的姿态,说什么“台湾的公众号用简化字是为了迷惑读者”,仿佛只要用了简化字,就自动成了“间谍文宣”。这思维,简直比冷战年代的宣传片还落后。简化字是汉字系统的一部分,不是党的专利,更不是忠诚测试。香港《南华早报》也常用简体,中国驻外使馆的网站却常见繁体——照他这个逻辑,岂不是“全员渗透”?实际上,用简体只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看懂。这种“字体即立场”的思维,不仅体现了对文化的浅薄,也暴露了那种典型的政治焦虑——凡是看不懂的都要归入“敌方势力”。
再来看那句“背后是有组织的行为”。这套话术倒是熟得很:凡是批评中共的,一律“有组织、有预谋、有金主”;凡是拥护北京的,哪怕拿稿费喊口号,也叫“爱国”。这种思维方式,活脱脱就是阴谋论与受害妄想的结合体——既要自认为强大,又要时时觉得被世界针对。要是连一个写文章的公众号都能“威胁国家安全”,那这个国家的安全感,还真是脆得像豆腐渣。
接着BeijingGirl1一本正经地说,“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是不搞结盟”。好一个“不结盟”!问题是——中国这些年和多少国家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命运共同体”?这难道不是新式的“结盟”?当年毛泽东喊着“自力更生”,结果转头去抱苏联大腿;后来又和美国眉来眼去——从不结盟到“两头通吃”,倒是搞出一套中国特色的“灵活结盟”。这位评论者要是真信那一纸口号,恐怕连外交部自己都要忍不住笑出来。
再看BeijingGirl1冷嘲“台湾和美国结盟被踢开”。这话听上去义愤填膺,实则是酸溜溜的嫉妒。台湾确实经历了外交挫折,但那是冷战格局的产物。而台湾靠的不是“结盟”维生,而是制度与创新。今天的台积电能屹立全球半导体之巅,靠的不是结盟条约,而是科技与法治。倒是中国,一边说“自主创新”,一边靠进口光刻机;一边骂人“外部势力”,一边又跪求外资别跑。这才叫真实的尴尬。
BeijingGirl1还说“中国一直在变好,现在越来越好,将来肯定更好”。这种“无条件乐观主义”,倒真像宗教信徒的祷文。好不好,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人民的感受。房价、失业率、审查制度、社会焦虑、低欲望青年……这些问题都摆在眼前。若“变好”只能存在于新闻联播里,而不是民生现实中,那这种“越来越好”不过是幻觉。一个真正自信的国家,不怕批评;一个害怕批评的国家,不可能真的变好。
最后BeijingGirl1讽刺“台湾民主选举才30年,怎么就闹出个大罢免”。这句话的荒唐在于——BeijingGirl1完全不懂民主。罢免是民主制度中的自我修正机制,代表人民有权纠错,而不是“混乱”。在独裁体制下,官员再无能也无人可动;在民主制度中,人民可以用选票表达不满。一个社会有权罢免,是制度成熟的象征,而不是耻辱。恰恰相反,那种一人终身执政、选举百分百通过的“稳定”,才是最大的混乱,只不过那混乱是被禁言的混乱,是“只能赞美、不能思考”的死寂。
BeijingGirl1这条评论看似慷慨激昂,实则逻辑破产、认知封闭。它体现了一种典型的“被驯化式思维”:凡不同意的声音都是敌人,凡批评的文字都是阴谋。这样的思维,不是爱国,而是恐惧;不是理性,而是集体催眠。
真正的自信,不靠封口,不靠骂人“境外势力”,而是敢让不同观点并存,敢用事实对话。而当有人动辄指控“用简体字就是渗透”,那说明他们害怕的不是文字,而是思想。
因为他们深知:一旦人民能自由阅读、自由判断——他们那套靠恐惧维系的幻觉,就会在阳光下瞬间崩塌。
what a loser!
==============================================
桃花潭 发表评论于 2025-11-03 13:27:56
我怎么感到你说的是反话,中文网上谁要说中国好,马上就有人用中文回怂,滚回你的中国去,每天都能看到。相反国内我没有听到过你所描述的事情,看来我孤陋寡闻。
中国还有一个特点,肯吃苦,中国制造天下第一,为国家带来了G2,与美国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