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创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笔邻。
个人资料
雅酷原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免签的笑与叹:中国的“单方面试验”

(2025-11-05 14:38:10) 下一个

最近,中国外交部宣布——自即日起至20261231日止,中国将继续对46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期限最长30天。其中新增瑞典为免签国,其余45国的免签资格,则延长至2026年底。名单里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但唯独看不到美国与加拿大的身影。

 

消息一出,舆论反应颇为复杂:有人拍手叫好,说中国终于做了一件让世界点赞的事;也有人摇头叹息,觉得单方面免签不免显得有些低姿态;更有人从国际关系角度观察,认为这是一场带着微妙情绪的外交试验——既有开放的笑,也藏着无奈的叹。

 

从表面看,这是一项充满善意的开放举措。签证政策是国际往来的门槛,能否轻松跨境,影响游客、投资者乃至学者的选择。放宽签证——尤其是对经济体量大、国际影响力强的国家——无疑是向外界释放欢迎你来的信号。

 

对比过去的入境难,如今的政策显得格外友好:只要是名单国家的普通护照持有者,经商、旅游、探亲、交流、过境,都可在中国停留30天。这不仅简化手续,更节省了成本与时间,对疫情后疲软的旅游业和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事实上,自疫情以来,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数量远未恢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仅恢复至2019年的四成左右。签证难、航班少、程序繁,是主要原因之一。此番延长免签政策,无疑是打开窗户透气的实招。这也算是一种经济外交。当出口增速放缓、内需疲软之时,吸引外国游客入境、刺激境内消费、带动地方旅游业,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补救办法。免签不仅是外交行为,也是经济调剂。

 

问题在于——这项免签政策是单方面的。换句话说,外国游客可以轻松入境中国,但中国公民去这些国家,依然要经过漫长繁琐的签证申请。这就像一次单恋:你热情地向别人敞开家门,却换不来对方同等的礼遇。在外交场合,这种不对等会显得有点失衡。

 

为什么要单方面?答案不复杂。中国急需展现对外开放姿态,尤其是在西方舆论中,封闭”“高墙”“难入境已成刻板印象。免签,是一种姿态——哪怕别人暂时不回应,也先表明我不是闭关锁国的那一方

 

这其实是一种被动开放。过去几年,中外往来急剧下降,不仅是疫情的结果,也是信任滑坡的体现。外国人来华申请签证时,常被问及过多材料、审查周期漫长,还有签证被拒的案例。西方媒体由此构建出中国收紧边境的叙事。而免签政策正是要对冲这种负面印象:——你说我封闭?那我就给你免签,让事实说话。这种做法虽显得有点自我证明式的外交操作,却也反映出一种现实压力:中国需要重新赢得友好可访的国际形象。

 

从名单可以看出,中国这次的46国免签对象,分布颇具战略意味。亚洲有日韩与海湾六国;欧洲是重点区——几乎囊括了欧盟主要成员;南美有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金砖伙伴;大洋洲则有澳新双雄。这些国家共同的特征是: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合作,但在经济上又希望与中国保持往来。中国此次单方面免签,正是抓住了这层中间地带的外交缝隙。

 

——给欧洲,看似礼遇,其实是拉拢。欧盟内部虽然在政治上倾向美国,但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用免签作为人情筹码,等于在贸易摩擦之外多开一扇软门

 

——给日韩,既是姿态,也是测试。日韩都是美国盟友,但又都紧挨中国,人员往来密切。中方此举一方面是促进旅游交流,一方面也在试探彼此关系是否有回暖的可能。

 

——给拉美和中东,是政治投资。这些国家普遍对中国友好,免签可以巩固这种友好,体现全球南方合作的象征意义。

 

从整体格局看,这份名单并非随机挑选,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外交地图。它既展示广交朋友的开放形象,又巧妙绕开敌对阵营,形成一种有选择的全球化

 

在这份看似开放的名单里,最显眼的空白,是美国和加拿大。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刻意为之。美国如今被中国视为头号战略对手,两国关系虽在部分领域缓和,但在科技、军备、地缘政治等问题上仍高度对立。免签本身是一种信任机制,而信任正是中美关系最缺的东西。

 

更现实的考虑是:中国担心来自美加的政治性风险。美国对中国学者签证的限制、间谍案报道、签证驱逐事件,都让中方心生戒备。北京不愿在这种氛围下无条件开放美国人入境——哪怕仅是短期访问。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象征性回击。美加都未对中国公民提供免签,甚至收紧签证审查,设置国家安全审查条款。因此,中国也以对等拒绝的方式表达态度:——你不给我便利,我也不必急着给你。

 

从经济逻辑上看,中国当然希望更多外国人来访。但现实中,愿意来的人并不多。签证只是障碍之一,更深层的障碍是信任。外国游客对中国的顾虑并非签证问题,而是:——“网络受限”“支付困难”“个人隐私是否受监控”“社会氛围是否友好。这些问题,单靠免签是无法解决的。免签像一扇大开的门,但门后面的路却坑洼不平。许多外国企业代表坦言:政策很美好,但我们真正担心的,是在中国能不能自由使用网络、能不能顺利支付、能不能在签证期满后延签方便。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也存在顾虑。有些民众担心免签会带来治安隐患、非法滞留或间谍活动;地方管理部门担心跨部门协调成本上升;舆论上也有一股我为何要单方面开放的情绪。

 

这就构成了中国在推进免签时的两难处境:既要开放,又怕开放太快;既要显得大度,又要防范风险。因此,这次免签期限设定到2026年底——看似慷慨,其实是一种可撤回的试验。政策执行两年后,如发现问题,可随时收回或调整。这种短期测试式外交,恰恰体现出中国的谨慎与现实主义。

 

事实上,中国的免签政策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一场形象工程。中国近年在国际形象上承受不小压力:疫情封控、外国企业撤离、媒体审查、数据监管——这些议题让外界对中国的开放度心存疑虑。免签正是为此修复形象的工具。它告诉世界:中国依然欢迎你:——欢迎你来投资,说明我们市场依旧;——欢迎你来旅游,说明我们安全稳定;——欢迎你来交流,说明我们并非封闭。

 

然而,形象工程终究要靠现实支撑。如果外国人入境后,依然面对网络屏障、数字支付困境、地方登记繁琐,那再多免签也只能成为窗口展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免签政策是一场单方面试验:试验世界是否仍愿意走近中国,也试验中国是否真的准备好重新拥抱世界。

 

免签名单公布后,中国媒体普遍以重大利好”“国际友好姿态来解读。但在这份喜气背后,也不难察觉几分沉静与无奈。它的积极,是一种姿态上的开放;它的局限,是结构性的闭锁。中国正在试着用签证修复信任,用名单表达善意,用短期开放换取长期理解。这是一场外交的微笑,但微笑背后有叹息。叹的是开放之路的艰难——要让世界重新走近中国,不只是签证的问题,而是制度的、观念的、氛围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markyang 回复 悄悄话 最近回国旅游三周,去了包括洛阳,开封,西安,上海,乌鲁木齐等多个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大多是旅游热点城市,但是除了上海还有一些非华裔外籍游客,其它城市的确不多见,看来吸引外籍游客还有很艰巨的任务,个人感觉几个问题都和签证无关,而是旅游便利度,旅游舒适度,尤其是国际化的便利度,对比东亚其它地方,包括日本,韩国,和台湾等等,都有一定的差距。
新手一位 回复 悄悄话 开放不挺好?欢迎各国游客,对国内经济好,大家有口饭吃。
modems 回复 悄悄话 放多点间谍进来,抓了当人质肉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