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随着这一“承认潮”的出现,联合国会员国中已有157个国家,给予了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外交承认。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壮观场景,也让巴以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外交的焦点。
然而,承认并不等于和平。对巴勒斯坦来说,国际舞台上的掌声和背书固然宝贵,但现实依旧是领土被分割、权力被撕裂、局势被冲突所绑架。那么,这股“承认潮”到底意味着什么?巴勒斯坦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美国与以色列会如何应对?这背后折射的,正是中东问题七十余年来的历史重负与国际博弈。
巴勒斯坦的名字,源于古罗马时期“巴勒斯提纳”行省,但现代意义上的“巴勒斯坦”与20世纪初的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崩溃,巴勒斯坦地区被英国托管。英国一方面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予以支持(1917年《贝尔福宣言》),另一方面也承诺保障当地阿拉伯居民的权益。
二战及大屠杀的惨痛记忆,使犹太复国运动获得了道义和现实的双重推动。1947年,联合国提出“分治方案”,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阿拉伯人拒绝。于是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全面入侵,结果却以色列取胜,并占据了分治方案之外的大量领土。
此后,巴勒斯坦逐渐被挤压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块非毗邻的飞地。约旦吞并西岸,埃及控制加沙,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又将其全部占领。巴勒斯坦人的国家梦想由此被长期搁置。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成立,成为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代表。其后,阿拉法特的“法塔赫”崛起,逐渐成为PLO的核心力量。1993年,以色列与PLO在奥斯陆签署协议,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而以色列则承认PLO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协议促成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的建立。按设想,PA将在西岸和加沙逐步获得自治权,最终实现“巴勒斯坦国”的建立。1994年,阿拉法特回到加沙,带着一身的革命光环和一国建构的雄心。但和平进程最终陷入僵局:耶路撒冷归属、难民回归、边界划定等核心议题始终无解;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点不断扩张;巴勒斯坦内部的治理也腐败、低效。
2006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立法选举中击败法塔赫,赢得多数席位。这让西方国家大为震惊:一个被认定为恐怖组织的伊斯兰武装,成了合法选举的赢家。随后,法塔赫与哈马斯爆发激烈冲突。2007年,哈马斯武力驱逐法塔赫,全面控制加沙。自此,巴勒斯坦一分为二,陷入“双头政治”:
约旦河西岸: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控制,领导人是阿巴斯。
加沙地带:由哈马斯掌权,长期与以色列处于冲突状态。
这种分裂至今未能弥合,使“巴勒斯坦国”的合法性与可治理性都被大大削弱。
七十多年过去,“两国方案”始终停留在纸面上。以色列在西岸修建定居点,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蚕食巴勒斯坦土地的既成事实。加沙则长期处于封锁状态,陷入贫困与冲突的恶性循环。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国际社会表达“不能再拖”的信号。英国、法国等大国的表态,本质上是在警告以色列:如果不认真谈判,未来的外交成本会越来越高。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造成数百人死亡。随后,以色列对加沙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平民伤亡惨重。西方社会内部爆发大规模抗议,大学校园、议会街头都充斥着“停火”的呼声。欧洲政客很清楚:若继续无条件支持以色列,将面临国内政治危机。承认巴勒斯坦国,既是外交姿态,也是缓解国内舆论压力的一种方式。
俄罗斯、中国等国长期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在乌克兰战争、南海博弈的背景下,欧洲国家也需要在中东问题上与“全球南方”找到共鸣。承认巴勒斯坦国,不仅是对阿拉伯世界的示好,也是与“非西方阵营”对话的筹码。
被承认即意味着合法性。随着更多大国站队,巴勒斯坦有望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获得更大支持,推动成为正式会员国。这对阿巴斯政府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外交胜利。承认潮加剧了以色列的国际孤立。即便以色列拥有美国的支持,但若欧洲盟友逐渐转向,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交压力。这可能迫使以色列在未来的谈判中有所松动。
现在的问题在于:巴勒斯坦到底是谁的?西岸的阿巴斯,还是加沙的哈马斯?承认巴勒斯坦国,某种意义上承认的是“想象中的国家”,而不是现实中的统一政权。只要内部分裂不解,承认就很难转化为实质的建国进展。
美国的立场可谓一以贯之,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可靠的伙伴。无论是冷战时期对抗苏联,还是当下遏制伊朗,美国都离不开以色列的军事和情报合作;美国坚持“两国方案”,但强调必须通过以巴直接谈判实现,而非“单方面承认”。华盛顿担心,这样的承认会让哈马斯受益,削弱温和派;犹太裔游说团体和基督教福音派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极大。在大选年,任何被视为“抛弃以色列”的举动都可能引发政治风暴。因此,即便英国、法国等盟友转向,美国依旧会坚决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不仅是外交政策,更是美国国内政治的硬逻辑。
以色列的反应毫不意外:愤怒与警惕。承认潮使以色列担心被逐渐边缘化,特别是当欧洲盟友出现松动时,其“道义后盾”正在削弱。以色列认为,只要哈马斯掌握加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巴勒斯坦国。承认只会纵容恐怖主义。以色列可能通过加大定居点扩建、冻结巴勒斯坦资金等方式进行反制,以显示不会因外交压力而退让。
承认潮提升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国际地位,但在加沙仍由哈马斯掌控的现实下,巴勒斯坦国的存在仍然“名大于实”。美国与欧洲盟友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可能加剧跨大西洋关系的摩擦。欧洲更看重人道主义和国内民意,美国则死守战略利益。如果承认潮继续蔓延,以色列可能不得不在某些议题上妥协。但在短期内,更可能选择进一步强硬,以防示弱。
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不会立刻带来一个现实存在的、统一的巴勒斯坦国。它是一种政治象征,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压力和对巴勒斯坦的安慰。真正的和平,仍需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双方的直接对话与妥协。然而,承认潮至少让人看见了一丝希望:世界并未对巴勒斯坦的命运完全冷漠。它提醒人们,“两国方案”仍是国际社会的最大共识。只是,理想的蓝图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还隔着太多血与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