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前退休送走母亲
我的住家公寓隔一条小马路对面是一大片办公楼群,我从公寓出来经过一个天桥就可到达楼群的一楼,那里的走廊和停车场是我常常去走路健身的地方。
有一天去那里走路,从一栋办公大楼底楼的窗户望进去,办公室的环境安静而舒适,电脑和打印机设备齐全,职员在电脑前操作不慌不忙,是我喜欢的工作氛围。于是突发奇想,若能在这些办[
阅读全文]
职场历练大江大河
一位朋友在QwestCommunication工作,这是一家几万人的电讯公司,为美国西部14个州提供通讯服务。朋友说公司在招人,问我要不要试试?那时妈妈已经回国,有时间可以折腾一下换工作的事,于是决定试试。
Qwest公司总部在丹佛,维州阿灵顿有他们的十几层的办公大楼。由于不爱开车,对自己的住处也很满意,不願意搬家,那几年找工作都划定找离家[
阅读全文]
改行电脑新的征程在美国找工作讲究工作经验,对于改行做电脑的第一份工作,我并不期望很快就找到。但有的时候,期望值越小,希望反而越大。由于在上研究生课的时候,已把学习的重点集中在OracleDatabase有关的内容上,找工作时也就比较注意这一方面的招骋广告。第一批发出的简历和应聘申请不多,想先累积一些求职的经验。简历发出大约一周,收到了一个电话,是维吉[
阅读全文]

读硕读博新的纠结
到了马大,仍然是大学的校园,土壤却不一样,一颗从东方的土地上移植过来的树苗,尽情地吸收着它丰富的养分。
白天我帮教授做着实验,抽时间去课堂听不同的教授讲课。那时候感兴趣的并不是上课的内容,而是教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氛围,希望学好了再回交大教书时可以用得上。
下班之后,除了去图书馆,最喜欢去的是计[
阅读全文]
赴美留学重新归零
年复一年教着同样的几门课程是会感到厌倦的,好在科研在工作中占的比重也不轻,而课题是一直在变换的,由争取到何种经费而定。要不是下面的一次偶遇,我可能还会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中找到平衡点,再继续工作几年,升了教授,象大多数人一样,一直干到退休。
我教的工程材料这门课要坐学校的校车去闵行新校区上课,徐汇校区到闵行校[
阅读全文]

学术沃土辛勤耕耘
暑假之后,新的学年开学,胸前的校徽由白底黑字的学生版换成了红底白字的教工版。开头的一,二年,校徽一直戴着,换衣服的时候,一定会把校徴摘下,再戴到换好的衣服上去,戴来戴去的,也没有怕麻烦。现在拿出那时候拍的照片来看,似乎每张照片上我的胸前都戴着那枚红色校徽,稀奇勿煞的样子。
一开始担任一位教授的助教,辅[
阅读全文]

入学交大毕业留校
在沪东造船厂实习的五年,是过得快乐而充实的五年。我被分配做精密量具的修理和测试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工作轻松,有空时我就躲进恒温室,慢慢翻译英文的仪器操作说明书,乐在其中。
我家住在长宁区,那是在上海市的最西面,而沪东造船厂位于浦东的陆家嘴。工厂离家里很远,上下班单程就要二个多小时。
我有一个发小,住得离[
阅读全文]
考上船校分到四川
我从小就是个标准的好学生,各门成绩都是名列前矛。1962年小学毕业考上了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那是一所名校,每年的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一流大学的录取率也超过50%。入学后按成绩分在第一班,以后上高中,接着上大学,应该是顺理成章。
想不到的是初中毕业前,姐姐一位要好同学的来访,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
姐姐的这位同[
阅读全文]
一切都是最好的按排
(我的职场回忆录)
前言
我信命,非常信。
如果不说是命运的安排,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在我的学业和事业的轨道上所出现的那么多迂迥曲折和峯回路转。
目录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考上船校分到四川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二)入学交大毕业留校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三)学术沃土辛勤耕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四)赴美[
阅读全文]
我的作家梦
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喜欢我写的作文,每次点评课,总要把我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作为范文朗读。
"你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她对我说。
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我对自己说。
开始只是课余时写写小文章,登登黑板报,有一次斗胆投了一篇小文到少年报竟然被刊出,于是开始以小作家自居。
到了中学,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同学们个个文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