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题记,又到七七事变纪念日,浏览网络,感慨很少看到关于抗战的文章,偶尔有了几篇,也是大词叠加口号,忽然想起总应该有人去写去读那些日子吧。或者是我,或者是你。为我们族群的那段苦难的历史,也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谨以此文敬赠我们父辈、祖辈、曾祖辈的抗战。橡树,2025年7月7日。现在,再看七七事变,确实存在偶然与必然。一直以来,中日等院校学界都在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本文来源:网易/慈翔大行本人非历史学家,但因为创作南京保卫战题材长篇小说,而关注、研究那段历史长达八年,在刚刚完成拙作初稿、正谋求影视化之际,得悉出了部《南京照相馆》,遂欣然去看了。我的印象是,这部电影视角新颖,构思巧妙,故事精彩,泪点不少,一些情节相当感人,将真实历史照片场景,复原为影片的内容,看得出来,编导确实下了不少工夫,在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溃逃,实为历史讽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国及远东格局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于是,我们可以在故纸堆里寻觅,或者可以得到一些新的感触。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随后,日军诬陷东北军,攻击东北军主要军事基地奉天北大营。就此,张学良麾下数十万东北大军一路不战而溃。到次年2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让后代记住这段历史,必须尊重这段历史,不容对其进行篡改和演义。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片子,我并没有去看。因为在这之前放映的几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里面都有过多虚构的成分,看后让人深深失望。果然,这部片子放映后,引起关于历史问题的许多争议。作为一名长达八年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题记: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写抗战系列文章期间,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知是谁的一些人,往往以上帝视角鸟瞰历史,轻佻留言蔑视国军抗战,尤其伤人伤心……希望此文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一个农业弱国对一个工业强国的八年抗争的不易,能够尊重自己族群的抗战英烈,仰望自己族群不朽的抗战史。1946年5月,抗战胜利,上海名流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确定每年8月8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现在的年轻人,能谈论抗日战争懂得抗战意义并以抗战为荣的,已越来越少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场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实无与伦比,他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年轻的一代为什么要如此健忘呢?看到林思云马悲鸣等人的一些文章,对抗日战争的描述,其基调多是否定,其口气是嘲讽的,读来真让人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这不是对待这段我们付出巨大牺牲也取得光荣胜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个周公吐哺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先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人类社会进化了数百万年,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造神。一般都是生产力底下的原始社会,因为对自然力量的无知,才会莫名的崇拜一些未知的力量和猛人。但是自从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无数新发明、新创造、高科技,人类不用再担心基本的生存问题了,也就没必要去“制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25-08-10 06:26:28)
2025年8月6日,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录取名单上,杨某媛的名字消失了。没有公告,没有声明。一个名字的消失,像一滴水落入滚油里。炸开的是关于学术、道德、法律,以及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真相。一纸判决,一场闹剧7月25日,武汉经开区法院的判决书写得清楚明白。杨某媛指控同校肖同学的“隔空性骚扰”,法院认定那是“下意识挠痒”。不构成侵权。法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 “我们有能力建无数座曼哈顿、纽约,但永远没有能力建第二个北京。” 当年傅作义怕毁了北京城,成为千古罪人,开城投降,使得政权顺利交接! 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中华门,1417年建,1959年拆; 地安门,1420年建,1954年拆; 崇文门,1436年建,1965年拆; 东直门,1439年建,1969年拆; …… 全是几百年的古建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一般来说,只有内虚的国家才会频繁以阅兵来展示“强盛”的国力。 01 1994年的冬天,莫斯科异常寒冷。 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恢复每年5月9日的胜利日阅兵(简称红场阅兵)。 之所以有此决定,实在是迫于无奈。 1991年底,苏联解体,“新生”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0%的遗产。 但苏联留下的负债更多,数十年的矛盾积累让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