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诺奖喜报,接连颁发,但从目前来看,中国人估计今年很难上榜了。
不过,有关诺奖的热议与争论,却在我们的互联网上不断发酵。
特别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其学者连续获得两项诺贝尔奖,这已是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时,声称“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后,现已获得的第22个诺奖——看来,在未来的25年里,日本要达至这一设想,应该是问题不大了。
可是,像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的快讯中,无论是标题和内容中,关于“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两位美国人、一位日本人的国籍与姓名,却都未予提及,这也引发一些人的疑问:如此操作,是几个意思?
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甚至发文质疑,我们媒体的这种做法,似乎不太正常吧?
而当年日本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奖”时,新华社记者林小春于2002年1月6日,曾写下题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 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文章,现在也被扒出来在网上疯传——不少网友认为:这位记者显然正在被打脸中……
与此同时,还有一篇十多年前的国内报道,也在互联网上热传——其题目为《中科院院士黄维:十年后,国人获诺奖成家常便饭》。
而事实上,在我们大陆学者中,除了莫言和屠呦呦之外,这十余年来再无一人获诺奖,黄维的“家常便饭”之说,显然成了一句空谈与笑话——这就不由令人想到一句俗话:“笑人不如笑己”。
难道,是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吗?——但这与世人的认知,显然差距极大。因为,早就有国外的调研显示:中国人排在全球人类智商的第一名啊!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也已有11位华人荣膺诺贝尔奖,这也说明我们华人并不笨嘛!
而我们中国人对于诺奖的态度,似乎是“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既有着非常关注的态势,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人上榜,比如,像莫言和屠呦呦获奖时,曾出现过对于诺奖的追捧热潮。
但同时,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获奖,在中国的舆论声音中,也有着看扁诺奖的极大声音与深厚认知——主要观点就是“西方打压中国,不可能让中国人轻易获奖”云云。
这种说法,或许并非毫无道理,但有一点却不得不承认,即如果我们中国科学家如能像屠呦呦那样,有了创新性、革命性的发明创造,相信诺奖也不可能视而不见地装瞎,因此自贬身价吧?
其实,去掉有色眼镜看世界,才是我们应有的一种眼界与心胸!
比如,对于近邻的日本,我们如果不承认人家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成功经验,那就是选择性装瞎了。
比如,像正牌名社的记者当年曾经的嘲讽,而到了如今,却又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还有像一个中专生出身的网红——“项中专”,为了收割流量和“韭菜”,竟称“诺奖没有用”云云,那都更会令我们在国际社会贻笑大方!
“项中专”所言的“诺奖没用”,折射出不少中国人过于“实用主义”的目光短浅性——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基础科学差距更大的原因,而诺奖的获得,显然要有多年的基础科学研究之积累才行,而无法只用眼前的实用性转化才能做到。
因此,诺贝尔奖所奖励的方向,正是基于人类知识“从0到1”突破性的原始创新,而这绝非短期化、功利性的投入所能很快企及。
我们不能只是跟在世界科技的后面,总是进行“复制粘贴”,即使我们利用全球科学成果的转化上,确实功绩非凡,但要想真正独领风骚,真正为人类科学做出重大贡献,显然要在创新性、独创性上真正下功夫。
有一篇文章,介绍日本人为何能如此密集地获得诺奖:
有日本多位诺奖得主的回忆,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点:“亲近自然、自由阅读、家庭熏陶”——在这方面,浸淫于应试教育多年而不能自拔的我们,是不是真正应好好反思呢?
另外,无论是哪国的什么人获得诺奖,其实,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们人类的科技与生活进步,不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发明创造所推动吗?——“科学无国界”,才能服务全世界,方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当然,一说“反思”二字,就会有一些网民称:看,你又要当“反思怪”了!——可是,如果你无视差距,却连最起码的反思都没有,则人家20余年来获得20余诺奖,而我们仍然是两手空空,那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作者: 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