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被误读的日本,再摘两枚诺奖背后的“大置换”!

(2025-10-11 07:53:38) 下一个

当我们让批判精神和“长期主义”融入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当我们也能把“无用之用”变成自己的习惯,才有资格在未来某个“迟到的清晨”,听到历史的掌声。

每年的这个时候,全世界都会关注本年度的诺贝尔奖花落谁家。2025年,美国科学家布伦考(Mary Brunkow)、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发现,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则颁发给了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罗布森(Richard Robson) 、北川进(Susumu Kitagawa)和亚吉(Omar Yaghi),以表彰他们在分子结构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日本共获得32次诺贝尔奖(包括团体和原籍日本人)。但还有一个数字值得关注: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了日本人第一个诺贝尔奖后,曾出现过4次同一年获得两个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分别是:2002年,野依良治(化学奖)和小柴昌俊(物理学奖);2008年,下村脩(化学奖)和南部阳一郎(物理学);2015年,大村智(生理/医学奖)和梶田隆章(物理学奖)。2025年则是第四次!如果再多观察还会发现,这些“双奖”都是实实在在的“硬科技”,而且都是在21世纪获得的。那么问题来了,自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不是深陷“失去的三十年”么!怎么反而屡屡斩获诺奖?!

其实答案我在前文“因为一颗心脏,重新认识了日本”中早已经写过。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如果我们暂时无视诺贝尔奖华丽的光环可以看到:免疫学家坂口志文的发现最早发表于1995年,到2025是整整30年。北川进1997率先做出可重复气体吸附的“多孔配位聚合物”,也已经过去了28年。要知道这两项研究在当年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东西。但这恰恰符合我在文章中对日本式“长期主义”的描述:先种树,再等树荫。把“今天不好卖座的研究成果和思路”沉淀到时间里,等待技术与场景的收敛。日本把“慢”做成了系统工程。这种科研的底层逻辑是把问题分解到可迭代的单位,然后坚守工序纪律与集体协作。靠的不是某一年灵光乍现,而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递进。

很多国内舆论把“日本企业迁出中国、日元疲软、老龄化加剧”三件事拼贴成“日本衰落”的有力证据。如果去问日本人,他们自己也会这么说。对于唱衰这种事,日本人绝对没有心理负担。事实上,连“失去的30年”这一提法也是被一个叫野口悠纪雄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这货到今天也没被封嘴处罚,这上哪说理去。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日本过去三十年所做的是从人口、产业,到增长逻辑和国际角色的结构性“大置换”!

首先来说老龄化的问题。日本在进入到老龄社会之前已经完成了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更稳定的福利与尊重,是真正的“先富后老”。但这一趋势如今正在发生缓慢改变。据日本官方人口研究机构(IPSS)在2023年测算,日本65 岁及以上人口将于 2043 年见顶,之后占比缓跌。这意味着依赖比会出现“高位平台—微降”的二阶拐点。与此同时,日本的生育率也并非亚洲最低。根据2024年的统计,日本生育率是1.2。这虽然也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但依然高于其他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新加坡是 0.97,韩国是0.75;我国的香港和澳门是0.73和0.68。如果只关注东京的高房价和晚婚晚育确实很容易得到“日本已无年轻人”的刻板印象。但是随着这几年净移民的流入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日本人口正在实现缓慢置换并逐渐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相比于人口结构的“慢变量”,产业的置换就会明显很多。日本制造业的策略不是跟随“产能周期”去拼资本强度,而是卡位到“不可替代的环节”;从“大而全制造”转向“关键工序+材料设备控制力”。举例来说,2019年日韩争端让外界直观看到日本在光刻胶、氟化聚酰亚胺、氢氟酸等芯片关键化学品上长期占优。公开资料显示,当时日本占全球光刻胶和氟化聚酰亚胺约90%,氢氟酸约70%,这就是“上游阀门”的含义。高壁垒赛道带来非凡的利润。以东京电子(TEL)为例,其在涂胶显影、刻蚀与沉积设备均处全球第一梯队,年报直指“35%经营利润率”。

第三个置换是增长逻辑的置换:摆脱通缩预期,实现利润与就业的再均衡。这就不能不提到“安倍经济学”。它让日本从通缩向温和通胀过度。要知道,通缩被称为“最要命”的经济现象。它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导致需求不足、企业停产裁员、失业率上升,进而加剧经济衰退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威胁。通缩看似能让商品更便宜,但会导致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债务加重—消费更萎缩”的恶性循环。日本的CPI在2022–2024年连续多月高于2%,核心通胀在2025年中仍维持在2%附近以上,央行开始从超宽松“向常态化靠拢”。这背后是价格与工资的双向修复。此外,安倍经济学还实现了女性与老年劳动力的再动员。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12年的约63%升至2022年的约74%,相当于“在不增人口的情况下,增加了可用劳动力”。2025年二季度,日本企业利润创历史高位,景气判断与资本开支预期改善,说明了企业盈利与投资的企稳。顺便提一句,已当选自民党总裁,预期出任首相的高市早苗就是“安倍经济学”的忠实追随者。日本增长逻辑的置换在于把“增长的质量”从数量扩张切换到利润率、分配与要素再配置。

第四个置换是日本在国际角色定位上的置换。这方面不便展开讲。其实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日本正在走一条“脱亚入美”的路。与历史上的“脱亚入欧”不同,日本是在把“科技—安全—产业政策—XX”打包进同一套国际分工里。这条路线不是简单的“追随”,而是主动把“技术标准+供应链阀门+安全承诺+XX”绑定在一起。进而换取日本在国际事务上更大的发言权。政府和企业都在默不作声的在同一个方向上增加筹码。日本曾提出“50年内要拿30个诺贝尔奖”。这份被嘲笑的“狂妄”,已经变得越来越接近现实。

我讲到这些并不是吹日,更不是跪舔,而是把日本奉行长期主义的收益函数讲清楚:很多人可能看不见他们的“爆款时刻”和“快成果”,但你很难绕开日本的标准与零部件;可能只关注到了日本的老龄和少子,但忽略了高就业和社会稳定。而这些背后,日本的“成功”本质上来自于敢于并且甘于去做的“无用之用”:愿意把研究问题放到10–30年的时间窗里,接受“前十年像在黑暗里摸索”的寂寞;科研评价中允许“滞后回报”的空间;国家也会提供兜底做长期承诺。然后在这种“无用之用”的前提下把流程、标准、验证做到极致,让成果在第N年能够自然“并轨产业”。

今天的文章注定会招致骂声一片。但骂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顶多是过过嘴瘾。我们应该看到,诺贝尔奖只是舞台上的聚光。真正的较量是在“台下”。对于仍然迷恋“一粒见效”的人,最值得学的其实并不是哪个“奇招”能奏效,而是那份允许“慢科学”生根发芽的耐心和定力。当我们让批判精神和“长期主义”融入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当我们也能把“无用之用”视作国家竞争力,才有资格在未来某个“迟到的清晨”,听到历史的掌声。

 

 

 


作者: 如是大牛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