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瞬间】73期|傅一民8212【导读】八十年代中期,科大出现的第一份女生自创报刊《四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有二。其一,学生自创报刊的出现,犹如石板下顽强生长出的小草,是那个年代从压制逐渐走向开放的象征,尤其在一个男女学生比例悬殊的校园里,女生挑战时代的声音令人倍感清新。其二,当时每份《四方》报售价二分钱,可以用菜票买。带一毛钱去[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71期|作者:向虹816
【导读】多年后回望大学校园生活,鲜有人提及当年的学习经历,而生活中的轶事通常是普世话题,“少男钟情,少女怀春”更是人们热衷的花絮,甚至是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回忆。都说岁月无情,但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很可能会有些吃惊—当一个人的灵魂注入了追求梦想的勇气和自我实现的精神后,生命会焕发出抵御岁月侵蚀的勃勃[
阅读全文]

第72期|王芷科技史83硕
编者按:
本刊65期推送的《我科奇人张秉伦》一文展示了张老师神奇的望诊和看相能力,受到读者们的热烈追捧。本期我们继续刊登8324硕王芷校友怀念张老师的文章,介绍他秉承科大“学生至上”的优良传统、对学生关怀备至的仁厚一面,以飨读者。
学生至上的张秉伦老师
王芷科技史83硕
科大老师对学生呵护有加,从我还未踏进校门就[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从眼镜湖的荷花说起
原创:蒋家平第70期
从眼镜湖的荷花说起
蒋家平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党委书记林克杰先生来科大,住在专家楼。我陪他出来散步,问他对科大的印象。他说:“很舒服,恬静。特别是眼镜湖附近,环境非常好。”又问他有什么不足,他说:“湖里的荷花品种一般。我们可以合作,给科大建个名贵品种的荷园。”
当然[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第69期
在上期《80年代我们怎样读大学--访科大著名校友朱学良|熊卫民访谈》中,朱学良研究员回忆了在科大勤勉读书、筚路蓝缕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岁月。在接下来这部分谈话中,他回顾了自己后来留学美国又毅然归国,先在大学然后在研究所从事科研和管理分析了中美的科研文化、科研主力等,对限制中国科学进一步成长的瓶颈作了深入反思。
受访人|朱[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第68期|熊卫民
高考成绩出来了,数百万莘莘学子将踏入大学校门。迎接他们的将是什么校园、哪些师生、何种文化?他们该采取何种态度,才能不辜负这段黄金时光?八十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选择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照。
受访人:朱学良
访谈人:熊卫民
整理人:任安波、熊卫民[1]
访谈时间:2017年12月28日
访谈地点:中国科学[
阅读全文]

第67期|顾问775我在科大拍电影
顾问775在电视片未普及之前,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拍摄的纪录简报可谓风靡全国。不夸张地说,那年头,不知道新闻简报,就不是那时代的人。我有幸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打过交道,缘由是因为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中期,国家急于拓展新形象,以便宣传新政立足国际。外交和涉外部门八百里加急携带紧迫要[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65期
牛人牛昊
by崔晓京785
科大给我留下很多的印象和回忆,但说起校友,总有这么一个人,会不时穿过若隐若现的时空,来到我的脑海里。他,就是牛昊。
如果你看到他,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四平八稳却稍带急促的步伐,略高的身体上顶着一个硕大的脑袋,总是陷在沉思中,一双大大的眼睛经常不转动。他长得比较黑,因为皮肤不适脸上经常涂一点不知[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教育必须去政治化——
中科大阮耀钟教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第164期
【编者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也是许多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原材料科学与[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西区拓荒
(2021-04-1210:08:43)下一个
《科大瞬间》64期|卢延风8711
母校六十周年校庆,校友们纷纷撰文回忆母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发展历程,在如此气氛之中,往事也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令我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自忖一下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本人与科大的特殊缘分。我与科大的情缘不只是五年寒窗苦读,作为一个安徽人,我在初二时就已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