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队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个人资料
博文
林彪事件(下)   (198)   五、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指王维国、陈励耘、江腾蛟以及他们控制的空四军,空五军);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   三十四师。   借用力量:   国内:   二十军;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75)   邱会作回忆说:当时军委座谈会已经结束,大多数的人还没有走,经我们商量后,军委办公厅又通知各地军队领导干部来开会,因为我们对主席的批示要做检讨,没有人听也不行呀。军委办事组成员,按排名顺序做了“检讨”。会后,黄永胜又报告总理,请总理安排我们几个人在一定的范围作检讨。总理考虑后说:“就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检讨吧。&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51)   因为这时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已经相当不好了,毛泽东当众讽刺林彪提出的“四个伟大”,而林立果也借着“毛泽东思想治精神病”来反讽刺毛泽东。   虽说林立果的《讲用报告》全文很冗长,中间夹了很多毛主席语录,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但在文革那个时代,林立果能讲出这样的话,的确是让人耳目一新,至少有开眼界的感觉。由此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25)   根据邱会作的回忆,毛泽东其实也是部署一步步拿掉林彪的,只是因为拿林彪的战略,不像拿刘少奇那样的透明,在新闻报纸上广为宣传,搞得众人皆知。毛泽东拿掉林彪的战略部署是不透明的,只有在中央最高层的圈子里才能感觉到,一般中央委员都感觉不到,普通老百姓就更蒙在鼓里了。   毛泽东原准备在九届三中全会上把问题向全党公开,进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01)   毛泽东的拿手战术是“各个击破”,这次只拿掉陈伯达一个人,对林彪集团的其他成员则采用“恩威并重”的战术,一方面让他们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再继续跟着林彪是没有出路的;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感觉到希望,感觉到毛泽东给他们出路,促使他们投靠到毛泽东这边来。   毛泽东对林彪集团成员第一步施加的压力是“调查情况”。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75)   林彪为什么要“造反”?在后来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倒是讲得很明白:九届二中全会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一场政治危机正在酝酿,夺权正在进行,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五七一纪要》明确说“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这里的“对方”,当然就是毛泽东了。这也就是明确指出毛泽东要改变接班人,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50)   林彪这些吹捧毛泽东的套话,早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就这么说了,这时已没有新意。林彪接下去的话,才是他通篇讲话的关键。林彪说:   关于“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这个问题,我有一点看法。人有没有天才呢?我认为是有天才的。马克思讲了天才,列宁也讲了天才。毛主席“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5)   毛泽东与林彪的最根本矛盾,其实并不是“设国家主席”,而是“个人崇拜”的问题。关于“个人崇拜”的宣传,古今中外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造神”,第二种方式是“歌功颂德”。   “造神”,封建帝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封建帝王塑造成“现人神”。人民之所以要服从帝王的意志,是因为帝王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21节林彪事件(上)   (1)   虽说“九一三”事件已经过去42年了,但对林彪事件的研究,似乎是走入了歧途,结果越研究越糊涂。国内、海外的研究者们,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细节上,比如林立果怎么策划暗杀计划,林彪怎样仓惶出逃,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动机问题:林彪出逃的动机何在?   历史案件和现实案件一样,动机是理解案情最重要的东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67)   有一种说法,说毛泽东划掉江青,加上叶群,是因为毛泽东“不好意思”让江青一个人进政治局,所以要拉叶群进去“陪衬”江青。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毛泽东这个人的做事风格,从来没有“不好意思”,从来是不怕别人议论的。如果毛泽东让江青进政治局都“不好意思”,那他还怎么“好意思”打倒自己多年的老战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6]
[37]
[38]
[39]
[4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