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被称作世界最大的一家传递饮料文化的数字媒体公司VinePair的网站上,曾经看到一篇有关espresso加酒精的文章,标题有些吸引眼球:“您应该像意大利人那样喝咖啡”【1】。没有错,意大利人喝咖啡喝出了各种名堂,繁多的咖啡饮料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更不用说各种冲泡方法和工具,但这篇文章的重点却是一种名叫CaffèCorretto的咖啡,一般不懂意大利文也可以猜[
阅读全文]

爱与恨时常如影随形,咖啡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谓爱之深、恨之切。咖啡的味道令人爱不释手,但“咖啡因代偿”(Caffeinewithdrawal)又让人困扰不已【1】。曾经和有些朋友一样,清晨或者在略感倦怠的时候,来一杯香浓的咖啡,希望保持或恢复清新的状态,但常常事与愿违,倦怠感轻易而来,却挥之不去,咖啡的“不作为”很令人失望,不免产生这[
阅读全文]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的一篇网文把八种咖啡和八种个性(或者性格)联系起来【1】,如图所示。类似的网文不少,相比之下,这篇网文归纳得更言简意赅(如图)。
黑咖啡(Blackcoffee):独行
意式咖啡(espresso):见识
特甜咖啡:友善
微甜咖啡加牛奶:随和/平衡
特色咖啡:冒险
无咖啡因咖啡:谨慎
4杯以上咖啡:活力
速溶咖啡:慵懒
问题可能来了,是性格决[
阅读全文]

用什么杯子喝什么饮料已经约定成俗了,略微想一下有其道理。比如说,与咖啡杯相比,葡萄酒杯就很不一样,其杯体近半椭圆形设计方便手托着,游走举杯中很稳健。不过,葡萄酒杯的细细支柱不是重点,如果关注细节,会发现杯口小、杯体大是很有讲究的。学过光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圆凸形的杯体婉若一个凸凹透镜,放大或者缩小跟物(的)距(离)有关(注:物距不[
阅读全文]

最近,看到一篇有关咖啡的文章[1],作者集中并简介了六篇有关咖啡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图。为了方便一目了然,自己又将分散在文中[1]的图放在一起,如下图。从数据图上看,每天喝3-5杯咖啡,对预防二型糖尿病,老年性痴呆,肝癌,帕金森氏疾病,抑郁症和早逝的作用可谓不小。不过,这里借题发挥,谈谈另一个喝咖啡时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隐患。
Figure1咖啡和2型糖尿病[
阅读全文]
如果要求不高,喜欢唱歌的朋友一般会买个all-in-one(整体)的卡拉OK机,如ionaudioblockrockerplus,时不时地K歌,其乐融融。但对要求更高一点的人来讲,不仅自弹自唱还希望录制音质清晰的歌声,在网络上与人分享,同时兼顾听听音质不错的音乐,会很快发现这种一体化的卡拉OK比较初级,让自娱自乐的“满足感”大大降低。因此,DIY自己的多用途的卡拉OK机不失为一种不[
阅读全文]

以行人的眼光随意拍摄了下面几组贴近生活的照片,从点滴感受康奈尔大学。
1)“康”桥
这是一条从大学镇(CollegeTown)通往校园的普通石头桥,桥边的石墙上醒目地镶嵌着:CornellUniversity,因而常常是人们驻足留影的地方。在桥中央往下看,桥的边缘挂着一张金属网,引人注目,它用来防止有人从桥上跳下小溪里,暗示这个桥“不好过”。徐志摩,冰心,[
阅读全文]

曾经在办公楼里的休息室偶遇PGtips,一种深棕红色的茶吸引了我,从包装盒得知是一款来自英国的红茶,立即好奇她名字的意思,顾名思义,难道是什么舌尖上的“PG”?于是尝试了一包,一见钟情。
和普通快冲茶不一样,她成完美的四面体形状(如图),很显然,长得就特别(据说是专利设计,属首创吧?),更不要说味道。她比一般二维包装茶,多了一维成3D,[
阅读全文]
儿时的同学如兄弟姐妹,有的来自于学校附近的一物理所,它和我家所在的地方间隔着那条铁路和一片广阔的田野。
每当夕阳西下,自己不时会在家里的窗台前凝视着呼啸而过的蒸汽火车,和铁路那边远方的物理所大楼,它在汽笛长鸣中总是那么金碧辉煌,那么气派。于是,指着它,问过父亲,那是不是北京,可以做火车去那里吗?父亲说北京很远很远。
铁[
阅读全文]

和人交朋友(彼此信任的那种)不容易。有人形象地这样描述,交朋友好像要进入一个鸡蛋的内心,必须要破个壳。这个比喻也说明另一个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概念,就是所谓的界限或者边界问题。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要不加注意,可能就越了他人的界或线。界限的亲疏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是不一样的,而且,其表现方式还和场所有密切关系。职场上,职业培训中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