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书屋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个人资料
夏维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现在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姬发不在自己宗庙举行诸侯分封大典?答案很简单,“天下未集”,帝辛的远征军随时可能过来把姬发的老巢给端了。武王聪明得很,始终处于“巡”的状态,行踪不定,第二天去哪武王自己都不知道。对了,帝王的聪明叫做英明。 英明的武王“巡狩”若干时日后,阵脚慢慢稳定下来,感觉帝辛余党的威胁不再那么危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我相信武王考虑过让禄父“生活在别处”,可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办到,因为殷商遗民太多,这说明了帝辛并非正史所宣扬的那样众叛亲离,否则他儿子孤家寡人一个随便怎么处理都可以。《周本纪》里不经意的一句话“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证实了“纣子”深孚众望,愿意跟着他生活在此处。 另一个反证是微子。微子是大周的头号大功臣,如果殷商臣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姬发听了尹佚的祭文后,照葫芦画瓢说:“额奉天之命,革了殷商的命,得到上天祝福的光明之命”。接下来他会怎样?在我的想象里,姬发接下来应该举杯面对欢呼的群臣与群众,甚至扭上一段西北秧歌。他没有,他行了两次稽首礼,然后又匆匆忙忙出城了。城外是他的军队,看来朝歌城内的“恐怖分子”甚多,姬发觉得不安全,还是住在简陋的军营里踏实。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九章大封天下 姬发割了帝辛的头,取了帝辛的宝玉,还是顾不上发表重要讲话,因为那时最重要的事对于姬发来说是洗脸,否则那么一副烟熏火燎的财迷嘴脸出现在公众面前,圣人们会不高兴的。当然,对于孟子来说,姬发洗没洗脸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只要孟子认为他洗了脸就行。 姬发擦把脸,顾不上休息,扛着两把钺,四处寻找那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妲己。《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了句似是而非的公道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帝辛并没有那么不堪,为什么后人把他说得那般不堪呢?因为帝辛甘居下流,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恶名象水一样涌向帝辛。子贡貌似公道说来说去,仍然把帝辛定性为一个坏人,等于说帝辛的恶名实属罪有应得。 自春秋以来,污水一盆接一盆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帝辛火葬之际,走进新时代的姬发意气风发地接受诸侯的祝贺和欢呼,那八个方国的酋长们格外高兴,就像买了垃圾股的股民一觉醒来发现垃圾股突然成了明星股,发大财了,身份也不一样了,他们将成为新朝的新贵。朝代的更递,不过是锁链和项链的主人掉个个而已。 据说当时朝歌城里的商民集体在城郊恭候大驾光临,手里挥着小彩旗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在这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纣师皆倒兵以战”是真的,但跟“葵花朵朵向阳开”无关,一切始于一封密信,终于一封密信,如此而已。 历史上著名的改朝换代的战役“牧野之战”就这样闹剧一样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没有战术,没有谋略,只有卑鄙的出卖。 墨子说“纣无待武之备,故杀。”,说得还算到位,相比夏桀之于成汤,帝辛对突然出现在牧野的周军确实“无备&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贵为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因为“漂杵”的技术故障,被孟子鄙视,他老人家冷笑道:《武成》吗?大概只有两三根竹简上说的是真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两、三策而已”),“书”指的便是《尚书》。孟子的文章乍一看雄辩滔滔,超级自信,但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只管说理,至于论据,凡是有违其论点的一律是假的,不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帝辛的想法跟任何一种意见都不一样,对俘虏不杀、不放,让他们成为生产力、战斗力,让他们开垦农田、修筑河道以及搞一些城建,甚至可以把他们组建成一支军队,等到他们深深被大商的泱泱风范“春风化雨”之后才让他们自由选择去留,愿意留在大商的,可以发放绿卡。帝辛的做法很人道,同时也照顾到殷商的利益,可以说是最优化的一种方案。 帝辛招哥哥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姬发在大家挥矛立戈排盾之际,开始发誓了,所发之誓便是同样收入《尚书》的《牧誓》。《牧誓》和《太誓》一样,先数落帝辛的罪行,基本就是《太誓》的翻版,不外是听信妇人之言,疏远同祖兄弟,不重视祖先的祭祀,重用各国的流窜犯们,祸国殃民,所以他要“行天之罚”。没啥新的猛料,连“十八摸”都不提了,重用罪犯倒是个新加的头条,只是这个&ldq[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