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博文
九鼎铭辞争讼德(《中国之命运》,1943)“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传》在中国浴血抗日的艰难时刻,1943年2月27日,重庆的报刊登出〔中央社讯〕〈铸九鼎呈献总裁〉说:“为庆祝中美中英新约成立,----决定铸造铜鼎九座,以资隆重。-------自抗日军兴,全国军民在我总裁领导之下,经五年余之艰苦奋斗,卒于三十二年一月十一日与英美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生分作两回人(汪精卫,1883~1944)“丹枫不是寻常色,半是啼痕半血痕。”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号精卫。朱执信(1885~1920),浙江人,生于广东番禺。汪精卫是朱执信一位堂姐的儿子,两人从小一起生活,亲如兄弟。汪精卫,朱执信赴日留学,遇上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朱执信任广州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并掌管机要文书,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并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大江东去我西来(南开中学)“盼到蜀中寻乐土,为酬素志育英才。”张伯苓在一场有关两岸大学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讲者向在场的出席者提问说:「近代中国,那一所高等院校替中国培养了最多的领导人才?」在场的人一时还没有会意过来。讲者又说:「不是北大、不是清华。------是南开中学。」现场顿时传出一阵笑声。讲者又继续说:”前有周恩来,后有温家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要拚玉碎争全局(八年抗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赛珍珠(PearlBuck)1892年在美国出生,三个月大时跟传教士父母到中国,18岁回美国念大学,之后再回中国,在金陵大学等校任教,至1934年再离开。1931年,赛珍珠发表了长篇小说《大地》,成为1931年和1932年的年度最佳畅销小说。《大地》发表时,正值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也陷入生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朝内惟谋萁豆炊(共赴国难,1937)“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朱德7/8,中共中央发表“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又于1937年7月15日,交付了“共赴国难宣言”,其中说:“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烽火蓟门夜夺桥(七七事变,1937)“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血色鲜。”老舍(舒庆春)1934年12月,蒋介石口授陈布雷记录整理,以侍从室秘书徐道邻的名义,在《外交评论》发表《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试图劝止日本人的侵略,此文旋即被多方转载。此文结论说:“中国古语说:‘解铃还须繄铃人’,所以打开僵局的责任,毕竟还须日本来承当。总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内战吟成抗日诗(西安事变,1936)“大好河山难住脚,孰堪砥柱在中流?”张学良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入陕“剿共”。但剿共的失败,损兵折将,令东北军对中央心生不满。1936年1月,经周恩来安排,李克农在洛川与张学良的代表王以哲进行了首次会晤,未出半月,张学良又特从南京经西安飞抵洛川,亲自会见李克农(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1936年4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二九运动,1935)“再也耐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光未然1934年,华北运动会将于天津举行之际,正值日本逐步进逼华北,民众反日情绪高涨。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派秘书长褚民谊等人专程前往视察。张伯苓任运动会总裁判长10月10日运动会首日,当天的大公报社论刊出《民国二十三年国庆记念辞》:”我们举目一看:失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当时命脉关存亡(资源委员会)“更以经济固国防,建置工矿图富强。”翁文灏北伐之后,1928年8月,31岁的罗家伦以少将的身份,由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延揽了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张子高等教授,并开始招收女生。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群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北京在阎锡山势力的控制下,罗家伦黯然离开。到了九月间,因张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1881~1936)“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鲁迅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在接见日本人黑田寿男时,将亲手写的鲁迅诗赠予对方:「万家墨面没嵩莱,取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并说:「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长久以来,鲁迅也成为一种符号,得到官方的认可。吊诡的是,他最亲近的弟子胡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