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一二九运动,1935 )

(2014-11-23 16:10:50) 下一个

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一二九运动,1935 )

再也耐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光未然

1934年,华北运动会将于天津举行之际,正值日本逐步进逼华北,民众反日情绪高涨。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派秘书长褚民谊等人专程前往视察。张伯苓任运动会总裁判长

1010日运动会首日,当天的大公报社论刊出《民国二十三年国庆记念辞》: 我们举目一看:失地之恢复无期,外交之每况愈下,共祸虽已渐衰,范园却又蔓延,-----“当日报纸也刊出筹委会对运动会之期许:开幕宣言,深刻警惕,无异华北青年的总检阅,意义重大复兴民族基础。

次日,大公报有短文《泪下沾襟,东北的选手们,勿忘整队回家》: 见辽吉黑热哈五省市的选手,皆穿着素黯之服,俨然一群为父母服丧的孤儿。在音乐呜咽声中,戚容前进。正面看台上的南开拉拉队,正用黑白旗帜摆着〈毋忘东北〉〈毋忘国耻〉的大字,此情此景----

2005年,电视剧《张伯苓》作为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作品,由曾是毛泽东特型演员的唐国强扮演张伯苓的角色,剧中如此重现当年憾动现场三万人心的片段:

五百位南开队拉拉队的学生,随着哨子声响的指挥,以白色的旗阵,黑色的字形,快速变换出毋忘国耻收复失地大字,引起全场的欢声,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退席抗议。

结果,南京政府要求张伯苓约束学生。张伯苓找来学生们训诫,接连郑重说了四句话:你们讨厌,你们讨厌得好下回还那么讨厌要更巧妙地讨厌 学生们欢呼而去。

    1935127日,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 的要求,提出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129日,寒风凛冽。各学校学生以北平学生联合会 名义,在中南门前集合,要求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次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即日起总罢课。

中文系的蒋南翔在清华学堂的地下室里完成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其中说: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

  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目前我们友邦所要求于我们的,更要比二十一条厉害百倍,而举国上下,对此却不见动静,回看一下十六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我们真惭愧:在危机日见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轻信了领导着现社会的一些名流、学者、要人们的甜言蜜语,误认为学生的本分仅在死读书,迷信着当国者的自有办法,几年以来,只被安排在读经、尊孔、礼义廉耻的空气下摸索,痴待着民族复兴的奇迹!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亲爱的全国同胞,中国民族的危机,已到最后五分钟。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这宣言撼动了全国人心,把反日情绪和学生运动激到最高峰。

蒋南翔也是中共清华地下党的负责人,日后,蒋南翔在《一二九行动》这首诗中,写过「星星地下火,曾为举火人」的句子。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蒋南翔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清华九十周年纪念藏书票上,蒋南翔的部份,标题是『光明磊落举火人』。一二九世代,包括清华的郁中正(后来改名为于光远) 姚依林,燕京的黄华(王汝梅),北大的黄敬(19121958),后来都成为中共之重要干部。

  接着,一二九运动扩及各地,天津、上海也先后爆发学生的集会和游行。1214日,北平报纸登载了国民党当局定于12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1216日,北平各校学生再度发动游行,带领群众高呼口号,宣传抗日。平津地区的学生运动和抗日诉求,对当时正在西北剿共的东北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黄敬原名俞启威,俞明震之孙,原是青岛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组织了海鸥剧社,因缺少女演员,找了当时图书管理员李云鹤(后来的江青)来剧社演出。又为了在青岛建立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黄敬和江青扮演夫妇,租下了一套住房,黄敬与江青开始同居,并介绍江青入党。之后因各种波折,江青与黄敬各奔前程,黄敬转学入北大数学系。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和妻子海伦(Helen Foster Snow)当时侨居北平,斯诺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斯诺夫妇的家成了黄华姚依林黄敬等人秘密会议的场所。1936年夏天, 斯诺来到延安,采访毛泽东,住了四个月,写出著名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75月。黄敬从北平与海伦同行去了延安,1939年海伦出版了《续西行漫记》(Inside Red China)一九四九年,黄敬任天津市长。一九五二年之后,黄敬调任重工业部,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之后精神分裂,1958年去世。(作者:陈健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