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山讲,清查是“外松内紧”上午,外面下起了小雨,秋天匆匆而去,寒冬就要来临了。我到教学楼下去搬单车,放到楼道里避雨。在楼门口恰巧碰到刘君山(刘君山情况见博客中已经发表《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7部分),想到有件事要请他帮忙,便约他到楼上我的办公室里来一趟。他说,他刚刚上完课,正准备回家。进了办公室,见外语系刘天开老师正在等我。刘[
阅读全文]
省文联清查运动中的插曲听说吴中英在五楼王本善家,我放下饭碗便登上五楼,敲开王本善家的门,见吴中英与王本善一家正在吃饭。吴中英在文联音乐家协会编刊物。吴中英和王本善都是专业音乐工作者,吴中英是五十年代的音乐学院毕业生,而王本善则是六十年代中期走出校门。两个人不仅专业相同,而且又都是民盟成员,所以关系比较密切,来往自然要多些。还是在二十[
阅读全文]
刘丕谈上海情况看样子,刘丕也就三十岁出头,他身材瘦高,皮肤白皙,眉目清秀。从外貌和举止来看,有几分女性的特征。凡读过伏尼契的小说《牛虻》的人,看到刘丕,很容易联想到书中的男主人公亚瑟,即意大利佛洛伦萨那位哲学系大学生,也就是后来宁死不屈的牛虻。刘丕从华东师大读研究生回来,这学期有他的课。他也许是中文系最有才气的青年教师,因为他这样[
阅读全文]
在周向阳家谈形势(1989年9月6日)(在《理想与信念的破灭》第7部分,有一篇笔者与人大教师周向阳对话记录,里面介绍了年轻学者、中共预备党员、博士生周向阳的情况。下面是第二次访谈记录。)上午,在门口遇到刘君山,他告诉我,周向阳回来了,他这次是接妻子去北京。周向阳与妻子结婚后,一直是两地分居,每年只有寒假和暑假夫妻才能相聚,比牛郎和织女每年多一[
阅读全文]
偷盗和抢劫何以频频发生?就在最近几天,小偷在教职工宿舍洗劫了三家。第一家住二楼,据说小偷收获不大。第二家是七楼工会主席老吴家,盗走的是七八百元的收录机一台,还有毛毯,以及外省来客的旅行包等。第三家住三楼,是院党委组织部贾部长家。盗走的物品是金戒指六枚,国库券五万多,还有现金等等。据院组织部和政治处的人讲,小偷共四人,两个在下边和值[
阅读全文]
书记问:“大家有什么办法,看政治学习如何抓?”星期五下午的政治学习,根据上级安排,全院师生都统一读一本叫《惊心动魄的56天》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的副题是“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由“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小册子其实并不小,有十五万八千多字,共有六章。这本小册子的编者自然是站在共产党保守派的立场编写的,但出乎[
阅读全文]
形势教育中的两个报告(1989/9/8)全国各高校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9月初开学以后,停课一周,进行所谓“形势教育“,然后开展清查运动。我院尚未开学,院党委成员及各系党总支的头头脑脑便提前到校集中开会,为开学后的教职工形势教育和清查运动做准备。开学后,各部门便接到这样一个打印好的通知:星期一:尚院长作形势教育动员报告星期二:听北京市副市长汪[
阅读全文]
六四后的清查运动1中共从1942年延安整风开始,逐渐形成一套审查干部、惩治异己和控制思想的方法。这套方法在高华所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建国以后,这套方法一直延续使用。正是这套方法加上一系列整人的所谓群众运动,如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整风反右”、“反右倾机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等等,在中国造成了无[
阅读全文]
致读者尊敬的读者,你们好!20多年前写的东西,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天日。我的《八九纪实》的第一部分已经发完。感谢有上万读者阅读。网上有几个支持者,写了几句话,给我一些鼓励,谢谢!但我希望更多读者也发表一些读后感,包括批评意见。这对我可能更有帮助。下一步,我准备陆续把第二部分《六四后的清查运动》提供给读者,让我们一起回忆江泽民上台以后大陆那[
阅读全文]
与新闻出版局刘局长的对话刘大龙是学历史的,文革前毕业于省内最著名的某高校。刘大龙在大学里是个“调干生”,也就是说,他先工作了一段时间,才进大学读书,在班上比一般高中来的同学,自然要成熟许多。他的妻子是他的同班同学,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毕业后,夫妻双双分到一个地区所在地的县份上。刘大龙是共产党员,安排在州政府的政策研究室,任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