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经历找工,面试的折磨,在一家开车单程一个多小时的公司干了两个月的contract以后,终于又进了一家德国人的全球性大公司,我发誓以后不到万不得已再也不换工作了。加州是IT人员的大战场,死伤多,新兵的补充也多。那时候的微软证书已经升级,细分,伴着其它一些相关的证书如Cisco的网络证书等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记得当时的世界日报上都登着这样的广告:有MCSE[
阅读全文]
我进的这一行对学历要求不高,很多高中毕业的都在做,但对体力是有要求的。说起来一个人不能提超过50磅的重物,但就是一半的重量搬来搬去的也不轻啊。平时除了在客户的PC上装装软件,解决问题等,很多时候都需要做硬件。新的PC来了我要把包装拿掉,把系统建立好,装好一切所需的软件以后才能给用户送过去。就算中间可以用车推,两头都要搬机器,接线等。那时的PC[
阅读全文]
美国有很多非盈利机构,比如学校,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公司。我只进去过一个,就是一家私人救护车公司。我这辈子还没叫过救护车,不知道打了911以后,哪些call转到医院的救护中心,哪些会转到私人的救护中心。至于非盈利机构与普通公司的区别好像是非盈利机构挣到的钱应该都投回到公司的运营当中去。这家公司的主要员工当然是年轻的救护人员。他们都经过特殊的急救[
阅读全文]
无数次看到屏幕上女明星的发型惨不忍睹,尤其是那些留了男孩式发型的,但过后就忘了,有时也以为或许国内流行搞怪式发型?不久前看了一档综艺节目,点评嘉宾有凯丽。这个当年的刘慧芳曾经给过我朴实大方的印象,后来在《人民的名义》里演的老师也很真实,令人同情,所以我一直是比较喜欢这个演员的。可惜在这个节目里她剪了个男式短发。这种发型本身没毛病,[
阅读全文]
来到中部时正赶上美国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必然受挫。像我以前做的那种大公司里可有可无的工作这里根本就没有。我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让自己有点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本事才可能找到一个位置。由于家里的便利条件,我转向了电脑,这个在当时刚开始普及,但还没有迅速升温的专业。想想自己的条件,去上学要花钱,也不太想学软件编程。在家里学了一阵,发现自己[
阅读全文]

没错,这家公司就是当年著名的一次成像的老大,中文翻成宝来利。公司的创始人DrLand是有名的发明家兼科学家,尽管哈佛没毕业,但他的成就不可忽视。在科学家名录里他和爱迪生等发明家并列。
Polaroid的创始人DrLand: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美国的大公司文化,也是唯一的一次。后来虽然也进过大公司,但公司文化却彻底改变了。现在西部的大公司和几十年前东部的大公[
阅读全文]
在去小公司以前我其实已经有过一个大公司的面试,这个我在前面交代过。大公司的面试一共三次,是我在美国找工经历中很有趣而又独特的一段记忆。第一个面试来自我老板的老板。这位女士为了让我放松选择了公司附近的中餐馆。虽然我在中餐馆打过工,但一本正经坐在中餐馆里点餐吃饭的经历并不多。我俩一落座她就开始发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点餐的过程也是在我[
阅读全文]
离开第一家小公司以后不久我就搬家来到了大城市波士顿。这次学聪明了,搬家以前就到图书馆查资料,拿到一本厚厚的CommerceRegistry,上面有所有公司的基本资料,如公司名字,地址和领域等。我以即将居住的地方为圆心,把周边的公司仔细扫了一遍,发出了一百份简历。这只是大海里捞针的第一步,不得已的找工方式。到了地方以后我抓紧时间安顿下来,考了麻州的驾照,[
阅读全文]
八十年代刚来美国时像很多人一样,在中国餐馆打工,为了尽快立足生存。同时学会开车以后,白天转战各个中介办公室,填表,面谈。回家后苦练打字功夫,用一种国内带出来的一片五寸盘打字软件,在PC上练习。后来当场测试打字速度超过每分钟50个字,算是达到了普通办公室员工的标准。好在餐馆工都在晚上和周末,白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找工作。当时没考虑专业,就想[
阅读全文]

一个在中国江西农村长大的80后女孩,没有上完高中,没有参加过高考,她的命运能怎样呢?能凑合着活下来就不错了吧?就算是大城市里出生长大的,上了大学的女孩不是也被淹没在了社会竞争的海洋里吗?出国的又怎样,国外长大的又怎样,大部分人不都是按部就班,过着一辈子就这样了的生活,从一开始上班就看得见自己晚年的生活。不喜欢不甘心又能怎样?有几个人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