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进

专栏作者,工作狂,心理学者和大学老师
博文
(2013-11-07 12:58:21)

其实老是说日本孩子怎么顽强、美国孩子怎么吃苦,挺没劲的。这个中国孩子,下雨天,淋雨穿短裤跑步。只要父母为了份薪水都上班,没时间讲究,只要空气还行,病了,有口糖浆,医院排队不用太长,你的孩子也行的。
不是孩子弱,是社会还不够强,对人们某些貌似勇敢自立的行为支持不够。
人的行为需要环境支持而已。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3-11-07 12:39:04)
周末和一位小朋友聊起起我们彼此过去读书情形。我小时候,从六岁开始,就自己走路去幼儿园和学校,小孩子的步伐短,走一趟至少二十分钟,有时候早上还会花上一毛钱左右,在路边吃顿油条馒头配豆腐浆的早饭。如今回到故乡,有时候再走走那条老路,彷佛这个城市已经变得微缩了许多。那段脍炙人口的移民理由,“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时候那样子——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小清新的身份意识,大中华的爱国情怀这个秋天,很多大陆人是通过了英国曼彻斯特“举旗风波”,知道了台湾歌手张悬。张悬的歌,慢慢听了一遍,基本上都是政治元素稀缺的歌曲。如果仔细考证一下她的身世,还是来自深蓝世家,她认同青天白日满地红,情有可原,对得起“家”和“国”两个字。如果回放当天的录像,现场并非网络所渲染的那么激烈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2013-11-06 06:19:00)
上周是我第二次在英国校园遇到罢工。上一次是在2004年,当时我印象很深。系里一位年轻讲师,拿着一面小旗子,在校园里溜达,碰到我还打招呼,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罢工。
差不多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也成了一名年轻讲师,也加入了工会。上周碰到了人生第一次与自己相关的罢工。之前,我就收到工会很多电子邮件,当时没有记清楚罢工时间。直到上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开幕,民间期待很高,“改革”两个字频频使用。然后,中国政治历来是结果极富戏剧性的,如同美剧般出人意表,过程却如京剧一样地程式化演出。这种政治运作的特点,表面波澜不惊,给掌权者提供极大的操作空间,这也是过去一年来,习李体制运作的特点:左右开弓,消除不稳定因素,自己掌舵改革。还会是稳字当头,中国外交就是一个典型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0-31 08:39:50)
刚到英国的人,最难适应的东西之一,大概是英国的灯光。特别是留学生,夏末时候来,一个月之后,到了10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天,就改成了冬令时。六点钟,天就暗了,以后暗的越来越早。这个时候,回宿舍路上,看到住家的灯光,就会觉得温暖。这灯光起初是召唤,当你凝视越久,却发现离你越远,分明是一种客气的拒绝,连一丝诱惑都没有。这个感受,我曾经有一次在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外媒难做挡箭牌,异议缺乏安全网近日,北京大学副教授夏业良先生,不再续聘,职位不保。此次北大理由充足,海内外学术中人,也以学术角度对北大给予肯定和支持。更有与北大有学术合作的美国卫斯理学院华人教授发来声明,支持北京大学的决定。而此前,网络传言,卫斯理学院宣称,如果解聘夏业良,将终止与北大合作。在北京大学,夏业良先生的教学评估结果,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0-27 14:17:20)
这一周是十三节讨论课,也就是说同一个内容,我要对着十三组学生讨论十三遍。于是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和语言心理学,讲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一点,不累。我第一张幻灯摘录了《圣经•创世纪》中关于巴比塔的故事,顺便问学生,你们读《圣经》吗?这十三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英国和欧陆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没有读过。好吧,我就是给他们讲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唐人街再次经历反非法劳工扫荡。也许是习惯成自然,BBC似乎已经懒得第二次报道这起事件,上次报道是在2007年。也有出声的英文机构,评价却更加刻薄,说这次组织示威抗议的伦敦华埠商会,代表的是餐饮业主的利益,没有看到工人参与。好在《卫报》主持了正义,标题就是Chinatownworkerswalkoutinprotestatimmigrationraids。 经过多次扫荡,此次UKBA在唐人街找到想工作却没有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3-10-21 09:10:49)
上周五,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英国最宜居的城市评选结果,布里斯托是冠军。我在微博上发了这条消息,居然这两天每天都有二十多条的转发,扣除显而易见的僵尸帐号,估计每天转发或者评论的,也有个七八条吧,对我的微博帐号来说,就是海量传播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