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的小孩

这一天天的日子就象张白纸,该画啥?如何画?
个人资料
XQQ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6-01-16 07:08:00)

年前,LG的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及其家眷们,去本地的晚宴剧场(DinnerTherter)观看喜剧表演。 酒酣饭饱之后,舞台上灯光骤亮,几位演员随着音乐鱼贯而入,开始自报家门。望着台上满面春风的表演者,我忽然感到其中的一位亚裔演员有些眼熟。我把目光转向LG,只见他也怔怔地注视着台上。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他,陈老师!" 让我们着实惊讶的是,台上的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2016-01-07 21:08:12)

*** 当你站在波士顿的科普利(Copley)广场中心时,你不妨在原地转个圈。你会发现,此刻的你好像是拿着一个万花筒,每转一下,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而每个画面都记载着过往的日子里的一些不曾褪色的传说…… 东面:三一教堂 当你转向科普利广场的东面,你会看到,在一群现代建筑的簇拥下,一座如城堡般的教堂,以其无法掩盖的魅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不是每一日的生活都能辣麽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然而,在MIT参加活动的这一天里,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人,遇到了许多难忘的事儿,所以,我得把这些瞬间用文字记录下来。 MIT博物馆的喜出望外 波士顿是一个不缺乏画廊和博物馆的都市。面对众多的选择,我们听取了老同学的建议,来到了门面不大的MIT博物馆。 这里的一个动态雕塑(KineticSculpture)展厅深深地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高中生为什么要参加科研竞赛活动? 我们鼓励孩子在高中阶段做些科研的初衷,的确是与那些久负盛名的科技竞赛有关。顶着IntelISEF,SiemensCompetition,IntelSTS…获奖者的光环,也许会更加接近自己想要叩响的理想学校的门。 当初的想法很现实,也有些功利。现在回首,觉得那些所谓的荣誉和追求真是些浮云。孩子在他的三段科研经历中的收获可以说,他的青春不再单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5-12-22 18:13:25)

*** 这是我第一次聆听一位经济学家的演讲,而且还是一位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大师,他的名字叫RobertShiller(席勒)。对房价信息比较关注的人都不会对Case-Shiller指数陌生,耶鲁大学的这位席勒教授正是该指数的发明者之一。 此刻,席勒教授就站在我们面前,午宴之后,他以MIT校友的身份,为新作“PhishingforPhools:TheEconomicsofManipulationandDeception”(经济学的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12-21 19:33:00)

*** 节前,公司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圣诞派对,着装Code是“UglyX-masSweater”。秀一秀“丑陋”之圣诞毛衣?俺听了不免有些一头雾水,大过节的,大伙儿去聚会聚餐,自然应当倒饬得体体面面的,怎么可以套上一件难看不堪的毛衣去会友赴宴呢? 同事见俺有些迷糊,赶忙为俺指点迷津---凡是编织着五彩缤纷的圣诞图案的那类毛衣,我们统统称它们为“Ugly&rdq[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5-12-03 21:02:21)

*** 我们有时会想,无论是在Intel/Siemens这些中学生科技大奖赛的领奖台上,还是在角逐各类科学奥赛载誉而归的名单里,你能看到许多风华正茂的华裔少年的参与。后来呢?获得荣誉之后的年轻才俊们在以后的道路上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经历呢? 我们有时会问,在世界各个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生物实验室里,有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们在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地加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 对于大学的新鲜人,跨入自己心仪院校的门槛,就如同翻越了人生旅程的一座山峦。在山的那边,展现在他/她面前的将是又一片起伏绵延而又神秘诱人的层峦叠嶂。暑期的Internship便是那些需要逾越的山壑之一。 大学生利用假期在公司的打工,是一场发生在学生和雇人单位之间的初恋。从学生角度,在这样宝贵的社会实践中,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潜能,磨练自己的社会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当我告诉我的同事,我要去MIT听EricLander的一堂遗传课时,同事们都很羡慕,嘱咐我做点笔记。 秋末的一天,在学校的familyweekend,我有机会聆听了MIT规定的必修生物学入门课(7.012),上课的内容是“破译人类的遗传信息”,讲师便是EricLander。坐在久违的阶梯教室,身旁是些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讲堂上是名气爆棚的学界翘楚,我有一种似梦非梦的感觉。 EricLande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对于下面的这张MIT校园照,你可能会觉得不以为然,其实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照片。从这个角度,你可以同时看到建筑大师贝聿铭(I.M.Pei)为其母校设计建设的4个作品。 数年前,普利斯顿评论(ThePrincetonReview)曾将MIT在内的20所学校描写为“狭小的,缺乏景致的,或二者兼之。”(tiny,unsightlyorboth) 的确,当你穿梭在MIT的东西校园,身旁的一些水泥钢筋结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