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入乡随俗”大该是说到什么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生活习惯。依此规律,我们现在看影视节目也是采用中西合璧,东西方文化并存的格局,哪个好看,哪个吸引人就看哪个。先前我们还定制过中文电视,后来因为实在没有人顾得上看,就退了中文频道改成只有基础英文台的全美式频道。这下好了,我家先生从此就成了全季运动看将,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转着圈的看篮球[
阅读全文]

地窖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霉味和浓重的土腥气。几个人叽叽索索地拥挤在一起,大气也不敢出一口,一个个都支楞着耳朵静听着地面上的响动。此时的怡英似乎能听见自己心脏“蹦蹦蹦”的跳动声,她下意识地用两只胳膊紧紧地把彪子搂在身边,生怕他一个不注意就闹出些动静来。
听说日本人要来那会子,正是村里人刚刚起身准备下地的[
阅读全文]
特别佩服那些忍耐度极高的人。这样的人会说话却可以憋着一辈子不说(例如一个美国老头装聋作哑几十年,就是为了避免和唠叨的妻子讲话),这样的人有头脑却可以装成无思想(例如中国的林元帅,大半辈子都打着忠于领袖思想的大旗,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深藏于无形之中),这样的人有奋斗目标却可以假作胸无大志(例如越王勾践假装投降,卧薪尝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
阅读全文]

这些日子几乎没怎么上网,一是因为忙(还没有忙完,陆陆续续的还得再忙些日子),二是因为没有好的电视剧可看了。也好,像前些天那种史无前例的追着两个电视剧左右来回看的热情是应该告一段落了。说实话,天天追剧的滋味太不好受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不大习惯的。
如今,电影、电视剧的种类繁多,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各类观众对影视作品多方面的需求以及不同[
阅读全文]

最近几部热播的电视剧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例如《都挺好》中的苏家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好的,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自我感觉良好的家庭,却成了物欲横流、男尊女卑、自欺欺人、金钱至上的湍急漩涡。例如《芝麻胡同》中的咸菜铺严家,更是隐藏着许多眼见为实却嘴不能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忘恩负义、心怀叵测。所以,人活一生真是不容易,除了学习[
阅读全文]
以往,我看的每一部电视剧都是在那部剧全部播完之后才开始的。原因之一是我从来也不属于追星一族。我觉得类似“爱死了”一个明星那种特兴奋、特上瘾的事情本应属于热血极易沸腾,情感律动无常,精神需要寄托,幻想大于现实的年轻人。对于一个人到中年,早已放弃幻想,几乎看透一切的女人来说,看电视剧只不过是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是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手[
阅读全文]

最近连着两个星期大宴宾客,自己觉着整个人都快成脱骨扒鸡了。没办法,谁让咱家房子不够大,银子也不够多,不像人家有大房子的,一次请五、六十人聚会家里也还空旷的跟公园似的,也不像人家富得流油的,自家请客都得聘用专业厨师。交朋友如我这个等级的,除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外还真是找不到其他行之有效的便利途径。好在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分期分批总比[
阅读全文]

周末出门买东西,经常是东奔西跑的开不少里路。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中型城市里,鲜少有大城市那样的奇观异景供人们一路上开开眼界或者留待日后热议几句。像上次,出门看见相隔不出三百米的同一路段上竟然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两起车祸的情况就算比较罕见。在纽约、洛杉矶那种地方动不动就摇旗呐喊、上街游行的举动在我们这里鲜有发生,似乎我们这地方的人都很心态[
阅读全文]

从小就喜欢看反特电影。那时学校里演电影翻来覆去能看到的反特片无非就是《铁道卫士》和朝鲜的《原形毕露》以及《看不见的战线》几部。即便只有这几部反特电影,那也是百看不厌,每演必看。久而久之,看电影就跟背课文一个样,前一个镜头刚出来,后面该演什么就已经三年早知道了。再后来,又陆陆续续解禁了《秘密图纸》、《羊城暗哨》和《跟踪追击》等老反特[
阅读全文]

说“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绝对是一万个正确。学手艺做饭、做点心真的不能只是想当然的照本宣科,看人家照片里的东西精美绝伦就以为自己照着食谱也绝对能做出和图画里一模一样的东西,岂不知许多时候“自己动手”和“别人动手”之间是有着巨大的天壤之别的。
前些日子看着网友发的杏酱榛子饼干眼馋,也觉得食谱并不很难,就在一个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