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父亲母亲
我爸爸医学院毕业的时候,如果选择留在家乡吉林市的话,他的一生可能会容易多了。可他偏偏自愿去了吉林省镇来县的一个小镇,千里之外靠近内蒙古的一个地方。
要是我外公留在沈阳,而不是去镇来当什么种羊基地的专家,我妈妈的一生也可能会好些(也可能不,谁知道呢!),但是,我外公也选择到了镇来。
我爸爸刚到镇来的时候,二十出头,风华正茂,满腔[
阅读全文]
ByHarryEyres
Published:February21200900:18|Lastupdated:February21200901:59
Haydn’sdeathinMay1809wasanythingbutpeaceful.TheoldmanwhohadworkedforsolonginthequietbackwatersofruralHungary,asKapellmeisterattheprincelypalaceofEsterhaza,foundhimselfattheendsurroundedbythealarumsofwar.Napoleon’stroopswerebombardingVienna,buttheemperorsetaguardofhonouraroundthehouseofEurope’smostcelebratedcompos...[
阅读全文]

ReadareviewbyJackieWullschlager,Jul11,2009on"AFacetotheWorlds"byLauraCumming
Amongthegazeswhichfollowusroundanartgallery,thosefromself-portraitshavea"speciallookoflooking.Evensmallchildrencantellself-portraitsfromportraitsbecauseofthoseeyes. Thelookisintent,activielyseekingyououtofcrowd;thenearestanalogymaybewithlifeitself:paintingsbehavinglikepeople".
Tintoretto...[
阅读全文]

ByEdwinHeathcotePublished:September26200900:30|Lastupdated:September26200900:30
Oneofthemostcuriousyetalsomostinfluentialinteriorsinthehistoryofartisthepaintingof“StJeromeinhisStudy”(circa1475) byAntonellodaMessinaintheNationalGalleryinLondon.Itisnotthekindofroomwewouldrecogniseasastudy,infactitisnotreallyastudyatall.Ratherthepainterdepictsthesaintonadais,fourstepsabovethel...[
阅读全文]
在欧洲,德国人自认为对哲学和音乐的贡献良多,法国人觉得自己在文学和艺术里功绩卓著,意大利人则为他们的罗马和文艺复兴而自豪。他们常常会想:英国人都贡献了什么呢?凭什么他们就成了两个世纪的主宰者了呢?
我觉得,英国人的贡献是容忍不同。
英国人十八世纪就没有了新闻管制,那个国家能够一比?
当然,英国人还贡献了牛顿。法国的伏尔泰曾说过[
阅读全文]
“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体验是对神秘的体验。这是一种基本情感,是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的发源。如果谁不能了解到这一点,不能想像,不能惊叹这种神秘,那么他的心与死无异,他的眼睛暗淡无光。正是因为对这神秘的体验-即使掺杂着恐惧-才有了宗教。那是一种领悟,领悟到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洞察的,那也是一种认知,认识到有些极深刻的缘由和极灿烂的美,我[
阅读全文]
在上海的书店里闲逛,看到厚厚的《李普曼传》,不禁有些感叹。这本书1982年第一版,正是我大学的第二年。我在同学自力的床头第一次看到它,就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的阅读,并由此开始读詹姆斯,桑塔亚纳和杜威的哲学。而且,心里有了不到美国不罢休的念头。
是什么魅力让这本书在这二十多年间被一代代的中国学子所青睐,并把它融之心头呢?
我那时读它,[
阅读全文]
一
酒有多种,书有不同。
有些酒批量生产。虽不讲究,但便宜可口,大众消费,皆大欢喜。
有些书浅显易懂。不求动太多脑筋,轻松看过,一个舒服的体验。
但好书和好酒,却是高手的酝酿,大师的手笔,与众不同。
于是,读书和品酒有了些相似之处。
好酒是精品,回味无穷,让人有一个味觉新体验。
好书也同样,发人深省,给人一个思想[
阅读全文]
有一次读到一篇文字很美的文章,让我知道有另一个地方要看,另一本书要读。
这个地方就在伦敦中国城旁边的查令街上(CharingCross)。从前没有网上书店或者像“水石”这样的超级书店之前,这里有很多小书店,应当是非常伦敦的地方。这本书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84CharingCrossRoad),后来被拍成了电影,作者是海莲汉芙(HeleneHanff)。
书是以书信的形式写在纽约的[
阅读全文]
一
那年夏天来伦敦之前,犹豫过很长一段时间。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动一动谈何容易。最后不得不做决定的时候,才又想起自己当时在猎头劝说下动心的原因:在新大陆呆久了,生活不免有些单调;而欧洲这个旧大陆,想起来却还是个未知数。尤其是从前读过的那些英法小说,让我有一种想“重温故地”的渴望。于是下决心和工作多年的公司说了再见,举家迁往伦敦。
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