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酒有多种,书有不同。
有些酒批量生产。虽不讲究,但便宜可口,大众消费,皆大欢喜。
有些书浅显易懂。不求动太多脑筋,轻松看过,一个舒服的体验。
但好书和好酒,却是高手的酝酿,大师的手笔,与众不同。
于是,读书和品酒有了些相似之处。
好酒是精品,回味无穷,让人有一个味觉新体验。
好书也同样,发人深省,给人一个思想新天地。
好酒会带着人文历史,品尝前需做足功课。
读书,当然不只是眼睛的推移,心灵更要跟动。 一个人感觉多少,常常和他的准备有关。
二
好书如同好酒,喝第一口就能把人抓住。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丰富多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直登天堂,人们正直下地狱。”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
如此经典的话,甚至可以穿越时空。用这句话来描绘现代中国,仍然贴切。
三
好葡萄酒讲究的是口中的质感,丰厚还是清淡,偏甜还是偏干,余香是长是短。进一步,酒的颜色,结构,平衡,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好的书,讲究的是风格, 尤其是句子的风格,比如信息的密度,感情的轻重,粗犷还是细腻。
陈丹燕的欧洲游记,并没有什么情节。读者喜欢的,无非就是那些句子。“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走在异乡的街道上,全凭命运的指引……”。这些句子淡淡的前行着,偶尔会加重感情的厚度,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的品味。“无数的旅行片段, … 它们是我自己天上的星星,我的一小段生命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回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四
酒的产地决定了它的“风土”风格,书也不例外。
马克吐温,海明威,杰克伦敦的小说构成了美国风格,和欧洲的截然不同。斯坦贝克和菲茨杰拉德的西东之分更是明显。
有些酒所用的葡萄是异地栽培,它们有自己的风格。
美国出生英国成名的T.S.艾略特在谈自己的风格时说:”如果我生在英格兰,我的诗不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我一直呆在美国,它们也会不同。我的诗是结合起来的东西。不过,究其来源,那感情的源泉,则来自美国。”
五
如酒一样,书可以疗伤。一个人在心情低落或者焦虑的时候,既可以借酒消愁,也可以读书解闷。显然,后者更为健康。有的书让人捧腹大笑,有的让人注意力转移,有的让人心胸开阔,可以说都是开卷有益。
六
喝了好酒会让人对酿酒产生兴趣。读了好书会让人有写作的冲动。
即使不写,了解作者创作的过程也会增加阅读的乐趣。
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忆录《流动的饗宴》里写到:
有时,当我开始写一篇新东西却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会站起身,向巴黎市区那片片屋顶看出去,心里想:“别急,你一直都可以写,现在也一样。你要做的就是写一个真实的句子,你知道的最真实的一个句子,然后从那出发。”
真实的句子,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品酒也一样,如果那是个真实的感觉,你会由衷的点头,好酒。
七
喝酒会让人成为瘾君子,读书也一样。
喝酒会使人发疯,读书也不总是让人变善。有人读书就是为了寻找控制他人的经验,下起手来更加狠毒。
八
好的酒需要有一个好的酒窖,少光,湿干适度。
藏书楼也是如此。
品酒的时候最好有个好的酒馆。
读书最好有个好的书房。
白大伟,2009年8月29日
附
1。法国文人儒贝尔(Joseph Joubert)曾说过:We find little in a book but what we put there. But in great books, the mind finds room to put many things.
2。Thomas Stearns Eliot, "[My poetry] wouldn't be what it is if I'd been born in England, and it wouldn't be what it is if I'd stayed in America. It's a combination of things. But in its sources, in its emotional springs, it comes from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