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5-07-09 04:35:20)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那是一场失去太多,赢得太少的胜利。所以敌人不服,我们憋气。对于那场难称胜利的胜利,需要认真检讨的经验教训太多了,梅花镇惨案是其中之一。
梅花镇位于河北藁城、赵县、栾城三县(市)交界处,是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一个较大集散地,富庶繁华。这里的人们善良,对曾经受过的恩惠会铭记不忘。传说,古代有位梅花公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5-06-27 03:25:06)

跟埃及、希腊、中东的文物一样,中国的文物在欧美各地博物馆都有收藏。每当看到,百感交集。
在北美看到的许多重要国宝文物,大多在民国初年被倒卖出境。显然跟当时的国运民情,世风日下有关。它代表着我们民族蒙受的一种耻辱。如果对此无动于衷,恐怕冷漠得很有程度了。
网上一直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国外的中国文物与国内比较,大有福了。以加拿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人在困境中最容易产生幻想,饥饿时会幻想丰盛大餐,病痛时会幻想健康结实,贫穷时会幻想一夜暴富,乱世时会幻想良心道德,受欺压时会幻想清平世界。由于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各种幻想综合汇集到一起就是乌托邦。
东西方的乌托邦在意识形态上比较接近,平等、自由、和平、富足等是共同的愿望;但在组织形式上,二者的区别就明显起来。中国的乌托邦以桃花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5-06-07 07:13:37)

上大学时,同学常常拿令人头疼的英语开玩笑,说这种“鬼话”最初是陕西话发展出来的,“得是(读若DEI
SI,意为是吗)?”“YES!”
最近看到也曾在陕北插队的王克明所著《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臊子”词条说,“现在流行甚广的意大利面(spaghetti),恐怕是源于中国北方农村的饸烙(应为食字旁,无字,故代),而拌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李二曲也痛惜儒学的衰落,“吾儒之学,以经世为宗。自传久而谬,一变训诂,再变词艺,而儒名存实亡矣!”习斋评论说,看法不错,但光摇头,还是个空而无用,应该给人指出一条可行之路。
颜元一生都在探索一条有别于宋明理学和千古文人的新路。三十五岁时,他认为找到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习”字。他兴奋地把在二十四岁时自称的号“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颜元是从旧营垒中杀出,反戈一击的人,年轻时相信宋明理学是孔孟真传,每逢“疑论诸先生者,忿然力辩,如訾父母。”然而一旦认定理学背离了孔孟学说,他抨击的力度超越了以往和同时代的所有人。南宋陈亮曾痛斥朱熹之流,“今世之儒士,自谓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疯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大仇,而且扬眉伸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四库总目提要》评价颜元:“其说于程、朱、陆、王,皆深有不满。盖元生于国初,目击明季诸儒,崇尚心学,放诞纵恣之失,故力矫其弊,务以实用为宗。然中多有激之谈,攻驳先儒,未免已甚。又所称打诨猜拳诸语,语气亦叫嚣粗鄙,于大雅有乖。”虽然有失公允,但也道出了部分事实。
现代人研究颜李学派,常常要探索其哲学思想,大概是想把颜元的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习斋是苦孩子出身。父亲被蠡县朱家收养,结婚生子后,入伍远赴关外,撇下幼子娇妻。如果说,四岁的孩子还不记事的话,那么十岁时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不久母亲绝望于习斋父亲的杳无音信,遂弃子(12岁)改嫁,肯定在习斋的记忆中留下了一团吹不散的乌云。家国命运的密不可分,让刚刚开始懂事的孩子迅速成熟自强起来。李恕谷后来感慨于老师的身世畸零,赞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因明末声名狼藉的文盲太监魏忠贤曾经挤入,配享孔庙一度大掉其价,但从汉代以来,一直是文化界的最高荣誉,两千多年中只有不到两百人够资格沾仲尼先生的光。在这一小撮人中,又根据与孔子的关系远近和文化地位分为三个等级:四配(唐代仅颜回一人,南宋增曾参、孔伋、孟轲)、十哲(孔子的十名特优生,康熙增朱熹为十一哲,乾隆增有若为十二哲)、从祀(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5-04-26 03:53:36)

十几年前送走了最后一个至亲长辈,不久,便陆续收到同辈朋友的讣告。有的遭突发事故,有的暴病身亡,有的恶疾缠身,久医不治。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死神嘴脸越来越清晰了,他既不丑也不俊,面无表情地在身边盘旋舞蹈,随时准备发出同舞的邀请。而且不容任何借口谢绝,只有当他及时醒悟发错了请柬,你才能像某些幸运儿一样悠悠还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