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欣赏了门德尔松的两部最著名的交响曲。在其它领域,门德尔松的名作也有很多,例如我们以前欣赏过的音乐会序曲《芬格尔岩洞序曲》(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702/20463.html);在大型声乐领域,例如我们以前欣赏过的清唱剧《以利亚》(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39916/201810/12365.html);也有相对短小的艺术歌曲,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乘着歌声的翅膀》。[
阅读全文]

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后,参加的集体项目之一是对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村“音乐会”的调查与研究。这个项目使我学到了很多,这里只回忆我初访屈家营时的一些情景。1986年3月,音研所得到消息,屈家营村保留有一个农民乐社“音乐会”。于是所领导带人驱车前往屈家营,看到那个“音乐会”的演奏确实古朴,还保存有手抄的传统曲谱,便决[
阅读全文]
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以下简称“门德尔松第四”,与作曲家的“第三交响曲”都是1829年至1831年在欧洲各地旅行时开始构思创作的。“门德尔松第四”于1833年完成,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伦敦首演。尽管完成和首演都早于编号“第三”的“苏格兰交响曲”,但由于印刷出版的年代1851年晚于“第三”(1842),所以编号为“[
阅读全文]
门德尔松作有五部交响曲,其中第三(又被称为“苏格兰”)和第四(又被称为“意大利”)相对更广为人知。门德尔松的多数作品及创作的总体特征大体属于比较早期的浪漫派。浪漫派除其它特征外,相对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也更加注重表现人对自然风光的感受。门德尔松的第三和第四交响曲都体现了这些特征。《a小调第三交响曲》,以下简称“门[
阅读全文]
陈莲的名字人们可能不大熟悉,但她曾有过一些不太寻常的经历,是某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陈莲有过一面之交。那是1985年我刚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不久,我们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要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合作,搞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广播讲座。一天上午,室主任肖兴华老师带领我和另一位同事,也是我读研时的同学薛艺兵,[
阅读全文]
柏辽兹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etJuliette,symphoniedramatique),以下简称“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作曲家的又一部富于创新精神的杰作。如果说我们上次欣赏的《幻想交响曲》是一部典型的标题交响曲,那么今天要欣赏的这部“戏剧交响曲”(symphoniedramatique)与标题交响曲又有所不同。她除了有交响乐队,标题,还有独唱,合唱,以及相[
阅读全文]
柏辽兹(Louis-HectorBerlioz,1803-1869)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如果说前面欣赏过的舒伯特属于比较早期的浪漫派,那么柏辽兹则是相当成熟的浪漫派。请注意:这里“比较早期的”和“相当成熟的”都是根据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没有高低之分。在贝多芬去世后仅三年,1830年,柏辽兹就完成了一部非常新颖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并于同年在巴黎首演。如果[
阅读全文]

1985年初,我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毕业,被分配到本院音乐研究所工作。音乐研究所的历史比艺术研究院还早,她成立于1954年,始称民族音乐研究所,后改称中国音乐研究所,曾先后隶属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文化部。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成为该院的音乐研究所。我来所里,被派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也就是对中国各民族的音乐(当时称“民族民[
阅读全文]
舒伯特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以下简称“舒伯特第九”,有个别名“伟大的”。这原是为了和舒伯特的《C大调第三交响曲》相区别(因为都是C大调);后来人们常把“伟大的”一词和“舒伯特第九”在整体上威严的气势相联系。还有人说“伟大的”这个别名是舒曼所加,但似乎没有根据。“舒伯特第九”以前曾普遍被认为是作于1828年,[
阅读全文]
舒伯特作为一位比较早期的浪漫派作曲家,注重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创作了六百余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艺术歌曲(Lied),不乏经典之作。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些是成套的,即Liederzyklus,每套由既有联系,又可独立演唱的多首艺术歌曲组成,中文通常译作“声乐套曲”。我们今天欣赏的《菩提树》(DerLindenbaum)就是“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Op.89,18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