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及管风琴演奏家,有多种体裁的作品传世。其乐队作品包括多部交响诗和协奏曲,以及这次要欣赏的《d小调交响曲》,以下简称“弗兰克d小调”。尽管这是作曲家唯一一部交响曲,但却是他最著名的乐队作品,是他在六十多岁时,用近两年的时间创作的。作品于1888年完成,次年在巴黎首演。
全曲由以下三个乐章组成:
I:缓板;不太快的快板(Lento;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小快板(Allegretto);
III:终曲:不很快的快板(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
全曲用时约38-43分钟左右。
“弗兰克d小调”的乐队包括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英国管(中音双簧管)一支,(高音)单簧管两支,低音单簧管一支,大管两支,圆号四支,短号两支,小号两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竖琴一架,加一组定音鼓和弦乐。
作为交响曲,“弗兰克d小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只有三个乐章。对照传统的四个乐章的模式,“弗兰克d小调” 省略了通常的第三乐章谐谑曲,但在其第二乐章,有个谐谑曲风格的部分作为补偿。为什么只有这样三个乐章而没有用传统的四个乐章,作曲家自己好像没有解释,值得欣赏者仔细品味。
“弗兰克d小调”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谓“循环曲式”(Cyclic form)的运用。这里要先说明一下,我认为“循环曲式”这个中文翻译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即被误认为那是一种“曲式”。我认为,这里的 cyclic form 如果意译,应该是“音乐主题在结构中多次(变化)出现的形式”。同一主题变化出现在多个乐章,有利于增强全曲的统一。在交响曲创作领域,这种手法与柏辽兹“固定乐思”及李斯特“主题变形”的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从前面的乐队编制中可以看到,作品用了并不常用的英国管,并且在第二乐章的开始还有一段由英国管奏主的旋律。这在到那时为止交响曲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曾被保守者批评,认为英国管不适合用在交响曲的乐队里。这显然是偏见。后来著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其著名的“自新世界”交响曲(1893)的第二乐章,也是用英国管主奏了一段动人的旋律,被广为流传。
此外,“弗兰克d小调”在和声和调性变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后期浪漫派的特征。这是继圣桑的《管风琴交响曲》之后,法国作曲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中的又一个杰出的范例。
下面是“弗兰克d小调”的一个音像,由著名法国指挥家马克 明科夫斯基(Marc Minkowski)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hr-Sinfonieorchester)于2015年演奏:
Franck: Sinfonie d-Moll ? hr-Sinfonieorchester ? Marc Minkowski
下面是“弗兰克d小调”的另一个较早的音像:由伯恩斯坦于1982年指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演奏:
Franck: Symphony in D / Bernstein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1982 Movie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sj6PZLKKE&ab_channel=CLASSICALMUSIC_192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in_D_minor_(Franck)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d%E5%B0%8F%E8%B0%83%E4%BA%A4%E5%93%8D%E6%9B%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