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散人

以前写过日记,给自己看。如今弄个博客,给自己也给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个人资料
博文

第一篇兰州:沉默着死去   海石湾,兰州炭素集团   背景:   1964年9月,冶金部决定将吉林二○一厂的306车间、712生产系统和914生产系统迁往内地,初步规划建设总投资8500万元,职工定员1800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年总产量为30000吨。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在二○五选址时放弃了自然、地理条件都更好的兰州西边河口南兰州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三线人以及后代17年大移民 2007年09月25日20:03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沿着汇川区西北方向走30公里,看见两座巍峨大山之间8公里的狭长马路时,就到沙湾了。
  40年前,年仅10岁的卢凯山跟着满腔热血的父亲,从北京来到了这个山旮旯。
  卢的父亲是北京航天系统工厂的技术工人,1970年,大三线建设的背景下,这家500多人的工厂整厂搬迁到了遵义附近的山沟沙湾。
  这些从东南沿海和国防一线搬迁来的工厂甚至没有名称,卢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那消逝的岁月——一组已经不复存在的“三线工厂”图片

我其实是“三线人”的二代——父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线人。他们——一个厂的叔叔阿姨们——那一辈人在六十年代期间,响应毛主席、党和国家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背井离乡,离开故乡的热土,甚至离开父母、亲人,从四面八方——从经济较发达的东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南方人物周刊:“三线”第二代的命途
**********
敬录在此,纪念“三线”和有“三线情结”的网友
**********
  -本刊记者陈海发自贵州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做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部署。其重点步骤之一就是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特此声明:此文来自于贵州小辣椒的博客,收录在此,纪念“三线”和有“三线情结”的网友**********
漫话三线厂(3) ——雨 (贵州小辣椒) 贵州是一个潮湿多雨的地方,这里一年有三百多天都是阴雨天气。从干燥的北方搬到这蛮荒之地最难适应的,莫过于这阴湿了,所以很多人都受着风湿病痛的折磨。
贵州的冬天,零度上下的气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特此声明:此文来自于贵州小辣椒的博客,收录在此,纪念“三线”和有“三线情结”的网友
**********
漫话三线厂(2) ——过春节 (贵州小辣椒)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各个地方的习俗都很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佬,自然是要南北交融一下,过出我们风格别样的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特此声明:此文来自于贵州小辣椒的博客,收录在此,纪念“三线”和有“三线情结”的网友
********
漫话三线厂(1) ——茫然的第三代 (贵州小辣椒) “漫话三线厂”简介: 有多少人知道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英雄及他们的后代们是怎样生活的? 我是一个三线厂出生的孩子,“漫话三线厂”以连载的形式,以我的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特此声明:本文来自于Jean的博客,收录在此,纪念“三线”和有“三线情结”的网友
*********
山里的文化生活是极其有限的.大广播喇叭仅满足了听的需求,于是平均每月一到两次的露天电影就成为人们视觉需求的几乎唯一的来源. 电影一般都是在周六的晚上,地点一般就在厂区与家属区交界的一片空地上.夏天放映的次数要多一些,冬天要稍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可问题也来了,除了要有时间和一点厨艺,更要命的是如今吃的东西总觉得不如“当年的”好吃。其实您不用说俺也知道,这就叫“贱皮子”——饿上三天,给吃什么都感觉跟朱皇帝元璋兄当乞丐要饭时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美味。 各位看官,说了半天,俺如今特留恋想吃早年的东西还真不是什么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
[6]
[7]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