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散人

以前写过日记,给自己看。如今弄个博客,给自己也给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个人资料
正文

三线人以及后代 17年大移民 (转载)——1

(2013-02-03 20:36:06) 下一个
三线人以及后代 17年大移民
 
 
2007年09月25日 20:03
 
 
 
 
 

  从1964年开始的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造就了近17年的大移民。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等工业重镇来到穷乡僻壤,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40多年过去之后,他们老迈的身躯已经放弃了对故乡的眷恋,而标志着他们壮举的子女们,却承受着来自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负,以及,历史对他们的遗忘。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

  本刊记者 孙晓筠 发自 甘肃 吉林 重庆 贵州

  在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间,国家在三线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01%,超过1953年至1964年全国全民企业基建投资的总和)。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次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建起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很多我们以为已经成为历史的人和事,其实一直都还是存在着的现实。

  从1964年开始的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造就了近17年的大移民。而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同,“三线移民”遵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倡导了一种“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从东部沿海及北部工业城市,调动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里转移。在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外,近17年来的2052.68亿元的投资,也使三线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甚至是城市建设。

  不可回避的是,三线建设由于过于分散,过于强调隐蔽性,使得几乎所有的三线企业在转向市场经济之后,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其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及复杂交通造成的成本浪费,使大批三线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后完全失去了竞争力。为此,大批三线企业或搬迁,或合并,或破产,或重组,或转让,或倒闭,都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与此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三线人群”,却并没有因为80年代开始的对三线工程的调整而消失。

  当年的“好人好马”,几乎全都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等工业重镇来到穷乡僻壤。数以千万计的热血男女,蒲公英般在深山里扎下了根。40多年过去之后,他们老迈的身躯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对故乡的眷恋,而标志着他们扎根三线壮举的子女们,却承受着来自三线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负。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是三线建设者对自己悲凉的评价,40年光阴飞逝之后,他们不得不在面对自己的儿女甚至是孙子们时,脸上带着愧疚。

  三线建设不仅是新中国处在各强大敌对势力包围下的一场伟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赎,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的开发。因承担国防和军工任务而始终神秘的“三线人”,从某种角度上,也许可以成为今天西部大开发可借鉴的案例。

  任何一个因人为的动作而构成的历史事件,最终都会还原为人本身。不管他们今天身在何处,以何种形态生存与生活,都无法去除自己身上深深的“三线”烙印。我们寻访这个群体,不仅仅是想呈现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希望藉此对这个庞大的特殊历史群体以及被这个群体影响的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做出探知。虽然年轻一代的“三线人”中不乏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卓有成就的人物,但是在平均一个工厂就有上千下岗工人的现实中,残酷的生存问题更现实,也更普遍。

  记者走访了甘肃、重庆、贵州等三线重地,它们呈现了当年三线工程的三种不同现状:或等待政策性破产,或合并搬迁异地,或完全破产消失无踪影……离开或留在当地的三线人及其后代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质疑过当年的“三线建设”的政策与其达到的国防战略意义上的效果,但又全部都在为自己现实生活的窘迫而后悔。这些“三线人”与他们身处其中的,过去庞大辉煌而如今又破败荒凉的厂区一起,为我们揭开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显露出令人尴尬的真实来。

  (第一部分)三线概念的多学科标识(这部分以边栏形式安放在右页旁,从始至终)

  地理学(建议用地图方式,将三线与实际的八省一市用色彩标明出来,并结合其下数学部分给出相应的数据标识)

  三线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线形成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说,“三线”是指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省乌峭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30个省、市、自治区以全部或部分地区。但实际上,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八省一市,即: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

  历史学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

  1964年8月2日夜,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早在4月就已制定了扩大侵略越南战争的“37号作战方案”的美国,立即抓住这一机会,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的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

  同年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做好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准备。他说,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第一线能搬迁的项目要搬,明后年不能见效的项目一律缩小规模。于是,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三五”计划指导思想再度发生变化,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

  10天后,8月30日,邓小平批示将报告印发中央工作会议,以后又发给各中央局、部委、省委执行。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报告可以说是确立三线建设决策的第一份,具有重要意义。

  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其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央基于对形势的正确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对三线企业采取“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几乎17年后,曾经工程浩大的大小三线建设性移民,开始了搬迁。只不过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迁动作,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争取经费以及找准项目,成了新时期三线人的工作重心。

  数学

  从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间,三线建设累计投资约2000亿元,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

  在交通闭塞、经济薄弱的内地修建公路25万公里,修通了成昆、川黔、贵昆、湘黔、襄渝、太焦、焦枝、枝柳、阳安以及青藏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等10条铁路干线,总里程约8000多公里。

  建成了军民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45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30个,初步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其中仅军工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约20万名。

  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年前,中央、地方和企业共投入140多亿资金,完成了200多个调整搬迁项目,共计迁出职工25万人。这项工作到今天已经基本停止,没有迁出的工厂与职工,不计其数。(以上数据来自1998年国家计委事主任甘子玉《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一文)

  语言学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薄一波《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我很赞成给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献人”谱写颂歌的倡议。

  “分散、隐蔽、靠山”

  ——三线建设选址原则

  “好人好马进山来”、“先生产后生活”

  ——三线建设口号

  物理学

  地方三线:1964年10月,毛泽东在一个报告上批示“一、二线省市也要建设自己的第三线,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于是,一个遍及全国的“小三线”建设高潮与大三线建设同时兴起。按照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小三线建设规划,1965年至1967年的3年内,国家投资20多亿元,在各省、市、自治区建设了200多个地方军工厂及配套的战略后方基地。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枪弹、手榴弹、地雷、迫击炮、迫击炮弹、炸药和火工品等,用以装备地方部队和民兵。小三线的地方军工厂一度成为我国生产团以下轻兵器的主力。

  新兴城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四市都是伴随三线建设而新建立的。现在成了以钢铁、煤炭、汽车和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

  三线建设与三线调整也带动了一批中小城镇的蓬勃兴起。新建公路、铁路的通车,矿产资源的开发,现代工业的布点,使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这些城市有:德阳、自贡、乐山、绵阳、泸州、广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曲靖、宝鸡、汉中、铜川、天水、洛阳、平顶山、南阳、襄樊、宜昌、孝感、侯马等市。

  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太原、西安、银川等中心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1965年至1980年,国家在这些城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88项、投资137亿元。

  统计学(建议用简单表格方式处理这一部分内容)

  中国航天工业

  有130多个三线企事业单位,创业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分布在滇、黔、川、桂、鄂、湘、陕、豫、渝等省市区,有一支10万人的科研生产队伍,形成了以6个大型基地为骨干的航天科技工业战略后方。

  航空工业

  天达航空工业总公司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个主要生产运输飞机的航空工业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国家大型企业和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是国家首批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是以歼击教练机、汽车为龙头产品,以资产为联结纽带,具有规模经济的军民结合型经济联合体。拥有紧密层单位57个。

  成都飞机工业公司  建于1958年。

  兵器三线

  1965年2月兵器工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首先是陵川机械厂从沿海地区搬迁到重庆,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搬迁、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建厂目标,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打响了兵器工业基地建设的第一炮。遍及28个省市区的小三线地方军工厂的建设,建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生产的战略布局,适应了战备需要。

  重庆大江车辆总厂

  成都华西光学电子仪器厂 加入中国嘉陵集团。

  成都华川电装品总厂 1995年从重庆合川搬迁至成都市龙泉开发区。

  四川长庆机器厂

  湖北长江光电仪器厂

  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始建于1965年属三线调迁企业,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

  重庆渝州齿轮厂 1996年整体搬迁至重庆市巴南区

  重庆晋林机械厂

  四川建安机器厂 川西雅安市

  四川南山机器厂 始建于1965年从1977年开始走军转民道路,在成都青白江区建立分厂。

  重庆益民机械厂 荣昌县境内

  四川西南兴学仪器厂 调迁至郫县

  重庆虎溪电机厂

  重庆陵川机械厂 有百余的历史八五开始从老厂重庆合川调整搬迁至成都龙泉驿区

  重庆华江机械厂 建于1966年,位于荣昌县

  四川朝阳机器厂(长安车)

  四川山川机械厂

  重庆青江机械厂

  湖北江山机械厂

  河南中原机械厂

  成都兴光机械厂 始建于1965年,于1991年由华蓥山搬迁到成都郫县。

  重庆明佳光电仪器厂

  四川金都光明仪器厂

  湖南红日机械厂1966年建厂,1991年列入国家八五三线调任计划,于1997年从邵阳调迁到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南华南光电仪器厂 始建于1970年

  重庆华光仪器厂 1991年完成搬迁

  河南中南光电仪器厂

  湖北华光器材厂

  洛阳北方摩托车厂

  河南中原特殊钢厂

  湖北华中制药厂

  重庆铸钢厂  位于江津夏坝

  重庆红宇机械厂

  四川江华机器厂

  河南红宇机械厂

  核燃料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我国“大三线”地区建成了一批核燃料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燃料工业体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