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散人

以前写过日记,给自己看。如今弄个博客,给自己也给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个人资料
正文

胡侃诗词的“五层境界” (下)

(2016-10-19 21:34:04) 下一个

胡侃诗词的“五层境界” (下)

        上回花两个晚上涂鸦急就一首七律,拿来做个起承转合,引出历史故事人物和典故张节。由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化,文人墨客经常在文字中引用历史典故,一方面以古喻今,以史为镜,以古为鉴,有时候,不敢直说当今皇上之疡,就借古说今,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既是不得已,也是文人的一种世故狡猾。另一方面,可以用极精辟的寥寥数笔,说出一个历史故事,使人心领神会,加强说服力。当然,这背后或许多少有点文人骚客们显耀家学渊源、史典根基深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成分也说不定。

        当然,史典根基深厚,满腹经纶的文人的确让人佩服。毕竟读书是件苦事,古人搞得要“头悬梁、锥刺股”,要博闻强记,要有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其实纵使是“十年寒窗无人问”,到头来,成名天下者究竟能有几人?五千年历史,那么多的书籍史册、事件、人物、地理、地名、朝代、帝王、将相、英雄、美人、名家、大师……一般人哪能记得住啊?不但记不住,人老了,岁月久远了,还忘啊????。好在如今有了互联网,动动手指,什么古人地名故事典故出自何处外加汉英生字释义,几乎一切东西都可以查到了!人类科技进步了不起!现代人有福啊????。记得早先上大学时,偶尔要查点资料需要到市图书馆,坐公共汽车一去一回,小半天就没了。据说科学家正在研制联网的科技眼镜,把虚拟视屏投放在眼前一尺多远的地方,用手指触摸虚拟的视屏操作上网。想象一下吧——几年,十几年后,满大街人都跟神经病一样,戴个眼镜,对着眼前的空气戳滑指点的——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尽在眼前!耳朵里的无线耳机播放音乐和视频声音????还据说,几十或百年之后,科技会把芯片微缩植入到人脑并和神经元连接,到时候,用意念控制搜索,所需答案立即输入大脑!一想到此,激动之余,心底生出无限遗憾:生早了不是!?????????

         啊哟,这题跑的,那些东西是俺准备日后胡侃科技文章的内容,这不全混一块了?????????

        言归正传,上首毛泽东的诗。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7年写赠故友柳直荀遗孀、长沙中学教师李淑一的《蝶恋花》词。1932年柳直荀在湘鄂苏区“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年仅34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诗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四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毛泽东给她回信并赠此词。

        词中“杨柳”指都已经牺牲的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属于历史典故,杨柳又是两种树木名,对仗十分自然,工整巧妙。“重霄九”即九重霄,是天的最高处,我国古代神话认为天有九重(在本文中为倒装句)。“吴刚”是神话中月亮里的一个仙人。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吴刚被罚到那里砍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桂树。“桂花酒”是传说中仙人的饮料。“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山海经》中古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美貌非凡,温柔贤惠,风流仙子,为后羿之妻。神話中为了保持年轻美貌偷食西王母賜予后羿的不死药而奔月,移民????永住天上广寒宫,跟俺现在住国外似的,无聊寂寞,看国内/人间红尘热闹羡慕啊????????。

        毛泽东(和那时代受过教育的人)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善于大胆运用传统题材写出新的诗意,灵活运用典故、神话和寓言,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象这首词里“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韵,作者在信中说到“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说明毛泽东不仅通诗词格律,而且讲究格律,一字一句地推敲过,知道有几个字“破韵”了。

        说到“推敲”二字,就又是历史典故了。传说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骑驴闯了官道。当时他正埋头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你们有认识贾岛的?好心告诉他一声,杭州要开G20峰会,骑驴绕行!????????????此处文字为历史痕迹,留下给历史。)

        拿上面的例子,就是给大伙儿提个醒,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和文章中常有大量的典故,阅读欣赏时要特别留意。有时几个字,如“尧天舜日”就扣了两个古代好帝王名字,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也比喻天下太平,因为帝王的英明统治让国家呈现盛世。“夏桀商纣”就是两个坏透的帝王,跟尧舜就是天地之别了。至于老庄子孟者,是指老子、庄子、孟子、孔子,不可不知。

        古人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古代人做学问,写文章都非常地投入,非常地讲究,一字一句往往都反复斟酌(估计是在竹子上刻字太费劲了,不敢写错字吧????)。同时,古人表达情感很含蓄,很用心。正因为如此,后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要尽量具备前人的境界和修养。要对前人作品的内涵有确切的理解,必须高度重视每一个遣词用语的心境、用意,读书必须读字里行间,不能局限于文字的表层含义,洞察引经据典文字,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比如,“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出自《国语·晋语四》战国·左丘明。释义是:轻关税,减少通关税收;易道,除盗匪,整饬交通道路;通商,促贸易,互通有无;宽农,放宽农政。 换句话说,轻的是关,易的是道,通的是商,宽的是农,古人拿“轻易通宽”四个动词,对应修饰“关道商农”四个名词,关对道,是关峡对道路,是交通对。商对农,是商业对农业,是行业对。可见古人在用字遣字和对仗上是十分上心的,工整严密,的确是一字千金。今人不知,就会出现把“农”当“衣”的笑话。????(唉,下人们光知道好心往领导发言稿里用典让领导尽显博览群书、饱学鸿儒风范,也不给解释一下,以致让圣上蒙羞,罪该万死????
        上回侃了写诗填词“五层境界” 中的第四层“博古通今熟史典”的境界,提到古人熟读经史,喜欢在诗词曲赋文章中使用典故。一本简单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和典故,如悬梁刺股囊萤挂角映雪负薪凿壁等,都是用来形容古代家贫而读书刻苦的文人。我以为,今人应该好好学习了解历史典故,一方面可以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知识见闻,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假以时日,言谈举止都变得文雅起来,即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特别是上了几岁年纪,剧烈运动玩不起了,弄点诗词曲赋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如山间小溪般静静地流淌,度过夕阳的人生岁月,是非常好的儒雅心态和健康绿色环保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五层是“随心所欲诗仙词圣境界”

        能够达到上面说到的诗词四层境界的的人,自然而然就是才高八斗的博学鸿儒。满腹经纶,吟诗作赋填词弄曲,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当不在话下。但是真要达到出神入化,文传百代,名扬千古,句子一出,惊天地泣鬼神,成为诗中的仙(李白)、圣(杜甫)、神(苏轼)、佛(王维)、鬼(李贺)、狂(贺知章)、魔(白居易)的境界,恐怕就得有才华之外的际遇了

        上回说了,若要达到诗仙词圣的境界,得有才华之外的“际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音乐、诗词曲赋或传世千古的名言文章——的产生实在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某时、某地、某人、某物、当时的自然环境、季节天气状况、时辰等等,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产生某种感想,文人墨客会被激发出某种“灵感”,或所谓的“灵光一现”。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满怀忧谗畏讥、仕途不顺、患得患失的心情,柳宗元遭受迫害被贬孤独无助的似乎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听到官军收回国土,高兴的方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是在流放途中听到赦免的消息,心情畅快,急着回家,则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间送别本来就伤情,白居易(《琵琶行》)送友人还非在江边又听首哀婉的琵琶曲,再听琵琶女讲个心酸的故事,只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后弄得个“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不是学理工科的,虽然不敢妄言是否那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天才思想”与文学艺术都遵循同理,但隐约感觉文学和科学的发明创造是相通的——都有一定的偶然性。

        牛顿因看到苹果坠落而受到启发,导出了“万有引力”灵感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牛顿的同胞诗人拜伦甚至还将其写进了《唐璜》:“据说牛顿看见一只苹果坠落/就灵机一动,找到了一个论据……”(故事是传说,发现背后必有天才的思想和灵感)

        可能有人说自然科学发明创造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自然结果,我要说,那牛顿以前几千年的时间里无数的人——还有那么多被上面掉下来的石头砖瓦苹果椰子砸死的——怎么就没有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也许人类最终一定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不是要晚上数百或上千年呢?

        牛顿的“万有引力“一出,对物理学、天文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认知的历史。其实,所谓的科学发明创造,不过是人类发现了自然界(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学科)的内在规律,或许下一个或下几个又将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发明创造”还会被某个天才思想家科学家在某一天发现出来,到时候,我们大伙儿又会像见到苹果落地故事那样大惊小怪地说:哎呀妈呀,那个自然现象天天就在我们身边见着,咱咋就不知道那其中蕴涵那样一个伟大的定律呢?

        所以,一定要让人去自由的思想——让科学家们去胡思乱想,那其中或许就孕育天才的思想和发现,让文人墨客们去自由的思想,要让人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其中就孕育着精美绝伦千古绝唱名文诗篇,成为人类不朽的精神文化产品。很难想象,在一个缺乏精神自由的环境里,哪怕是天天喊解放思想,只怕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不会产生真正伟大的哲学、思想和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

        我以为,千古诗篇名作的产生,一靠诗人实力,二靠机遇诗兴。机遇——某时某刻某地,自然景色,时辰,送别的人,游伴,周围环境、景色和当时的情绪心态——激发诗兴。让人在那一刻产生特定的豪情。杜甫登泰山写《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后人留下千古名句时是25岁。如果他是过了50岁饱经人世沧桑起伏、看尽宦海风刀霜剑以后去的,或换一种心情,另一个季节,另一种天气,或许诗人不是写不出历代传诵的上面的名句,就是写出完全不同另外的传世名诗,这点我们恐怕永远不会知道。

        说到诗人的实力,我琢磨,诗词大家成名成家跟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修炼成武功绝顶高手者的际遇好有一比。

        你看那武侠小说里的绝顶高手,都是从基本功练起,熟悉本门派拳法剑术套路,遵循“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从笨拙到熟练,从熟能生巧再练而变成身心的一种本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进入高深阶段。这时再往上走就全凭个人悟性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你看那文学系出来的,尽管都从前秦文学,诗经风雅颂,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经子诗史一路钻研下来,最后还是有平庸碌碌和出类拔萃区分。

       成为诗词顶尖高手的人必定是在坚实的知识储备上,另有极高的悟性和诗人特有的性情和胸怀,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成一代名家宗师。就像金庸笔下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在思过崖上机缘巧合,得华山前辈风清扬传天下无敌的“独孤九剑”。如果令狐冲事先没有华山派的剑术底子,恐怕也学不会孤独九剑。然而,如果没有令狐冲那特有的飞扬跳脱不受世俗约束和聪明伶俐的性情,同样也学不会孤独九剑。诗仙词圣就是在达到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然后再超脱出来,不落窠臼,进入随心所欲,飞花摘叶皆可为诗的意境。

        说到底诗词文章都是抒情遣怀的东西。情可抒,怀可遣,那千古绝唱过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百年孤独,那眼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惆怅,能有几人懂得?诗仙、诗圣是几百几千年才能出的人杰奇葩,不是我辈凡夫俗子可追求的。超凡入圣,曲高和寡,自古圣贤多寂寞。就像绝世高手在耸入云天的高山之巅,随意轻轻一出手,就把环绕身边的天下武功高手尽败于剑下。放眼望去,从此天下无敌手。罡风凛烈,荡涤空旷的山冈,摇动秋风中峰顶几缕干枯破败的野草,空荡荡的苍穹下,只剩下无穷无尽的惆怅和寂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寒山月 回复 悄悄话 先生的文章极好,谢了。
明海蓝天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