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外滩——王亚法
回上海探亲,被上海电视台的收藏节目,召去讲述艺术家《张大千》和《谢稚柳》的轶事,临了,他们赠送我一盒电视纪录片——《上海百年老建筑》。
介绍上海百年建筑史,必然先说外滩。可惜电视片中的外滩已经不是我心目中原汁原味的外滩了。这几十年来,她和苦难的中国人民一样,遭受到太多的伤害,留下了太多的创伤。
[
阅读全文]
乡愿丁淦林——王亚法
上次回国,正好遇上文友庞荣棣女士的新作《申报魂》出版,我应邀参加了她的新书发行会。
《申报魂》是写史量才的,因为作者是史量才正房庞氏的侄孙女,是史家的晚辈,所以许多资料读来翔实可信。
史量才是《申报》的董事长,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为争取新闻自由而捐躯的烈士。他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为[
阅读全文]
残荷败枝话隽永•——王亚法
看了张之先的摄影近作,不禁使我大吃一惊。
粗一看,他的荷花已经褪去了绚丽和俊逸,消却了浮华和娇艳,淡化了刻意和匠心……我彷佛凝视一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老媪——青梅竹马时的初恋者,喃喃发问,你怎么会呢,岁月真是那么无情?
我不由为之惆怅,为之落寞,为之无奈。
然而,画面上那重叠交融的墨晕,疏密有致[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十五
——王亚法
前天完成了读书杂感之十四,结果在储存时因为按错了键钮,造成全文覆灭。
读书之十四,是我在读完胡颂平先生之《胡适先生晚年谈话录》后的最后一篇观感,内容是我对胡适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上,作“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谈话后的感慨。那次会议开得很隆重,中央研究院在海外的四位专家都参[
阅读全文]
书杂感之十三
——王亚法
这几天忙碌琐事,只有晚上躺上床时,才有空看一点书,几十年养成的坏习惯,装模作样,借看书来招徕睡意,至于看进点什么,那就天知道了,尤其近年来,记性大减,前看后忘,所谓看书,只是无谓的空忙,但总算开卷有益吧。刚才继续翻阅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看到1961年7月7日(星期五),其中记道:
……下午[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十二——王亚法
今天翻阅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读到1961年5月14日(星期日)的一段,是胡适先生谈儿子胡思杜的,现摘录部分,借他人之文,发心中感慨:
……晚饭时,先生说:“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庆祝每位做母亲的人,喝了这杯酒(医生只许喝20cc的酒)先生想起1946年坐船由美国回来的途中。那天是6月8(?)日,是美国的父亲节,我[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十一——王亚法
昨天写《读书杂感之十》,谈到我这几天在翻阅《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据该书4月30日星期日(一九六一年——笔者注)记载:
晚饭后,钱思亮夫妇来,大家在客厅里随便谈天。先生说“翁文灏的父亲是个大少爷,他本人也是大少爷出身。后来在比利时一个修士办的学校,游受了些修士的训练,养成一种非常刻薄的性格,人家很[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十——王亚法
从去年到今年的二月底,抽空写了九篇读书杂感,随后回国探亲。在那边厢因忙于观光,没有写作,就是写了,也因为网路不通,不能传到自己在海外的中文“博客”上。
刚回到澳洲,就接到一位读者朋友的来电,说好久不见我的读书杂感,是否不准备写下去了?我没有想到,随手在键盘上的挠动,竟然还有人关切,照此看来,文章乃大事[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八
——王亚法
饭后无聊,整理这些日子来写的十二篇“读书杂感”,发现遗漏了“读书杂感之八”,于是我打开“我的文档”进行搜索。原来该篇是准备写蒋介石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态度的,资料已经搜集好,只是忘记了整理成文。于是顺手补上,弥补缺失。
从懂事起就接受灌输教育,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坏蛋是”蒋该死”,因为看不到他的真实照片,[
阅读全文]
读书杂感之九——王亚法
刚才在明镜出版社的网站上,读到有关张竞生先生的文章。
说到张竞生,这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在我国文化史上曾经有过相当影响,然而又是个被人刻意忘却的悲剧人物。
他,使我回忆起我青年时代读《性史》的旧事。
那是文革后期,干校中的知识分子纷纷回城,文化机构也逐渐恢复,但因为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过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