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身衣》格非
小说讲的是一个以做音响胆机为生的城市草民的苦涩故事。故事不复杂,我看得不枝不蔓,天空云卷云舒。书中格非有句金句,”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一层”,不免想起张爱玲的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意思似乎相仿,但张爱玲要直白而尖锐些。
对于这[
阅读全文]
真是很久没读诗了,不是不想读,或是读不懂,只是因为年纪渐长,心灵的触角逐渐消磨,乃至后来磨损得非常厉害,对诗歌的敏感消失殆尽。不过乐观来看,消磨的结果却使人变得越来越皮实了,那些伤月愁花柔肠万种的事儿慢慢远去,细微而跳动的美感隐匿在身边的空气里,胡子拉碴的我常常告诫自己,那些种种诗情,不再关我屁事儿啦。
也许,读诗感动一定发[
阅读全文]
最近忙,忙得脑子空白,尤其是脑袋里负责感性的那一块,几乎休眠。所以看书也似雪泥鸿爪,留下的痕迹转瞬即逝,幸好,还留下一点点……
《卢布林的魔术师》【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讲魔术师雅夏多边的爱情关系。一位情人的自杀使雅夏的矛盾生活升级,后悔不跌最终求助于宗教,成为忏悔者。很好看的犹太人的故事。
《博[
阅读全文]
《所罗门之歌》[美]托尼•莫里森
讲述一家三代黑人的故事,时间跨越20世纪初至六十年代。这本书号称是奥巴马最喜欢的书。
小说首句,“北卡罗来纳互惠人寿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承诺于三点钟从慈善医院飞往苏必利尔湖对岸。”小说尾句,“因为如今他悟出了沙理玛所懂得的道理:如果你把自己交给空气,你就会驾驭它。”一头一尾,似已点出小说[
阅读全文]
《历代大师》【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主人公雷格尔,82岁,自称是“一个从事批评的艺术家,集画家、音乐家和作家于一身”。貌似是一个集大成者,不过通篇看下来,倒觉得这位雷格尔先生更像是一位抱怨大师,集负能量于一身,对历代大师无情蹂躏。
他在音乐、文学和哲学等方面都有毁灭性的评论。
“布鲁克纳的音乐中,无端的多愁善感和虚[
阅读全文]
《明室》是罗兰•巴尔特关于摄影方面的札记,写于1979年。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巴尔特多方探索摄影的本质,第二部分巴尔特顿悟出摄影的本质并据此所得其他延伸。因为作者预置了探寻摄影本质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起来也就跟读小说似的,不像一般哲学作品那么枯燥。
另外,作品也渗透着文学的调调。例如,“照片充满着偶然性,是偶然性的轻[
阅读全文]
“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余生无论你在哪里,他都和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
多年不读海明威了,记得当年上大学时读过几本,可内容却全不记得了。可能是由于涉世不深,或者傻乎乎地不能从书中体味出啥滋味来。还依稀记得当年考四六级时看过海明威的原版书,脑海里的印象是,海明威是个顽强的介词[
阅读全文]
2-13
上飞机随身带了三本书,只看完了一本菲利普•罗斯《退场的鬼魂》,艰深耐读,我看一会儿睡一会儿,睡一会儿看一会儿,看到最后时,小说开头讲了啥都忘记了。邻座是位老大爷,不是美女,时间过得异常缓慢。
飞机按时到达机场,取出行李,转乘大巴。邻座是位老大娘。车行两小时三十三分钟,大巴赌气似的咣当停下,司机大喊[
阅读全文]
出了门,寒风呼呼又呼呼,异常凛冽。真冷啊,我借着风一溜烟儿跑到汽车站,就这么一小会儿功夫,脸冻得梆梆硬,几乎都要风干了。“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一边等车,我一边哼哼着这句。
苏运莹的《野子》有魔力,我都听魔怔了,每天必须反复听好多遍,车轱辘转轴儿听,怎么也听不厌,可每次听都跟头一次听一样,真是莫名其[
阅读全文]
重新修改编辑汇总了一下,扯在了一处,弄成了喜欢的形式,书的模样。
不太晕字儿的可去一瞧。
http://en.calameo.com/read/0031116412e3c580b55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