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衣》格非
小说讲的是一个以做音响胆机为生的城市草民的苦涩故事。故事不复杂,我看得不枝不蔓,天空云卷云舒。书中格非有句金句,”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一层” ,不免想起张爱玲的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意思似乎相仿,但张爱玲要直白而尖锐些。
对于这篇小说,与其说在看故事,不如说更在看书里的音响“术语”,只是不太懂音响,这些术语在我看来几乎跟黑话差不太多,每每跟听到“天王盖地虎”似的。
例如英国GEC的KT88电子管功放,300B功放以及号称“胆王”的单端845电子管功放,我猜它们跟相机里的佳能,莱卡,哈苏差不多一个比一个牛X吧。还有英国天朗的AUTOGHAPH音箱,英国的LINN12(“莲12“) CD机,甚至瑞士 VOVOX 线材, WBT银焊锡, RED DAWN喇叭线以及荷兰的油浸电容等等,似乎玩音响的人无不精益求精,有股追求神妙莫测的劲头,在我看来,这和玩摄影用蔡司镜头一样,追求画质,追求唬人。又据说上面说的英国的“莲12”是世界上的顶级CD机,有”黑胶“味,似乎与数码相机追求胶片味儿同出一辙,都属追忆古典的迷胶类。
经过音响与摄影的一通胡乱类比,我仿佛对音响更加了解了,甚至觉得对于音响,我云里雾里了如指掌了。格非确实说得对,”最好的东西往往只有表面一层” ,而表面上肤浅地理解一个事物,也常常让人觉得心情舒畅,轻松怡然。而对于音响的深层追求:音色的空间感、弦乐的密度感、声音的纯净度以及系统的分析力,以及动感、定位感等等玄妙概念,我已晕头转向无暇深虑,也许等我先搞清楚摄影的纵深感、空气感、油润感、画外感等等感之后再说吧。
我越来越觉得,玩音响和玩摄影其实奏是一会事。我一边看索尔·雷特精妙的扫街片,一边听萨蒂的《玄秘曲》,似乎颇得他们彼此间共有的一丝玄妙关联。
《黑羊》【危】奥古斯托·蒙特罗索
一本寓言故事集,各种动物的有趣故事,演绎着人间的故事。
极短篇的故事,貌似每篇都很精妙而寓意深长,这里摘一篇很短的:
不完美的天堂
某个冬日夜晚,男人以忧郁的口吻说话,眼神并没有离开燃烧得正旺盛的火苗:“这倒是实在话。天堂里,有朋友、音乐和一些书,只是到了天堂唯一的缺点是再也看不到天空!”
呵呵,这可能是南美文化对天堂的理解,中国文化里有“天外有天”哈。我觉得天堂跟玉皇大帝住的地方离得不远,也在云上,但是没有出大气层,因为按常理,天堂里也需要氧气。
书的插画是阿根廷画家米盖尔·卡里尼的作品,很精美,不看书光看插画也挺有意思。
《袭击面包店》村上春树
全书两个短故事,《袭击面包店》和《再袭面包店》,大致意思是村上饿得不行,袭击面包店;村上和老婆饿得不行,再袭面包店。
全书67页,插画20来页,读起来有“看广告正起劲被电视剧打断”的感觉,这书糊弄人啊。
书的插画由德国画家卡特·曼施克操刀。据说村上又要出一本《图书馆奇谈》,64页,也是曼施克配图。按他们合作的节奏来看,这本书该是卡特·曼施克的画册插村上的文字吧。
*
看插画一时兴起,又想拍几张照片,不过用手机拍书,要想把书拍得好看一点儿,清楚一点儿,应景一点儿,还挺不容易啊。
1. 不知道梵高喜不喜欢这样小号的向日葵
2. 都是都柏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