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盛友
小妹上海中学的高中同学远道从美国到德国班贝克这小镇来看望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妹这位同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先工作了五年,然后靠自己的储蓄和向朋友借款,1999年赴美国世界名牌大学康奈尔大学攻读MBA,毕业后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做审计工作。
出自名校而现任大公司高职的小伙子一点也没有架子,[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
有一个朋友,是越南华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越南排华,他们举家逃跑到德国来,作为第一
代移民,他们吃苦耐劳,整个家族在德国一共开创了十几家餐馆,一路春风,家大业大,可是到了他们的第二代,不知什么原因,十几家餐馆,慢慢地变成了几家,再慢慢地变成“无家”,但仍“可归”(有归宿)。
再小的餐馆也是一个企业,子承父业,若儿[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国内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小孩,生活也比以前宽裕了,家里也没有多少活,一点家务大人自己动手就干完,用不着让小孩帮忙。所以,现在国内的家长均有同感,要让小孩锻炼吃苦,还真的没“用武之地”。当然,我不主张“自找苦吃”。“砸钢炼铁”、“填海造田”、“向荒山要粮”,那是蠢猪式的吃苦耐劳,是没有创造价值的无用功。若让小孩这样自找[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我们自己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些都是我们小的时候听大人讲的,我们长大
后,也对自己的小孩这样讲。会写书的人也写书,用书本告诉后代,一代一代地
传下去,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在哪里?中国人在哪里?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在香港?在新加坡?在马来西
亚?在印尼?在越南?……
然而,欧洲人统统把我们视为“中国人”,这个词用得[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因为在布拉格,所以这次李永华组织欧华作协年会,文友们都夸奖李永华的办事能力。我以为他是家中老大,所以从小炼得一身好功夫。有幸开会的三夜与李永华“同居”,故此有缘品尝李家的怪味。
其实,李永华是五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李家父亲不是过分宠爱最小的,反而从小更加严格要求。我们“同居”的第一个晚上,李永华就跟我讲这样的例子:小[
阅读全文]
谢盛友:无主垃圾
清晨一大早上班,在我快餐店门口看到了一堆垃圾,我傻了眼。那是木板加工后剩下的残缺板块。
我问我们的工人,是否是自己扔出去的垃圾。所有工人回答:没有。我再调查同一栋楼的邻居,他们也说,不是本楼的垃圾。
头痛了,这些无主垃圾放在我店门口,怎么办呢?看来“作案者”别有用心,他肯定知道也认识我,知道我是外国人,把垃[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货币学派代言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实,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医疗。
德国自从俾斯麦1871年统一德国开始就有了全民保险的医疗制度,这种模式多少年来虽然有些改革,但是,从不动摇它的根基。
按照德国这套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每个人都必须投保,哪怕你是来德国旅游探亲,也必须事先购买医疗保险,不然领事[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我开车,上海老总坐在我的旁边。抽烟我不反对,出发前我们已经达成君子协定,路上老总可以吸烟,反正影响的只是我们车里头的人,我无所谓,其他人是老总的手下,更不敢微辞。路上时间太长,老总除了抽烟,抽空与我说话以外,似乎还想做些什么,找到从上海带来的甜酸橄榄,老总吃得津津有味。吃完,老总打开车窗,将橄榄核子用力丢到车外。开窗我[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
名片蛮吓人的,“Prof.Dr.Dr.”,因为我在德国取得两个博士学位,也曾在德国某
大学任职当过教授。博士学位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我,不仅仅是德国社会,对于
在某个学术领域自成一家的人授予的博士学位,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最高学问和
名誉的象徵。不仅在学术领域,在日常领域中超群出色的人也常被授予博士称
号,这就像把什么都知道的人[
阅读全文]
作者:谢盛友至少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管别人的闲事。看见朋友就问:“你吃饭了没
有?”如果回答“还没吃!”就接着问:“什么时候做饭?做什么菜?吃得好不
好?”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蛮有人情味的。
国内隔壁邻居老关心我家亲戚的女儿:“姑娘多大了?有男朋友了没有?”“还没
有!”“那什么时候有?”“有了!”“那什么时候结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