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从小在这里长大,我对五大道这片区域可以说了如指掌。最近这些年,五大道环境的变化,也能感觉出不少:上面提到的很多围墙改成透明的花饰栏杆是一例。另外,睦南公园的栏杆拆了,改成开放式公园。很多小洋楼门前,都挂上石刻铭牌,说明房子的来历。这些改进都是我很喜欢的。
还有很多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的地方:上个月我在河北路上,给顾维钧旧宅拍照的时[
阅读全文]
。<br><br>这些部队机关为什么设在这里呢?我听老爸说,60年代初他刚从同济毕业不久,分配在北京的军队机关,后来受领任务,来天津建立这个单位,当时这个区域的旧军阀,资本家基本上都处于扫地出门的状态,很多房子也空着,哪里象现在,这块地段寸土寸金?天津当地政府知道是总后勤部的直属机关来这里,也非常支持,这些小洋楼,当年简直是要多少给多少,随便划拨的。我还记得,中学时候去我爸爸办公室,他们办公室也在一栋旧宅里,明显是解放前有钱人家的宅子,办公室门楣和走廊里,全都是繁复精美的木雕装饰,有花有鸟,花开富贵,松鹤延年之类的图案,院子里有座牌楼,后来还把每一个部件编了号,整体拆迁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br><br>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地段不但房子漂亮,而且学校真是非常出色,教育方面,从小就让我得益不少。<br><br>这是我的幼儿园,和平区第11幼,在长沙道上,对面是关麟征旧宅,邻居是民园大楼。我后来查了资料,11幼儿园的前身,是解放前的华北保育院。<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18/3836512857_c08d5e8f5e_o.jpg><br><br>贴一张露脸的大头照吧:这是我幼儿园时期的毕业照。照片上总共就三个小男孩,猜猜看哪个是我?<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35/3989679007_cde0b2ce21_b.jpg><br><br>答案:坐在第一排的那个男孩。<br><br><br>我的小学,昆明路小学是和平区最好的小学之一,我那时候家住友谊里,走路过去只需要3分钟。我们当时的校长于秀媛,是相当著名的教育家,90年代访问美国的时候,新泽西州政府还特为定了一天叫做“于秀媛日”。98年我从美国回来,还去于校长家探望,于校长居然记得我和我的几个同班同学。<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40/3840181246_33172a7c36_b.jpg><br><br><br>这是我的初中的主楼。二十中学,直到今天,都是天津市最好的初中。在我那个时候,重点中学不存在划片入学这一说,都是凭分数考进去的。天津最好的中学,是所谓五大重点校,文革以后第一批公布的市级重点中学:南开,新华,实验,一中,耀华(耀华我上小学的时候还叫作十六中),又称“市五所”。五大重点校之后,第二批重点中学有十二所,当时是区重点,很快升格成市重点,所谓“市属十二所”。我们二十中,第二南开(当时还叫作东方红中学),河西区的海河中学,都属于这一批。所以,二十中在整体上,比五大重点校应该还差一点。但是论到它的初中部,现在公认是天津最好的初中。当然,有人说现在一中,耀华这些学校,都已经是高中校了,根本没有初中部。可我上中学的时候,耀华和一中都有初中的,到我高中时代,他们才改高中校,而河西区的实验和新华中学,据我所知,直到我上大学,都还有初中。就算这样,二十中的初中,和市五所相比,仍然毫不逊色。<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92/3839390267_e93858e619_b.jpg><br><br>我们二十中的这个主楼,也是五大道的文物保护建筑,拍过不少电影,当年是为英国侨民开设的子弟学校,叫做“英国公学”。我刚进初一的时候就问过老师,这是什么建筑样式,老师说是“飞机式”,现在回头看来,应该说外观有相当的新古典纪念建筑的风格,正面希腊神庙式的多里克式柱廊入口,三楼正面用的则是爱奥尼亚柱式,大楼梯直入二楼,这是经典的希腊神庙没有的。相当地“新古典”。正门三楼上,当年是图书馆,现在不知道作什么用了。二楼大楼梯入口以后是大礼堂,我当年没少在那儿的舞台上现眼:讲演,报告,致词,主持,都有过。入口处的两个平台,现在不知道早上还有没有晨读的学生了? <br><br>现在回忆起来,在二十中的这三年,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一般来说,男孩子小时候要么因为顽皮,要么因为智力发育得晚,无论念书还是活动能力,都比女孩要差。直到中学,甚至进了大学,才显露出优势。我也是如此,小学时候并不突出,于校长之所以这么多年以后还记得我,估计是因为我们当年那个班太优秀了,倒不是我自己有多么令人印象深刻。我后来考上重点中学,也只比分数线高了1.5分。要知道,那个时候男女生有差别待遇,男生的重点分数线比女生低2分,我要是女生,就上不了重点中学了。 等到进了二十中,第一年还马马虎虎,一上初二,不知为什么,好像突然之间就“开窍”了,从此以后两年,几乎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偶尔拿个年级第二或者第三,已经算是失败。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自己感觉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啊,也不算特别用功,更绝对不会作弊,就是那两年自信心爆棚,什么演出,学科竞赛,都敢往上冲。现在想起来小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很好笑,比如早晨在主楼大楼梯的平台上晨读,那两年也是我兴起来的。在我之前之后,都肯定有人在那里晨读,只是我没见过,我上初二那年,突发奇想,早晨7点就去那里念英语,写作业。过了两个星期,渐渐有些同班同年级的学生也学我在这儿念书,后来就各个年级都有了。其实我真的那么用功吗?绝对不是,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我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烟台道古籍书店,或者小白楼新华书店去,那时候刚开始开架售书,我就总站在那里看闲书,也有时候去天津音乐厅,一个人看场电影,等到5点半快6点,估计爸爸妈妈快下班了,才回家装模作样地开始写作业,爸妈看上去,好像我没在看闲书,一直在用功一样(上学的时候,爸妈一直反对我看闲书),实际上,从5点半才开始写作业,最多1个来小时对付完,所以我的作业一向潦草,字迹也非常难看。(现在看来,我们那时的功课负担真的不重)。有时候没写完的功课,就放第二天晨读的时候补出来。那为什么不在家或者在教室晨读呢?呵呵,在那里不是显眼吗,老师都看得到啊?大概我小时候就很会“装”,很会讨巧吧,知道老师喜欢看什么,懂得投其所好。----可是我又只念书,从来不做学生干部。现在,即便过了二十年,偶尔再回学校看看,当年教过我的老师,无一例外都记得当年的我。<br><br><br>我家当时已经搬到睦南道东段的部队家属院里了,从家走到二十中,路过上文提到的颜惠庆旧宅,孙殿英旧宅,总共12分钟时间。高中再考进五大重点校之一的新华中学,新华属于河西区,说起来跟我们还不是一个区,其实,和平区和河西区的分界线,就是马场道,新华中学只是在马场道对过而已,走路5分钟,比二十中学还要更近一半。<br><br>这是新华中学的老楼,我的高中二年级三年级,都在这栋楼里。<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29/3839378819_47051064ff_b.jpg><br><br>很可以自豪的是,这些天津第一流的学校,除了幼儿园和小学没有入学考试这一说之外,其余都是我凭分数考进去的,家里有些门路,但是我从来用不着,一次后门都没走,家里一分钱学费没花----well,我们那个时候,也没有交钱自费借读这一说啊。<br><br><br>我从小在天津长大,从幼儿园到硕士都在天津,对天津的认同感,比上海原籍要强,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津人。可惜在家跟父母讲上海话,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又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之间也不说天津话,因此天津方言没有怎么学会,其实天津话挺俏皮的,只是个人以为女孩子说天津方言,似乎并不好听。<br><br>从中学直到大学这些年,爸妈都喜欢吃完晚饭出门散步,带着我也天天跟着他们散步,一走就是两个小时,十年几乎天天如此。现在想起来也奇怪,我竟然从来没有因为散步那么长时间而耽误过写作业。一走上那些安静的林荫道,老爸老妈要么谈单位里的事情,要么就跟我唠叨“好好学习,考个好名次”,我呢,就自己背书,想自己的心事,爸妈的谆谆教诲,小孩肯定是嫌烦的,我也不吭气,就听他们唠叨,左耳进右耳出。每天的薄暮时分,在租界林荫路上,那是个发呆的绝佳机会,能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和自己对话。用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话,叫做“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br><br><br>直到大学三年级搬离这个区域,现在回过头来看,才觉得自己实在是非常非常幸福的,尤其是父母创造了这样的条件。进这样的幼儿园和小学,不容易呢。80年代后期,生活还很拮据的时候,就挤出钱来给我请家教,而且是当时看来超前的托福,英语口语和高等数学。结果,我中学6年有8个半学期从未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也从来都是顶尖的学生。上学以后,父母散步时一天到晚对我说“要做人上人”,还拿一中校长韦力先生的话提醒我“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这才有后来自己也知道要上进,要努力。小时候总觉得父母怪烦的,可是一个人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已打上了人生的烙印。老爸老妈分别是五六十年代上海“三校”其中之二的学生(复旦,同济,交大,这三个学校在外地的校友会常常是在一起的,一般合称三校校友会)。父母是读书人,自然对子女企望殷殷,希望儿子比自己要强,要有出息。拿现在话来说,他们给我从小灌输的那些观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取仕加上西方个人奋斗的路子,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做人上人”之类,跟爸爸那个“军人高干老党员”的身份,实在显得不怎么协调。其实他们的观念,也不是受共产党教育出来的,而是秉承中国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念,再有少许西化的东西,比如说爱出风头,个人奋斗,可能跟他们老上海的背景有关系吧。<br> <br><br>人总要在长大以后,才能真的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为自己所做的有多少,所付出的又有多少。现在想起来,比较欣慰的是,我小时候并不怎么叛逆,起码能让父母省一点心吧。<br><br>(未完待续))
扯远了,拉回来再接着说五大道的建筑私密性。
真正原汁原味的五大道街景,是象下面这张照片上,睦南道东段接近河北路口这样的:幽静的林荫道,不透明的院墙里面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往往还有爬藤植物,院子里,只露出小洋楼的尖顶。
到了最近十年,出于美化环境的目的,政府拆了不少原装的围墙,代之以花饰栏杆,让普通人也能看到这些小洋楼和院落,可以说[
阅读全文]
55号的庆王府,1922年太监小德张盖的宅子(小德张真名叫张祥斋),1923年小德张把它卖给了第四代庆亲王载振。我初中时候去上学,有时候走重庆路,会路过它。现在是天津市政府的外事办公室。<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74/3840168990_e99d519749_b.jpg><br><br><br>这栋房子门厅很大,从门口拍照拍不全,不过天津外事办有时候会开放给游人参观内部。主入口进去以后,里面又有一个四围的空间,是中空到顶、面积35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厅,大罩棚式厅顶。一、二层房间沿大厅周围环绕设置,二楼大厅四周设有列柱式回廊。楼房为砖木桔构,局部三层,平屋顶,带地下室。整栋楼据说是小德张亲自设计的,只有局部三层的八间房,是载振加盖上去,专做祭祀和供奉先祖的影堂。楼东是花园,建有传统的六角凉亭。我觉得整体风格算是中西合璧。<br><br>也并非所有的洋楼主人都是中国人,毕竟是英租界,也有少数外国人的房子。<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50/3840183004_2f6de8fd67_b.jpg><br><br>这栋房子在重庆道庆王府的斜对过,主人叫Eric Liddell, 中文名李爱锐,是个了不起的英国友人。他1902年生于天津,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打破四百米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火之战车》Chariots of Fire里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他。获得奥运金牌以后,Liddell回到中国,在天津做了二十年中学教师,(他教书的学校叫做新学中学,现在是十七中)。1943年作为敌侨,被抓进日军集中营,1945年病死于潍坊的日军集中营。<br><br>在睦南道东端,颇有几栋真正的豪宅,现在都是政府机关所在地。这是孙殿英的宅子,现在是长芦盐务局办公楼。为什么孙殿英那么有钱,盖这么大的房子?这是1930年建的,1928年,孙殿英刚刚炸开了太后老佛爷和乾隆爷的坟。盗墓贼,有钱呗。<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30/3840163634_fbae411a79_b.jpg><br><br><br>孙殿英原先在张宗昌的直鲁军里当师长和军长,北伐时倒戈投蒋,1928年驻守蓟县时盗掘清东陵,1930年中原大战,他站在冯阎一边,失败后被老蒋改编。后来冯玉祥吉鸿昌搞抗日同盟军,孙殿英的队伍,正好和同盟军的地盘毗邻。蒋不放心,下调令让他率所部去青海,可青海是马家的地盘啊,所以老蒋这是个坐山观虎斗的妙计。孙殿英在向青海进军途中,被马家军击溃,再被阎锡山出兵断了退路,于是下野隐居到太原,后来投靠北平的宋哲元。抗战军兴,1938年孙殿英在河北敌后招兵,成立新五军,1943年被日寇围困,投敌当了。战后仍然带兵。1947年在河南汤阴被解放军俘虏,年底病死。这栋豪宅建于1930年,整体上,大致算巴罗克风格吧,我觉得墙上的装饰柱有点意思:科林斯式柱头,柱身是绞股绳式的。<br><br>孙殿英旧宅隔壁,是民国总理,外交家颜惠庆的旧居。后来,还作过伪满洲国领事馆。<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22/3840170124_53ea0161b2_b.jpg><br><br><br>颜惠庆是清光绪年间的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那时候的中国留学生,还留辫子吧?颜学成回国后,随伍廷芳出使美国任二等参赞,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进修国际法和外交。辛亥革命以后,颜惠庆出任北洋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总长,几次兼任或代理国务总理。1926年辞职退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出任中国驻国联代表,争取国际舆论,向日本施加压力,做了大量外交努力。但弱国无外交,又兼当时国联的地位本就软弱,虽然中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又于事何补呢?1950年颜惠庆病逝于上海。这栋房子,抗战时期被占用作伪满洲国驻天津的领事馆。<br><br><br>在孙殿英旧居的斜对过,睦南道香港路口,是座真正的深宅大院,张作霖送给三姨太许氏的宅子,院子很大,楼房是大坡顶,我觉得这个算是少见的,比较典型的风格建筑,象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新哥特-维多利亚式乡村别墅的式样。<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38/3837345018_cd538023c6_b.jpg><br><br>这三栋楼,孙殿英的,颜惠庆的,和许氏旧宅,坐落在我初中时期步行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天天要经过四遍。我记得许氏旧宅,中学时候好像是共青团天津市委和市学联。<br><br><br>我们再回头来说五大道的建筑风格。因为这些宅子的主人,多数不是洋人,而是政商两界的大佬,下野军阀,遗老遗少,他们所盖的住宅,肯定要强调私密性,所以当年基本都采用不透风的院墙,或者茂密的绿树和爬藤植物,隔开路上行人的视线,起码不让街上行人看出宅子有多豪华。那个时代不太平哦,有钱人家更不能炫富,盖的房子也要低调。这也是五大道洋楼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br><br>就象这栋楼,是我们南开大学的两位创办人之一,严修严范孙先生的旧宅,确切地说,只是住宅外墙。<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21/3839392329_d035acf8fe_b.jpg><br><br>严修当过清朝学部侍郎。张伯苓先生,曾是他家的西席。后来严范孙和张伯苓两位,合作创办南开系列学校。严修当年特别赏识周恩来,大力资助周恩来留日留法。我见过未经证实的说法,讲严修曾有意把女儿许配给周恩来,算是野史吧。周恩来去欧洲时,带了大笔严修给他的钱,倒是事实。到达欧洲以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地在严家账目上为周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的用款是他交给周本人以支票携走以外,以后周恩来在欧洲的3年,都是他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说:“与其他中国学生不同,周在法国时,除短期在雷诺厂研究劳动组织外(可能是指工会,labor union),并未参加体力劳动。他从一位私人教师学习法语一年后,即以全部时间从事政治活动。”<br><br>扯远了。再回头继续讲住宅的私密性。这是另一处私密性设计的经典,长沙道(加的夫道)和重庆道(伦敦道)交口的民园大楼,就在关麟征旧宅对面,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1937年建成。<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70/3837278904_758ab300e3_o.jpg><br><br>这是栋当年的高级公寓楼,为什么它是私密性设计的经典?因为它的外墙是百叶窗式,看似是镂空的方孔,其实有两层错落开,从外面根本看不见里面。<br><br><br>看了那么多五大道建筑的照片,现在看出来了吧?五大道的洋楼建筑,真正的风貌,都是用围墙与街道隔开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五大道这里不是公共建筑展览馆,不象天津的解放北路,更不象上海的外滩,这是特权阶层的住宅区,要强调私密性。不但是民国时代,就连解放以后,也是这样。<br><br>比如说,这是大理道上,云南路和桂林路之间的和平宾馆,解放前是民族资本家孙震方的宅子,意大利风格。解放以后,改成和平宾馆,属于市委机关,五六十年代,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那些领导人来天津,一般都住在这里,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等人,也下榻于此。<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02/3840175608_b4a8aa5b8d_b.jpg><br><br>这所和平宾馆,也是深宅大院,以很高的围墙与外界隔绝。从前那些领导人住在这儿,本就是图这个地区清静幽雅。<br><br>除了国家领导人下榻的和平宾馆,这栋睦南道云南路口上的小楼,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住进去的。<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32/3840173452_d6af79b1e4_b.jpg><br><br>多少年来,我只知道这里叫做市委第二招待所,门槛很高,不接待一般旅客,必须有市委介绍信,有一定的关系和级别,才能住在这里。现在不知道是不是仍然如此。<br><br>由此又有一些议论:现在很多人在批评社会丑恶现象,比如腐败,比如权钱色交易,比如贫富分化,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自封的左派,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怀念改革之前的社会,甚至文革期间,似乎那时候人人平等,不存在腐败现象,贫富差别,是个干净的社会。<br><br>干净吗?<br><br>干净才怪!<br><br>“过去的总是好的”而已。<br><br>如果说现在的社会是金钱本位,那么当时的社会是官本位。现在是权钱交易,权力可以换成金钱,而过去,金钱倒是没有多少用处,权力本身就是一切,直接就等于享受。一般的平民大家都穷,倒是人人平等了,做官的高高在上,谁跟你平等啊?那时候一般平民不知道,“高干”们是怎样生活的而已。那时候就没有拉关系走后门?没有两极分化?没有才怪,分化得更厉害。文革末期倒是搞过“批判走后门”的政治运动,你知道背景是什么?其实是中央里面以四个人为首的某一派系,想借此搞臭一批利用地位把子女安排进军队的高级将领,叶帅首当其冲。其实他们自己就不利用特权了?结果,伟大领袖一个“最高指示”:走后门进来的也有好人,不走后门进来的也有坏人,为以权谋私提供了最硬的后台和理论依据,连形式上的“反对走后门”都不了了之。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发布“最高指示”的这位,他自己屁股就不干净,否则毛远新怎么坐直升飞机上来的?<br><br>我父亲当时是部队政治处的干事,二十年后退休之前,也升到了很高的级别。这么说吧,按规定是部队副师和地方副厅局级以上享受高干待遇,他则绝对不是这种“入门级”的高干。当然,那是后话了。在我小时候,家里也有长辈亲戚,是天津警备区和66军的首脑,住的是五大道地区中心独门独院的小楼,现在门口还挂“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的牌子呢。(现在军级的待遇没有那么好了,可是70年代末的省军级干部和普通百姓的差别那是不得了的),所以小时候,什么叫“地位”,“关系”,“路子”,高干家庭是什么生活状态,我没吃过猪肉,但看过足够多的猪在跑。<br><br><br>个人认为,那时候的腐败,和现在的区别,是门槛的高低:比如现在你想自己一家住一栋这样的别墅,没问题,有足够的钱就能买,至于怎么弄这些钱,有人诚实经商可以赚很多钱,也有歪门邪道比如当官的搞权钱交易,做生意的偷税漏税,做医生的收红包,反正很多人都能弄到钱。在当时,唯有达到某一个级别,才能搞一栋这样的别墅。我不想为今日社会的丑恶现象找借口,但三十多年前的社会两极分化,未必就比今天的好多少,这也是事实。而且那时候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少。<br><br><br>扯远了,拉回来再接着说五大道的建筑私密性。<br><br>(未完待续))
为什么这片地方的西式建筑,会出现这样独特的风貌呢?我觉得,根源在历史。天津和上海一样,晚清之前,都不是大都邑,近代的崛起,得益于“对外开放”,成为“十里洋场”。上海,有道是“上海滩”;天津呢?老话叫“天津卫”。“津”者,渡口也,天子渡河的地方,据说是明代燕王朱棣靖难之变,起兵南下渡河而来的典故。这个“卫”字呢,明代“卫所”,驻军的[
阅读全文]
。<br><br><br>普拉多博物馆分两层,第三层部分开放,展出戈雅Goya的画。每星期一关闭,每星期天免费开放。博物馆里面不让照相,倒是普拉多的网站上,提供了所有收藏品的清晰大图。所以我下面的照片,全部来自网上。<br><br>普拉多9千多幅油画,展出两千多幅,最强项的收藏,自然是西班牙古代大师的作品。委拉斯贵支Velazquez的油画占据二楼中厅最显著的几个展厅:12,14,15,15a。前面为和毕加索对比,已经贴过了《宫娥》。<br><br><br>这幅《布列达的投降》,也是委拉斯贵支留在艺术史教科书上的名作。画的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期间,西班牙总司令斯皮诺拉侯爵Spinola于1625年接受荷兰布列达要塞守军投降的场景。当时尼德兰还是西班牙领地,但是人民信新教,所以起来反抗西班牙占领,争取独立。委拉斯贵支在画上,着力表现的是斯皮诺拉侯爵接过城市钥匙,对降将宽宏大量的骑士精神。<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78/3929100004_eee13f658e_b.jpg><br><br>另一位著名的西班牙大师是戈雅Goya。普拉多收藏了他几乎所有在绘画史上最有名的作品。戈雅的时代比委拉斯贵支晚了1百多年,那时候拿破仑的法军占领西班牙,西班牙民众掀起民族解放战争,配合威灵顿公爵的英国远征军,把法军赶了出去。所以戈雅是威灵顿公爵的朋友,我在伦敦的威灵顿府邸,看见过很多幅戈雅画的威灵顿肖像。我个人的感觉,似乎戈雅的画风很有现代派的味道,和后来的法国印象派似乎在手法上有点一脉相承的联系。起码,戈雅的画和印象派一样在细节上不太注意,戈雅注重表达情绪,画的倒是不怎么象!<br><br>这是戈雅名作,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的油画,都在普拉多南翼(面对博物馆的右手边)二楼和三楼,18a,28,32,38,39,85,89,90-94几个展厅<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69/3928315903_d09e7a3b21_o.jpg><br><br>这可能是戈雅最有名的作品了,穿衣服的玛哈clothed Maja,和裸体的玛哈Nude Maja。<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22/3929099624_8c2b5d6763_b.jpg><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30/3928316019_ae31e1c300_b.jpg><br><br>据说戈雅的模特,是他的情人Alba公爵夫人,但画的名字,Maja,是西班牙语里的平民女孩。戈雅先画的裸体玛哈,马上引起宗教裁判所的不满,说戈雅画色情画,于是他又作了一幅穿衣服的玛哈。<br><br>除了委拉斯贵支和戈雅,还有两位西班牙古代大师,我原先了解得不多,是这次到西班牙以后才多看了他们的一些作品,个人觉得挺喜欢的。<br><br>穆里罗Murillo的清净受胎,也是美术史上留名的作品<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93/3930168168_97ee3a33a5_b.jpg><br><br>我大学时候读艺术史,只看见过穆里罗的这一幅作品,所以对他印象不深。这次在普拉多博物馆,二楼中心的大长廊(第18展厅)两侧挂了很多幅穆里罗的画,我仔细看了看。穆里罗专门画宗教题材,尤其是圣母。他画的圣母,全都是青春甜美,比拉斐尔的圣母犹有过之,我非常喜欢他的画。我听玩摄影的朋友说,一味风景漂亮,不太有内涵和力度的片子,叫“糖水片”,我觉得穆里罗的圣母画,有点“糖水”的意思。----不过我喜欢。<br><br>格列科,El Greco,(1541--1614),其实不是西班牙人,是从希腊克里特岛来的移民,有个特别长让人记不住的真名,叫做Theotokopoulos,格列科Greco是西班牙语“希腊人”的意思,就是说,是他的外号。格列科的画,人形都是象中世纪圣像画一样,被拉长不成比例的,而色彩又象威尼斯画派。他的宗教画,即便不署名,也绝对不会认错。我以前不知道格列科,乍一看他的画,那种大胆变形,那种强烈的情绪表达,我以为是现代画家,后来才知道居然是16世纪的人。格列科的画,在普拉多一楼中部的60a, 61a, 62a展厅。<br><br><br>这是格列科的“圣三位一体”Saint Trinity<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53/3929101086_ab027fa65e_b.jpg><br><br>格列科“牧羊人朝圣”,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画的是基督诞生,周围的牧羊人来崇拜。<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36/3929101122_402b7a7025_o.jpg><br><br>我喜欢穆里罗和格列科,是因为他们的画风非常独特,即便混在一堆大师作品里面,我也能一眼认出作者来。<br><br>如果普拉多的收藏,仅仅是西班牙大师的作品,那么失之片面,我肯定不会把它排到第五那么高的位置。事实上,当年西班牙鼎盛时期,国王是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和英王亨利八世,法王佛朗索瓦一世这些历史上的大牛人同时代,是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人,也就是牛人中最牛的那一个。后来他把皇帝位和奥地利传给了弟弟,把西班牙王位传给儿子。所以,有两百年的时间,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表亲,哈布斯堡家族领有西班牙,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德意志诸邦,尼德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部,中部,南部好多块领地,和新大陆。因为这个原因,西班牙宫廷,可以收藏到很多意大利和尼德兰,德意志名画家的作品。<br><br><br>威尼斯画派的大师提香Tizian,为西班牙宫廷画过不少画,还被哈布斯堡皇室封为伯爵。这是提香的《查理五世皇帝骑像》<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67/3929100024_288cc31fce_o.jpg><br><br>提香的画应该集中在一楼中段的61,61b,不过我去的时候,普拉多正好有一个“中世纪人物肖像画”的特展,这幅查理五世骑像,被挪到新加盖的一楼侧楼特别展区了。<br><br>这是提香的Danae,画的是希腊传说:宙斯化作一阵黄金雨,和Argos公主Danae交合,因此生下了希腊英雄柏修斯Perseus<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61/3928316409_d655df7b6c_o.jpg><br><br><br>这是德国画家丢勒的自画像。<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69/3928317871_a8e57655c1_b.jpg><br><br>丢勒的《亚当和夏娃》<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42/3929101042_b135820b87_o.jpg><br><br>荷兰的鲁本斯Rubens也为哈布斯堡宫廷效劳,画过很多作品。普拉多收藏的鲁本斯的画,都在二楼北段9, 9a, 10, 10a, 11几个展厅,和委拉斯贵支相邻。鲁本斯虽然是荷兰人,可是不属于“佛兰德斯小画派”,他画的题材几乎都是史诗和神话,画幅特别大,属于经典的巴罗克风格。在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都能看见不少鲁本斯的巨幅油画。我挺喜欢鲁本斯的。他画神话里的裸体人物,形体丰满,设色艳丽而柔靡,我觉得有点色情画的味道,只是女体经常显得过于肉感,都太胖,有点变形了(这方面,倒有点米开朗琪罗雕塑男人体,用夸张来表现力度的意思)。<br><br>鲁本斯的《帕里斯的评判》Jedgement of Paris。<br><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39/3929316163_eacfae5788_b.jpg><br><br>画上牧羊人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作选美评委,三位美女选手是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维纳斯。和现在选美相同的是,那时候也有贿赂评委这一说,而且,每个选手都行贿:赫拉许给帕里斯权力,雅典娜许给帕里斯智慧,维纳斯许给帕里斯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br><br>----于是,维纳斯赢了。<br><br>没有现在选美的后冠,画上,帕里斯手里拿着象征选美皇后的金苹果,故作思考状,其实早已内定要递给维纳斯。<br><br>和现在选美比赛不同的是,所有参赛选手,都比评委要牛气得多,都是评委得罪不起的。所以,维纳斯帮助帕里斯偷走了美艳人妻,斯巴达的王后海伦。而赫拉和雅典娜为了报复,帮助希腊联军灭了帕里斯的国家特洛伊。<br><br>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源。<br><br><br>马德里东半部除了普拉多博物馆,在它北面半站地铁,还有Cibeles广场,广场上有Cibeles喷泉,Cibeles是小亚细亚半岛(现在土耳其)古国弗拉几亚Phrygia的丰饶女神,她坐着两只狮子拉的车。广场边的这个建筑,出现在很多马德里的明信片上,现在是马德里的象征之一,这是市长办公室。我第一次到马德里的旅馆,就在这个广场旁边。<b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15/3930096944_e9c21c4288_b.jpg><br><br><br><br>在Cibeles广场到普拉多博物馆之间,马路对过,有蒂森Thyssen博物馆。这儿的收藏没有普拉多那样的传世名画,但是质量也都很精,从文艺复兴前的古代大师,到二战以后的波普艺术Pop art都有,大多数是重量级大师的轻量级作品,或者轻量级艺术家的主要作品,但是这儿的印象派收藏很强,包括了莫奈的《伦敦查林十字桥》这样的画,正好填补普拉多的弱项,也比索非亚画廊出色。这原本是德国收藏家蒂森男爵的私人收藏,男爵晚年准备把这批艺术品出手,马德里,米兰,巴黎等几座城市的大博物馆出价竞购,最后是马德里城以3亿5千万美元,外加专门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拔得头筹。蒂森博物馆的馆舍新楼,本身就是一件现代建筑的艺术品。蒂森博物馆和普拉多一样,也是周一关闭。<br><br><br>普拉多博物馆顺Paseo Del Prado林荫大道往南,到Atocha火车站拐角,就是索非亚艺术中心Reina Sofia,这里星期二关门。平时每周六下午2:30以后,和星期天免费开放。其他时间收费。索非亚画廊是马德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去那里的人主要是为了瞻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22/3930096962_79fc607c8f_o.jpg><br><br>《格尔尼卡》曾经长时间陈列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但只是暂时保有这幅画,按照毕加索1973年死前的遗嘱,一旦西班牙的佛朗哥统治结束,实现了民主共和国,还是要还给西班牙的。佛朗哥1975年死后,MoMA其实不愿意归还格尔尼卡,理由是西班牙的君主立宪制,还不符合毕加索遗嘱里的共和国要求。一直拖到1982年,格尔尼卡归还西班牙,1992年Reina Sofia艺术中心博物馆建成以后,格尔尼卡从别处搬进来。其实Reina Sofia不仅有毕加索作品,其他的现代艺术流派,也展览得比较系统。不过,我除了去看看达利那些精致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之外,其他的都不懂。<br><br><br>城西的景点,主要是王宫和附属的王宫教堂Alameda。马德里王宫是18世纪由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建造的,有两千个房间,按照规模,排欧洲第三(第一是凡尔赛宫,第二是维也纳的肖恩布伦宫)。幸好,我们不可能参观整座王宫,只有大概24个房间的一条单向参观路线开放,比凡尔赛的参观路线,要好认太多了。王宫嘛,总是富丽堂皇,尤其这座王宫是18世纪重建的,当时流行洛可可风格,洛可可的内部装饰繁复,更加漂亮。不过在欧洲看宫殿建筑看得太多了,也就不必再多说什么。值得一提的,是王宫里面的甲胄展览,西班牙历史上的著名国王,象菲利普二世,费迪南,和查理五世皇帝的盔甲和宝剑,全在这里展出,甚至还有El Sid的盔甲。El Sid是西班牙和穆斯林摩尔人长期战争时代,中世纪的西班牙基督教领主和传奇英雄,瓦伦西亚城的征服者,60年代有个他的传记片,索非娅·罗兰出演其中的女主角。<br><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23/3930097004_92d0f92539_o.jpg><br><br>王宫北边相邻西班牙广场,广场上有塞万提斯纪念碑Servantes,纪念碑中心作家的坐像前面,雕塑的是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吉诃德Don Quixote骑着匹瘦马,侍从胖桑丘Sancho骑着头驴,出发去进行想象中的骑士冒险。<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441/3929317553_b8fd64dd77_b.jpg><br><br>有时候自嘲起来想想,我这三年的世界旅行,是不是也有点堂吉诃德这意思啊?哑然失笑。<br><br><br>马德里东西两大景区之间,城市中心两个广场,Del Sol太阳广场是购物的地方,也有很多餐馆和酒吧。不过,我更喜欢附近古色古香的市长广场Plaza Mayor。<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55/3929316657_b37e1f11d0_b.jpg><br><br>整个广场由条石铺路,四周一围古典建筑,中央是菲利浦三世的骑马像,我在马德里那两天的晚上,天天7点钟之后,都会散步到这里,看着夕阳照在房子的红砖和石雕装饰上,找个露天餐馆坐下来,吹吹风,点一份Tapas sampler,或者来一盘Paella,要么就什么也不点,要杯葡萄酒,坐着发呆。<br><br>那几天,我换着家的把市长广场上的露天餐馆吃过来,按照西欧和北美的标准,这里一点也不贵,比如我还能找到某天晚上的信用卡账单:海鲜Paella6欧元,一杯红酒2欧元,一杯雪利酒4.4欧元。当然,这只是那天吃晚饭的那家餐馆的账单。我每天晚上总要换上一两家的,在西班牙的整个游程中,葡萄酒喝得不少,一般情况下,晚上都会有1杯红酒,2杯白葡萄酒,再加1杯雪利。<br><br><br>边喝酒边发呆的时候,回想起这次环游西班牙的经历,还真是不太顺利,刚到就被航空公司丢了行李,中段又再被偷一次。还会再来西班牙吗?当然!这些波折,有点象做菜时放点辣椒,不也让旅行的经验更加刺激吗?人生更加完整了,呵呵。<br><br><br>怎么会不再来呢?想想吧,这个市长广场从17世纪,就是马德里的中心了,至今快400年,基本就没有变样。在这个广场上,古人买卖过鲜鱼水菜,围观过斗牛表演,甚至还曾经有宗教裁判所,在这里用火刑,烧死宗教异端。现在,广场上都是一家接一家的露天餐馆,坐满了游客,还有各色各样的民间艺人,街头演出,浪漫的气氛一点也不比巴黎的街头咖啡馆差。<br><br><br>吹一阵马德里傍晚的微风,就着一缕历史感的思绪,我不知道如何能确切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喜爱,和对旅行生活的热衷。我喜欢在中国江南小镇上,“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的情调,也喜欢在欧洲,喝一杯雪利酒,就一口Tapas小食的惬意。无论在哪里,无论发生什么,我既不会减少旅行,更不会影响心境。<br><br>举起玻璃杯,我默默地说,“马德里,我很快会再回来的”。<br><br><br>Cheers!<br><br><br>(全文结束))
10。马德里
马德里本身,其实绝对算不上古城。直到西班牙统一之后的1561年,菲利普二世国王才把首都定到马德里。所以,马德里的规划和建设,主要完成于十七世纪,可以说整个格局基本上就是欧洲近代的新城。怪不得,几乎每个到过马德里的游客,都会觉得马德里的堂皇,和巴黎相似。其实我还可以再加一个类比:跟彼得堡也有相似。因为马德里基本上是17世纪的新城[
阅读全文]

6月底回了趟天津,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骑辆自行车再绕到那条熟悉的林荫路上,听听蝉鸣,没有目的地逡巡。树叶缝隙中透过的丝缕阳光,间或晃一下你的眼睛,更多的阳光漾在路边那些小洋楼的围墙上,墙上爬山虎叶子的绿色更加浓了一些。午后的街上,行人还是那么少,于是,少年时代那条路的影子,浮现得更加清晰了---好像还是二十多年前,我放学回家,走了一遍又一[
阅读全文]

7。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是英国领土,18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当中,英国军队从海上攻占了这块西班牙领土,战后的双方签署和约,直布罗陀被正式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的海外飞地。直到今天,西班牙政府都想收回直布罗陀,可是多数直布罗陀居民不干,英国政府以当地居民的民意做挡箭牌,拒绝归还直布罗陀。这跟香港的情况不一样:香港当初是租借的,直布罗陀是由国[
阅读全文]

3。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地图
如果要我来概括巴塞罗那的城市特点,只许说一个,那我会说,“现代艺术之城”。巴塞罗那有很多高迪的建筑,高迪是19世纪的建筑师,但是他的设计思想超前,拿出的作品看起来甚至有点超现代和超现实主义的味道。如果回顾十九世纪的艺术史,那是个新古典,新哥特,新浪漫主义风格次第而来的时代,直到二十世纪初,崇尚线条简洁的现[
阅读全文]
或者albondigas(肉丸),配上藏红花杏仁酱Saffron almond sauce。比较简单的,是橄榄油煎Calamares,或者各种香肠熏肉夹小面包。还有很多很多我连菜名都叫不上来的tapas,每进一家餐馆,直接问招待,你推荐什么tapas,就能吃到这家的特色菜。个人觉得,西班牙的tapas,甚至比法国和意大利大餐更好吃。<br><br>(未完待续))
5。塞维利亚Seville
简单一句话概括塞维利亚:这是我最喜欢的西班牙城市。----没有“之一”。
塞维利亚很现代,很干净,但又不会大而无当,有足够的历史风情建筑,但又不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一切舒适和便利。塞维利亚最著名的是一个哥特式大教堂,如果对全世界教堂规模排名的话,按照高度或者容积,结果不一样,如果按容积排名,最大的教堂是梵蒂冈的圣彼得,[
阅读全文]
,都不能叫雪利酒。这跟“只有法国香槟大区出产的才能叫香槟酒,其他地方的只能叫发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是一个道理。所以,雪利酒,在西班牙本地叫做wine from Jerez。而Sherry这个词,其实是英文化了的Jerez,换句话说,所谓Sherry,其实就是Jerez wine的意思。<br><br><br>美国人眼里的雪利Sherry,是配甜点冰激凌喝的甜酒(一般情况下,红肉配红酒,白肉配白酒,越甜的食品,配越甜的酒,这个一般原则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实真正的西班牙wine from Jerez绝大多数是不甜的,干雪利dry。雪利酒和普通葡萄酒制作过程最大的不同,是经过fortification,就是用高度酒(通常用白兰地)勾兑,提高度数,同时形成独特的芳香口味。一般葡萄酒是12-14度,雪利酒大多数都有18-20度,所以属于fortified wine,加强了的葡萄酒。(顺便说一句,这种勾兑和酿高度酒的二次蒸馏不是一码事,真正的高度酒是蒸馏出来的,比如白兰地,多数都是拿葡萄酒,也有拿苹果酒,樱桃酒蒸馏出来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法国科涅克出产的白兰地,Cognac,名牌轩尼诗Hennessy,马爹利Martell,人头马Remy Martin这些,都是二次蒸馏的葡萄酒,是Cognac里面的品牌。至于说什么XO,那是白兰地里的一个陈年级别,根本不是一个品牌,6年以上陈的白兰地不管什么牌子,就可以叫做XO)。<br><br>我一般不喜欢喝甜酒,就连昂贵的加拿大冰酒,法国贵腐葡萄酒,也不对口味。而西班牙雪利是干的,又加了香料,我一到西班牙就喜欢上了,现在回到美国,还经常买雪利酒喝。在美国,Jerez进口的雪利酒比一般葡萄酒还便宜,度数还更高。不过得注意,不能买美国产的Sherry,美国雪利酒的口味偏甜。<br><br>除了wine from Jerez,西班牙几百年来就不出产什么好酒,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突然在葡萄品种,酿造方法,酒的质量上,都有爆炸性的进步。现在西班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区之一了。葡萄酒的种类和牌子太多,美国加州的葡萄酒好记一些,因为标签上按照葡萄的种类来划分,红酒无非那几种,什么Merlot, Pinot Noir,Sauvignon,白酒呢,Chardonnay多,雷司令Reisling也有一些(其实酿酒的葡萄也有上千个种类,根本数不完的,只不过加州那边种植的主流葡萄,是这么几种)。旧世界不同了,无论西班牙,法国,还是意大利,都以酒庄和产地分类,除非你是老饕级别的,认准自己喜欢的酒庄和年份,否则一般人根本记不住。怎么办呢?旧世界欧陆各国,都有葡萄酒的原产地控制制度,比如意大利有DOC,DOCG的标签,西班牙也有原产地认证Deniminaciones de Origen,就是英文的Appellations of Origin,简称DO。你只要记住自己喜欢的出产地区,看标签买,比如Jerez的雪利酒,一般不用记到个别酒庄名字这么细,基本都不会错。西班牙大概是六十多个DO,我根本也记不全,更喝不全,只知道比较有名的是北部比利牛斯山区中段的Rioja地区,而且这个产区的出产量很大,很多西班牙葡萄酒都会标Rioja。还有,西北部山区里面,Ribera del Duero的红酒,Rueda和Toro两个产区的白酒。南部雪利酒产区Jerez, 如果非要认牌子呢,Tio Pepe牌很著名,属于雪利酒里面非常干的Fino类型。巴塞罗那附近,加泰罗尼亚地区,出产西班牙的发泡白葡萄酒或粉色葡萄酒,叫做Cava(注意,只有法国东北香槟大区出产的发泡白色或粉色葡萄酒,才能叫做香槟,其他地方,无论是加州的,西班牙的,意大利的,还是澳大利亚的,都只能叫做“发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西班牙的sparkling wine就叫Cava。这一点,欧洲人很注意,但是美国人不太注意,经常把香槟,雪利这些名字当作酒的种类名)。<br><br><br>如果还是记不住产区,那就记三个词,Rioja的红酒,Jerez的雪利酒,Cava的发泡酒,肯定有不少遗珠之憾,其他地区也会有非常好的酒,不过对我这种门外汉,大致也行了。另外,再看看西班牙酒瓶标签上的陈化年份吧,大家反正都知道,葡萄酒越陈年越好(其实有个别种类葡萄酿出来的酒,反而是新酒好喝。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茶,大家都知道当年的新茶好喝,最好是清明前,谷雨前采下来的,叫明前茶,雨前茶,可是普洱茶,偏偏就是越陈越好)。西班牙法律规定的,标签上标四种陈化级别之一:Joven或者Cosecha,是新酒,Crianza是至少2年陈化,其中至少在酒桶里面陈化6个月以上的酒,Rioja, Ribera Del Duero, Navarra三个产区还额外规定,至少1年在木桶里陈化,才能归入Crianza这个级别。标Reserva的,就相当好了,最少陈化了3年,其中至少1年是在橡木桶里的。四级里最高的一级,是Gran Reserva,必须是Rioja的红酒,在橡木桶里放2年以上,再在瓶中放3年以上,才能标Gran Reserva。<br><br><br>有了这些初步了解,大概也能对付了:象我这样的人,又不是老饕,又不是connoisseur(葡萄酒鉴赏家),普通人一个,在美国花个10-20美元,买瓶标Reserva的Rioja出产的红酒,肯定是不会觉得难喝的。雪利酒更便宜,也就8,9美元,我们州立法酒店专卖,菜店不能卖酒,所以酒价在美国可能还算贵的。我在洛杉矶的Trader Joe,曾经买过4美元一瓶的Jerez雪利酒,味道相当不错。<br><br><br>意大利红酒我也照这个简单规则对付:标明DOC, 或者DOCG的,出产自北部Barolo或者中部托斯卡纳地区Chianti的红酒就行。如果是Chianti四大产区里的Chianti Classico,又有个黑公鸡标志,那么不管出自哪个酒庄,都决不会差的。<br><br>年份?这个说容易也容易,自己去网上google一下,随便下载一份wine chart,就行。因为全世界各个产区,每年天气不一样,葡萄收获下来的质量也不同。有的年份好有的年份糟。深究起来,每个酒庄每年出产的酒都会有不同评分,那就是每年一大本手册了。实际上,我觉得对我们普通人没必要那么繁琐:同一大片产区,这一年的气候其实是相同的,去网上下载一页两页的wine chart,按大区分类分年评分的,也就够了。难道你真有本事能尝出来,两个不同山头上的葡萄,同一年酿出来的酒滋味不同?比如整个法国香槟地区,我只要记住96年,98年,02年都是不错的年份就够了。<br><br>96年之前?我根本不会去看,因为反正我也买不起。<br><br><br>(其实拿香槟举例在这里还不太合适,香槟和普通葡萄酒不一样,是要勾兑的,多数香槟其实根本不标年份,non vintage香槟,因为是用不同年份的酒勾兑出来的。如果标了年份,就是vintage 香槟,用85%以上同一年的葡萄酿出的不同酒勾兑,肯定都是非常好的年份,因为不好的年份,酒厂可以根本不标。所以买香槟酒,如果看到标了年份,只管放心买就可以了。----只要是正宗的法国香槟。但是看wine chart的基本原理,对一般葡萄酒都是适用的)。<br><br>在格林纳达的第二天,我的行李箱,终于从伦敦,经过马德里,送到了旅馆。过了好几天以后再拿回行李,我几乎觉得一路带这么些东西,全都是多余的了。<br><br><br>(未完待续))
4。格林纳达,阿尔罕布拉宫
我在巴塞罗那停留了3天,到第二天上,给马德里机场打电话的时候,他们说伦敦那边终于找到我的行李了,而且那天上午已经运到马德里,可是又疑惑地问我:我们今天上午试图把行李送到你的旅馆,可是没有这个地址啊?我问:你再看看我给的旅馆地址,是马德里还是巴塞罗那?“什么,你在巴塞罗那?”电话那边恍然大悟。我心里说“费话[
阅读全文]
,可以在TI买。不过个人认为,既然马德里最重要的三大博物馆,普拉多,Thyssen,和Sofia,每周日都免费开放,真正必须买票的也就是一个王宫(王宫每周三也免费,但是只对本地居民),那其实没什么必要买马德里卡,单独买3天公交卡就行了。<br><br>在巴塞罗那,我是乘火车到的,火车站就有TI,领好免费地图,买好3天公交通票,马上可以坐地铁到城市的任意一个角落。公交通票分2,3,4,5天几种,2天10.7,3天15.2欧元。我也没有买巴塞罗那卡(包括公交通票和景点的free 或者折扣门票)。<br><br>格林纳达和托莱多的火车站离开市中心和主要景点有点远,可以坐公共汽车去,上车买票即可,司机找零。在塞维利亚和科尔多瓦,我是坐出租车从火车站到旅馆或景点的。西班牙的出租车很便宜,车站到旅馆一般都不会超过10欧元。其他各个城市,下了火车全都可以步行到市中心。把旅馆订得靠中心一点,城里的游览完全靠步行即可。至于地图,我一般不会刻意去找TI要:马德里,巴塞罗那,塞维利亚三个大城市的地图,我早在行前2个月,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就打电话问西班牙旅游局驻纽约的办公室索取了,他们免费给我寄来。其他城市,我都是行前定好旅馆,然后自己打印从火车站到旅馆的google地图,等到了旅馆,问旅馆前台索要免费的地图,顺便询问一下附近推荐什么好的餐馆和酒吧。<br><br>这些城市当中,最重要的旅游注意事项,是在格林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最好提前从网上订门票,www.alhambratickets.com,因为那里严格限定每天参观人数,旺季当天去买票,不是排长队,就是干脆买不到。<br><br>交通方面,有点曲折的是直布罗陀,因为直布罗陀是英国领土,西班牙政府又不想为去直布罗陀的旅游者提供便利,所以交通有点周折:我从Algeciras火车站旁边的汽车站,坐3刻钟汽车到达边境上的西班牙城市La Linea,票价2欧元,下车之后步行10分钟到边界,出示护照,通过检查站,然后在英国这一边坐3路公共汽车去直布罗陀半岛尽头的Europa Point眺望非洲,或者中途下来,从缆车站坐缆车登上the upper rock。直布罗陀可以用欧元,公共汽车到尽头来回票1.5欧元。直布罗陀有一个白天的时间足够了。<br><br><br>气候方面,我曾经担心8月下旬去地中海会不会太热。事实证明今年夏天西班牙出奇的凉快,不用说北部的巴塞罗那,即便在安达卢西亚,只要不是暴晒在阳光下,一般在路上步行都不会出汗。无论气温多高,西班牙夏天气候干燥,这样就不象上海南京那样闷热。个人感觉,塞维利亚即便是35度干热,也比上海的31度湿热,要舒服多了。<br><br><br><br>2。旅行开始,一波三折<br><br>从伦敦飞到马德里的航班非常顺利,晚上9点降落,可是我在领取托运行李的地方,无论如何等不到我的箱子。这次也真是凑巧:我出门旅行一向轻装,到哪里都是只带一个21英寸的瑞士军刀拉杆箱。一般航空公司规定的随身行李尺寸上限22英寸,所以我的箱子是不用托运的最大号,所有物品,从电脑到衣物,全装在一个箱子里,这样,下了飞机不用等待提取行李,一个拉杆箱,轻身走遍天下,也就从来都没有在大行李之外,再带一个随身小背包的习惯。可是这次在出发机场,航空公司的人说我随身行李箱超重,非要我把行李托运,于是我只把属于贵重物品的笔记本电脑和相机拿出来,其他所有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火车通票等等文件,都留在箱子里(护照和银行卡是一直随身携带)。偏巧,我从伦敦中转。而那半年时间,正是伦敦希思罗机场全新的第五候机楼投入使用之后的磨合期,后来听我的旅行老师说,那段时间在第四和第五候机楼中转的行李秩序相当混乱,很多行李都会被延误甚至丢失,遇难的不止我一个。于是,我人到了马德里,行李却在伦敦失踪了。<br><br><br>那天夜里,我听从机场人员的劝告,一直寄希望于行李会在下一个航班从伦敦飞来,直等到凌晨1点多,从伦敦来马德里的最后一班飞机也过了,还是没有行李。等到做完挂失的所有手续,堪堪赶得及夜里1点半的最后一班地铁,从机场进城。需要中转的下一条地铁线已经下班,所幸此时已经离开旅馆不远,从地铁站打出租车直接到旅馆,也不过6欧元。----马德里的出租车还是很便宜的,前一年我住在莱茵河谷的古城堡里,从山上城堡打车下到河边就6欧元呢。<br><br>这一夜睡的还是很香:我旅途中基本不会为任何事睡不着的。在地铁上早就想好了:明天原计划去古都托莱多Toledo,但是现在必须改变计划,明早还是要去机场,再等一下行李,看看是不是从伦敦运到。如果没有的话,那就需要在马德里买个随身背包,3天的换洗衣物,洗漱用品。最麻烦的是火车通票在箱子里,不能挂失,必须去火车站再重新买去巴塞罗那的火车票,----这是大事,不能耽误以后的行程。所以,明天白天的托莱多之行,必须改在旅途末尾,回到马德里以后,而原计划回马德里以后,在马德里附近作萨拉曼卡Salamanca---塞戈维亚Segovia----阿维拉Avila的一个小圆环2日游,那就只好取消,等以后有机会再去了。(事实上,现在我计划今年年底的马耳他和西西里之行,如果从马德里转机的话,停留几天,补上这个近郊小圆环)。<br><br>一切补救措施,都在机场和地铁上想定,所以回到旅馆已经没什么可着急的----反正着急也没什么可以做,还是洗洗睡吧。现在回想起来,这几年的国际旅行,有两次危机处理,我算是相当冷静,没有慌乱也没有着急,办得很漂亮。一是这次丢失行李,另一次是在希腊克里特岛,订好的租车公司没有出现。至于其他两次:在埃及沙漠游被原定的旅游公司晃点,那是同伴处理的;后来在西班牙被盗,那就没什么可处理的了:报个案,接着上路玩呗。<br><br>第二天行李照样没到,一切也按我的应急方案照样开展,下午去购物,第一次吃了西班牙海鲜饭Paella,晚上在露天咖啡馆喝了两杯香槟,庆祝一下旅途的第一天,于是心情彻底放松,又兴高采烈了。现在突然发现:我平时旅行还真是有更加精简行装的余地,象现在,一个随身小背包,不也挺好的?<br><br>(未完待续))
西班牙旅行发生在去年八月份,我原本早就该把游记写出来了,可是在西班牙旅行途中被盗,物质上虽然几乎没有损失,但是丢了所有在西班牙拍摄的照片,因此去年就已经预定,将不会写这篇游记。谁知机缘凑巧,发现那些照片有备份,于是写游记的任务又重新上马。被盗的时间在旅行中段,之前在巴塞罗那,格林纳达,塞维利亚的照片都已经找回来,可是被盗之后,我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