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坐落在津巴布韦境内,离开南非不远,几乎所有游客,都要从约翰内斯堡转机。非洲太遥远了,我又不想去很多次,所以趁去safari和爬山的机会,索性连南非,和久闻大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同一次都造访。算是毕其功于一役。因为中国护照去埃塞俄比亚可以落地签证,埃塞俄比亚航空从东非飞南非的机票又最便宜,所以我可以订埃塞航空[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58/5399953674_4cbbc34abf_b.jpg)
2。Safari看到的动物
我这一路,总共去了马赛马拉MaasaiMara,塞伦盖蒂Serengeti,LakeNakuru纳库鲁湖,Ngorongorocrater恩格罗恩格罗火山口,安博塞利Amboseli等几个东非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国家公园,跨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比较特殊的事情,是坐了一回热气球,清晨升空,在非洲大草原上俯瞰动物大迁徙。
天亮之前,热气球开始升空。
每个吊篮坐12位乘客,升空前,吊[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58/5396796545_915e89cd21_b.jpg)
好吧,好吧,
我承认:
“我爬乞力马扎罗,其实是被忽悠上去的。”
知道乞力马扎罗山,当然是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我原本的乞力马扎罗计划,是在非洲大草原上,坐着火车,吃着火锅,抬头远远望一眼:“哦,乞力马扎罗的雪”。
就这么轻松。
后来有一天,爱上一个人。她说登顶乞力马扎罗山是她的梦想。
我一冲动,嘴上没把门的,就从《纵横四海》[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0/5024283361_db59f20b69_b.jpg><br><br>斯莫尔尼宫本身现在还是州政府所在地,内部并不开放,我只是在花园里面转转,拍了一些照片。我在离开彼得堡的时候,见到了西 西 河上的网友安迪博士,他已经在彼得堡工作了三年,他告诉我,其实列宁当年的办公室仍然保留作为纪念博物馆,但是必须要作为团队,提前预约参观,大致上,国内如果有党政代表团来的话,会来看看,普通游客能进去看列宁办公室的非常少。<br><br>斯莫尔尼宫和修道院的交通并不方便,从最近的地铁站车尔尼雪夫斯基站,我步行单程花了30分钟,路上要穿越一个市立公园。这里应该有公共汽车,但是我事先没有做好作业,不知道应该坐几路,哪个方向,于是只好全靠地图和步行。<br><br> <br><br>6.郊外的彼得霍夫宫<br><br>从市中心去Peterhof宫相当容易,冬宫正对涅瓦河的码头直接上船,快船水翼艇30分钟就到。这一条水路,回头看彼得堡的市容非常漂亮。当然从波罗的海火车站也有火车和中巴,45分钟坐到Noviy Peterhof站,票价便宜很多,但是下车还要走20分钟穿过公园,我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个选择。<br><br>彼德霍夫宫是彼得大帝建造的郊外夏宫,但最漂亮的大喷泉和中央宫殿,其实落成于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女沙皇时代。它坐落在水边,通过一小段运河直接连接到海,沙皇的游艇可以直接从冬宫水路开到宫门口。借着水边的地利优势,彼德霍夫宫门前的阶梯状大喷泉蔚为壮观。所有的雕像都是铜质镀金,修缮一新的宫殿屋顶也是镀金的。<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87/3628874192_04dda8365f_b.jpg><br><br>可惜彼德霍夫宫内部不准照相,没有留下照片。我的感觉,彼德霍夫宫和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相比,前者胜在室外的大喷泉,后者的内部装饰更加豪华。<br><br>俄国的宫廷景点,总结一个字儿“炫”,两个字“过分”,俄国无论宫殿还是教堂都喜欢用大量的镀金装饰,彼德霍夫,冬宫,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莫不如此,看上去视觉冲击强烈震撼,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皇宫,皇宫就该是这么金碧辉煌的”。可能是各个文化的审美情趣不同吧,北欧的王宫和教堂,趋向简单朴素,以空间取胜,装饰比较少,就连西欧,甚至太阳王的凡尔赛宫,论富丽堂皇,还不如皇村和彼德霍夫。不过呢,按照西欧的审美观点来看,这么炫的装饰,却有暴发户的嫌疑,所以说“华丽得过分”。大家记不记得《基督山伯爵》里面,银行家邓格拉斯的客厅,完全用白色和金色装饰,结果被那些真正的巴黎贵族讥笑为“炫富,没品味”?相反,基督山伯爵之所以被认为特别高贵,是因为他“面色苍白”“吃得非常少”,而且全身礼服“只有一条细金链作为装饰”。 我从小记得最清楚的那里面“贵族生活”的一个细节,是马瑟夫子爵和朋友波香编辑议论某人的衣服,马瑟夫说此人穿衣没品味,波香不明白“怎么了,他的款式剪裁都很好,而且很新”?回答是“坏就坏在太新上面,好像他从来没穿过新衣服似的”。因为这两句话,我从小就学会,不能把崭新的衬衫穿外面,新衬衫一定要在外套里面穿两天以后再穿出去。哈哈。当然现在长大了,懂得多一点了,也就知道背景了:十九世纪初那个时代,正是新古典主义的“帝国风格”盛行的时代,在法国讲究简朴复古的希腊罗马建筑和绘画风格,家具设计和建筑设计,多用刻板的直线条,比之前大行其道的洛可可风格,简洁多了。基督山伯爵写于那个时代的法国,审美上当然有它的时代烙印。和过去三百年比起来,越到现代,审美标准越倾向于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搭配,纯色,尤其是黑白两色,现在是绝对不会出错的,现在也和19世纪一样,有钱有品味的人,讲究的是低调的奢华,在精细上下功夫,不做表面文章。(当然,如果你够年轻,波希米亚风除外)。<br><br>有点钱而又喜欢玩小资情调的朋友,对此不可不查呀。<br><br>可是在18世纪的俄国,审美标准绝对不会理会什么“低调的奢华”,一定是什么漂亮什么金光闪闪,就全都往皇宫和教堂里面堆砌吧。斯拉夫的文化,本来就和西欧不同,再加上俄国真正兴盛是17,18世纪,那两个世纪在整个欧洲又是矫作华丽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鼎盛的时候,今天留下来的冬宫,彼德霍夫夏宫,皇村叶卡捷琳娜和亚历山大夏宫,都富丽得令人炫目,让人感觉,就是金色多得简直过分。<br><br>7.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夏宫<br><br>皇村Tsarskoya Selo,原来叫普希金城,是我第三天的游览目的地。基本上有两套方案,我在冬宫门口的tourist information问讯的结果,最好是坐地铁到Moskovskaya 站,转中巴。那里有无数的中巴都去皇村,而且一口价,不贵也不需要还价。<br><br>皇村里有数个宫殿,叶卡捷琳娜夏宫,亚历山大夏宫,还有很大的御花园,和贵族男子学校,普希金就在这里受的教育。在这些建筑中,最漂亮的是叶卡捷琳娜夏宫。它的宫殿内部比冬宫和彼德霍夫宫更为富丽,规模也更大,不过那里的组织不好:我去的时候发现,中巴到皇宫附近上下车没有站牌,招手即停,你也不知道它的线路是怎么走的。还好中巴司机从来不找你多要钱,20卢布就是20卢布。到了皇宫,正门从来不开,要走花园,绕到后门进,这一下就绕出好远去。幸亏花园里面散散步,风景不错,也就罢了,不多计较。可是到门口又必须分批跟guided tour进宫参观,其实人数一共没有多少,也就百来人在那里排队,结果一下子在太阳底下暴晒排了一个半钟头,大家乱哄哄的,都往里挤。这么少的人,秩序还这么乱,真难以想象,要是象参观故宫那样人山人海,他们怎么招架得过来?而且排队也不要紧,迪斯尼乐园排得长多了,可是你倒是提供一个遮阳的场所,有个临时栏杆圈出来啊?也没有。<br><br>幸好叶卡捷琳娜宫里面确实漂亮,而且允许照相(得买相机票)这也就值回了我辛辛苦苦跑到皇村,再在太阳底下暴晒一个半小时。 花出一整天的时间交代在皇村,绝对值得。<br><br>这是叶卡捷琳娜宫内部<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88/3627880565_ed3d06f4a6_b.jpg><br><br>如果说厅堂是黄金的盛宴,那么大楼梯就是纯白色大理石雕塑的狂欢,更让人觉得心旷神怡。<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5/5024882520_0db1b0d796_b.jpg><br><br>这个宫殿的维护非常好,看得出不惜工本,宫里各个房间和走廊所装饰的花篮,全都是盛开的鲜花。<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6/5024883350_b18f4b508c_b.jpg><br><br>可惜叶卡捷琳娜宫的镇宫之宝,琥珀房间,还是不允许照相。这是到皇村游览重点中的重点:整个波罗的海沿岸,都盛产琥珀,普鲁士国王在柏林的夏洛腾宫,有个完全用琥珀装饰起来的房间,沙皇访问普鲁士的时候很喜欢,普王就把整个房间的琥珀镶板完全拆下来,送给沙皇,装在叶卡捷琳娜宫,就是这个琥珀房间。二战开始,德军逼近列宁格勒,普希金城被德军占领,苏联人试图把这个房间分块拆下来秘藏,但还是让德军发现了,运回德国,存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博物馆里(就是今天的加里宁格勒)。1945年苏军反攻德国,逼近柯尼斯堡的时候,琥珀房间失踪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官方的估计,是毁于战火,当然,肯定有不少纳粹藏宝的猜测。无论如何,原版的琥珀房间再也没有出现,后来俄国政府斥巨资按照图样原样重建了一个琥珀房间,2004年才完工对外开放。这里不让拍照,我就从网上搜张图片放在这里吧。<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36/3628885758_80d5a1a760_b.jpg><br><br>彼得堡还有另外两个旅游名胜。一是夜间开桥,二是芭蕾舞演出。我这次一路从冰岛穿越北欧来到俄罗斯,体力消耗不小,就没有在凌晨两三点钟爬起来,看涅瓦河上各大桥梁同时打开,让航船通行的景观。彼得堡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是俄国最好的两个芭蕾舞团之一,它的历史还长过莫斯科的Bolshoi。但是不巧,我在的这几天没有合适的演出。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马林斯基剧院的英文网页,在那里订票:http://www.mariinsky.ru/en/<br><br> <br><br>我在贴出这篇游记的时候,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明年中亚,中东,北非行程做规划。看起来,几乎所有前苏联国家,都保留了要邀请信才能发放签证的做法。当年去俄罗斯的时候,弄旅行社的邀请信,申请个人旅游签证,花了相当的金钱和精力。不过,那毕竟是俄罗斯啊,花多少钱费多大工夫,我也认了。这次发现,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这些国家,中国公民去签个人旅游都需要邀请信(可能在国内还不能签个人游呢),我觉得就不值得这些麻烦。但是美国公民去这些国家,虽然也要签证,就不需要邀请信。我想,我还是等等吧。最近的新闻说,俄罗斯拿到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主办权,那么这几年俄国的签证政策肯定要逐步放松,以方便游客。希望俄罗斯签证的简易化,也会影响那些前苏联国家。<br><br>(全文结束))
欧洲帝都系列之四
圣彼得堡
5.斯莫尔尼宫和修道院
第一天非常累,我在任何一个城市总是这样:我会在第一天走遍绝大多数城市景点,暴走一天,把自己累到吐血,然后两天restassured我肯定能看到这座城市所有想看的地方,于是就可以悠哉游哉。就是个人做事的风格吧,我基本上干什么事情都会前紧后松。
这天晚上很有意思:我回到旅馆,发现房间里有无线网络[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0/5024880774_d25221ff80_b.jpg><br><br>这是伊萨克教堂广场上,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骑像。<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5024879922_be6bacfa65_b.jpg><br><br>从伊萨克教堂向河边走,穿越树林和郁金香花园,在河边可以看见海军部大厦。它的金色尖细的屋顶是远处涅瓦河上航船的一个航标,这是新古典风格,俄国建筑师萨哈罗夫1823年建造。<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3/5024277881_9dce00fe2e_b.jpg><br><br>俄国历史上是个内陆国家,彼得大帝赋予了它称霸海洋的雄心。从那时起,直到现代350年的时间里,成为蓝水海军强国,一直是历代沙皇和苏联领导人的梦想。俄国人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获得了黑海出海口,通过侵占清朝的远东地区,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边的湖沼河流之中,艰苦奋斗凭空创造出这座奇迹般的都城,也是为了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当年在这片地方,彼得大帝建立了九个造船厂,日夜不停地建造风帆巨舰,他也确实从瑞典人手中,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但是,俄国地理形势所限,他们的海军强国之梦,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实现。你看俄罗斯这几个关键的军港和入海口的地理位置吧:太平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处于鄂霍次克海,可以被日本轻而易举地封锁,出不了太平洋;波罗的海,可以被英国轻易地封锁掉北海各海峡,出不了大西洋;黑海各个港口,又可以被土耳其轻易地封锁住博斯普鲁斯海峡,连地中海都出不去。<br><br>这是涅瓦河边的雕塑名作,青铜骑士,其实是彼得大帝青铜骑像,法国雕塑家法尔科内的传世名作,普希金长诗《青铜骑士》使它获得了不朽的名声。<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6/5024270663_f1264dbc1c_b.jpg><br><br>雕塑家选择了一块硕大的逐渐向上升起的巨石作为基座,一匹前蹄凌空腾起的骏马上,昂首的彼得大帝巍然端坐,右手伸向前方,在天空的映衬下,雕像的轮廓从不同角度看去都显得极为鲜明,整个构图,令人想起罗马卡皮托山博物馆Capitoline Museum的古罗马雕塑名作《奥利略皇帝骑像》。<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74/2724132341_15dff77be9_b.jpg><br><br>我想,法尔科内的青铜骑士受那尊古代杰作的启发,应该是毫无疑问。但是,马可-奥利略皇帝骑像稳定泰然,而青铜骑士的构图注入了更多动感的气势,更加飞扬,纪念碑在动与静的对比和平衡上相当和谐。<br><br> <br><br>从这里徒步跨越涅瓦河桥梁,走上华西列夫斯基岛,这一路是欣赏涅瓦河和冬宫的绝佳角度,可以拍很多漂亮的照片。岛上有国家海军博物馆,周三到周日10:30—18:00开放,我进去看过,总的来说可看的东西不算多,里面很多风帆战舰的船模非常有意思。如果要看军事博物馆,还不如看涅瓦河对岸,圣彼得保罗要塞炮台的俄罗斯炮兵与工程兵博物馆。<br><br>圣彼得和保罗要塞,当年不但是防御工事体系,而且是监狱,也是皇家教堂。在要塞里面,关押过彼得大帝的亲儿子,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洛茨基,高尔基。在这个彼得保罗教堂里面,埋葬了彼得大帝迁都之后的历代沙皇,也包括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一家。<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9/5024276719_ca1ae9a6cf_b.jpg><br><br>沙皇墓穴里面,怎么会有被布尔什维克杀害的末代沙皇一家呢?我们知道,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妇,还有他们的四个女儿,22岁的奥尔加,21岁的塔提娅娜,18岁的玛丽娅,17岁的安娜丝塔西娅,和唯一的儿子,13岁的阿列克谢大公这一家七口,被囚禁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西伯利亚城市,叶卡捷琳娜堡(苏联时期改名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又改回来了)1918年7月16日夜间,沙皇一家和私人医生,侍女,仆人,厨师被带到囚禁地的地窖,看守他们的布尔什维克采用刺刀和枪击的方式,秘密处决了全家七口人和仆人共11人,随后用硫酸毁坏尸体,再浇上汽油焚烧,埋葬在一处矿坑里,并故布疑阵,将其中两具尸体埋葬在另外的地方。因为处决进行得十分隐秘,外界虽然知道沙皇一家必无幸理,但从来没有沙皇的子女也一起被处决的确切证据,所以,后来出现过好几次冒充沙皇幼子阿列克谢,或者小公主安娜斯塔西娅,要求继承沙皇遗产甚至皇位的事情,英格兰·褒曼主演过一个电影Annastasia,就是讲这么一个骗子冒充小公主的故事。1979年,苏联的业余历史爱好者发掘出一处埋葬地点,里面有九具尸骨,1998年俄罗斯,英国,美国三个独立技术鉴定团队分别做DNA鉴定,确认其中有沙皇夫妇和3名公主的尸骨,但是少了两具沙皇子女的尸体。1998年,俄罗斯政府决定,把这些尸骸移灵彼得堡,重新安葬在沙皇家族的墓地中。2007年,在第一处挖掘地点附近60米处,又挖出两具被烧焦的尸骸,骨灰中夹杂子弹头和盛放强酸的陶器碎片。经DNA比对,2008年确证是阿列克谢大公和玛丽亚公主的尸体。<br><br>这也算是百年恩怨,入土为安了。<br><br>末代沙皇一家的照片。<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8/4972594338_82d7dd7367_b.jpg><br><br>圣彼得保罗要塞在河边,而河北面相隔一条大街,就是要塞的炮台,也是当年俄罗斯炮兵学院,今天,是俄国炮兵和工程兵博物馆。我在世界各地都会特意去看看著名的军事博物馆。苏联陆军把炮兵奉为“战争之神”,很重视战役中对压制炮火的运用,现代火炮的研制开发,也很长时间都处于全世界最顶尖的地位。这个博物馆需要买相机票,我绝对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样的博物馆,如果只进去看看而不拍照,一点意思都没有。博物馆大楼分两层,比较暗,很多大炮有历史文物价值,比如某次战役的英雄反坦克炮,第一个突入某座城市的自行火炮等等。我在这里看到一个临时展览很有意思,是AK47的设计者,轻武器设计大师卡拉什尼科夫中将的生平,其中有他晚年访问美国,会见M16突击步枪的设计者,美国大师斯通纳Stoner的专访,和特写照片。老将军生于1919年,至今依然健在。<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9/5024373941_799235b6bb_b.jpg><br><br>不过这个博物馆最好看的,还是室外武器广场上摆放的巨量大炮。我当时把每一门炮和说明牌全都拍摄出来了,但我不是专文写军事博物馆,无法在这里多列其中的珍奇火炮。放一张非常特殊的,以飨读者。<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4/5024372727_0a59154d99_b.jpg><br><br>这门大炮是420毫米口径的自行加农炮,1959年造,射程能打26公里。这个炮炮,很漂亮吧?<br><br>4.冬宫附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彼得小屋,彼得大帝夏宫,滴血教堂<br><br>现在,我继续按照顺时针方向游览,已经走过半圈了,现在是在冬宫的涅瓦河对岸。<br><br>今天正好是彼得堡建城325周年,又逢周末,街上非常热闹,也能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街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br><br>怎么样,这车够张扬,够拉风吧?美军敞篷吉普,长长的天线,最雷人的是居然架着重机枪上街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巴顿将军活过来了呢。<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0/5024275977_5fafd78ecc_b.jpg><br><br>这可不是拍电影。俄国有钱人玩得够疯吧?我想,这挺机枪最大的好处,是前面没有慢车敢堵你的路。前车谁也不知道你生起气来,能不能给他一梭子。交通堵塞的时候,比鸣警笛闪警灯还管用吧?<br><br>这辆旧车是个小丰田,轮子都换成备胎了,为什么我放在这儿呢?<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4/5024885756_af7fa1b5c7_b.jpg><br><br>仔细看,车主一男一女,在请东正教神甫给他们的爱车祝福,在车上洒圣水呢。我这一路横穿俄罗斯,看到很多俄国人非常虔诚,笃信宗教。可是,虔诚到请神甫给汽车洒圣水,从没见过。我不禁猜想: 什么目的呢?是保佑不抛锚,还是不撞车?或者是保佑刀枪不入,撞车只有我撞翻别人,自己一个坑也没有?要是祈求后者,我看这小丰田的身子骨,洒了圣水也够呛!<br><br>“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那门炮,阿芙乐尔号上的前主炮。阿芙乐尔是约定俗成的音译,英文是Aurora,其实就是曙光女神号,或者奥罗拉号。<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335/3627880771_6569c9970f_b.jpg><br><br>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建成于19世纪,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太平洋舰队被东乡平八郎封锁在旅顺港和海参崴,这艘军舰也加入了波罗的海舰队,改名第二太平洋舰队,绕过半个世界前来解围。结果环球航行之后,在对马海战被日本联合舰队一顿海扁,几乎全军覆没。万里迢迢赶来打架,结果变成了万里迢迢前来送死。不过阿芙乐尔号命好,注定将来要在世界历史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居然幸存过了对马海战这一劫,当时它是舰队后卫,见势不对溜之大吉,逃到菲律宾的吕宋岛,被中立国解除武装,扣留到日俄战争结束放回俄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它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它仍然停泊在涅瓦河边,作为纪念舰,游客免费登舰参观。这是军舰的英姿。<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5/5024273767_3c662f22f1_b.jpg><br><br>那天是周末,我在军舰边上,碰到一群载歌载舞穿着民族盛装的大妈,围成一圈唱歌跳舞,好不热闹。俄罗斯是个多民族国家,我不太清楚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我想应该不是俄罗斯族,而是中亚哪个民族的吧?<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4/5024273145_45e929dca5_b.jpg><br><br>至于说那“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的角度回头看,对中国是福是祸,众说纷纭,我也就不作评论了。不过我确实认为,至少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整合并组织全社会有限的生产力资源,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即便对那些反对共产主义的人来说,即便你骂它“empire of evil”,至少也可以承认,这算“necessary evil”吧?<br><br>彼得堡当初建城的时候,条件极为艰苦,一切基础都没有,要从填平沼泽湖泊开始建设。彼得大帝个人的勇气和精力,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领导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座以他命名的城市。当时就连沙皇本人,也只能居住在一座逼仄矮小的木屋里,而且一住就是5年。这座彼得大帝的小木屋,一直保存到今天,现在盖了一座砖房,在小木屋外面,以保护它不在日晒雨淋中渐渐腐朽。这里每周二关闭,其他时候上午11点开到晚上9点。<br><br>现在,我顺时针再次跨过涅瓦河,回到河南冬宫这一侧,在冬宫以东的河边,有一片林木茂密的公园,公园里有座小楼,看起来不起眼,规模很小,但确实是彼得大帝的夏宫。在旅游帖子里,都把郊外那座富丽堂皇的水边彼得霍夫宫Peterhof,叫做夏宫。其实,彼得所盖的夏宫不止一处。英文导游材料里,把Peterhof (hof是德文宫殿的意思)直接叫彼得霍夫宫,而城里冬宫旁边的这处,叫做彼得夏宫。<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2/5024275321_9768a6cd68_b.jpg><br><br>这座楼很小,也符合彼得大帝刚刚迁都时,物力匮乏,一切从简的当时情况。现在里面有彼得大帝生前所用器物,衣服的展览。<br><br>现在,我们从冬宫的西侧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跨过涅瓦河转了一圈,又回到河这一边的冬宫东侧,完成了一个圆圈。如果离开河的方向,再向南走,不远处就来到全彼得堡最漂亮的教堂,“滴血教堂”,俄文是 Khram Spasa na Krovi,英文是Church of the Saviour on Spilled Blood,中文直译是“血泊上的救世主教堂”,通俗简称“滴血教堂”。为什么是血泊呢?原来这是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的地方。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下令解放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论在当时民众中,还是在后世历史评价里,口碑都很好。他被刺以后,在这里建造了纪念教堂。<br><br>滴血教堂的洋葱头,仿效莫斯科红场上的圣巴西尔教堂,非常漂亮。<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4/5024284851_72a34e55ce_b.jpg><br><br>圣巴西尔教堂只是外面漂亮,内部一般。而滴血教堂的内部装饰更加富丽堂皇。里面所有墙壁和立柱,都覆盖从顶到底的金色马赛克地子,蓝色圣像壁画。<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6/5024893758_eef622a0d5_b.jpg><br><br>有弥撒服务,履行宗教职能的教堂,一般都不能收费,比如喀山大教堂。这座滴血教堂现在是博物馆的性质,没有宗教职能,所以你必须买票入内,周三关闭,其他时间11:00—19:00开放,相信我,教堂内部的豪华装饰会让你叹为观止,绝对值得那个票价。东正教堂内部装饰的豪华程度,绝对和西欧哥特式教堂迥然相异。<br><br>(未完待续))
欧洲帝都系列之四
圣彼得堡(中)
3。冬宫附近:伊萨克教堂,海军部,青铜骑士,圣彼得保罗要塞,国家海军博物馆和炮兵博物馆
从冬宫出来以后,我穿越涅瓦河,在东宫附近划顺时针划一个圈。在冬宫西南面,远离涅瓦河的方向,有伊萨克教堂,它的外形模仿伦敦圣保罗教堂。
这是伊萨克教堂广场上,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骑像。
从伊萨克教堂向河边走,穿[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4/5024877748_77cf758e9a_b.jpg><br><br>1。喀山教堂<br><br>从旅馆到冬宫广场之间涅瓦大道的一半距离,是喀山大教堂。这座教堂外面的拱形柱廊,模仿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广场上,贝尼尼设计的柱廊。<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8/5024280403_0551d9c24a_b.jpg><br><br>教堂里面,有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墓。墓两侧的墙上,悬挂着俄军曾攻陷的法国要塞城市的钥匙,装饰以拿破仑大军的军旗,纪念这位俄军总司令,著名统帅生前的武功业绩。喀山大教堂内部不允许拍照片,这里的照片都是我偷拍的。<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86/3797768031_667eb5b25f_b.jpg><br><br>喀山教堂供奉喀山圣母像,但这里并没有原作。喀山圣母像是俄罗斯东正教地位最高的圣像,16世纪一个小女孩据说是在圣母本人显灵的指引下,在喀山城发现这幅圣像,此后一直供奉在喀山的圣母教堂。传说中,这幅圣像能保佑俄罗斯国运长盛不衰:1610年代波兰入侵,1700年代瑞典查理十二入侵,1810年代拿破仑入侵,几次战争中的俄军统帅,据说都曾向喀山圣母像祈祷,得到保佑才战胜敌人(战争与和平里,是不是曾详细描写库图佐夫向喀山圣母祈祷?)。原作在1904年被盗,小偷要偷的是镶满宝石的黄金像框,把画像毁了。东正教的俄国人大多迷信,当时很多人都把这个不幸的事件,解释为天亡俄国。考虑到没多久接连发生日俄战争,一次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这些重大事件,你说迷信这事儿吧,有时候也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正因为俄国人信仰东正教,比较虔诚(或者说迷信),1942-44年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最艰苦时刻,据说苏联政府还拿出复制的喀山圣母像巡回展示,以图鼓舞士气,坚定必胜的信心。这事有点搞笑,到危机时刻么,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马列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反正花猫白猫,能逮耗子就是好猫。<br><br>2。冬宫<br><br>冬宫在十月革命的时候,是临时政府所在地,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开炮,一发炮弹震碎了四楼一个空房间的窗户玻璃,没有造成伤亡(伤亡多数是进攻时的轻武器火力所致),但是那个房间正好在临时政府开会地点楼上,把政府成员的胆子吓破了,于是革命成功。<br><br>这是从涅瓦河这边看到的冬宫全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9/5024278651_6a12b8f2f5_b.jpg><br><br>冬宫广场上有tourist information,我在这里拿到免费的彼得堡地图,问清楚从彼得堡怎么去郊外的皇村和彼得大帝夏宫。这个广场在1820年建成,广场中间屹立着亚历山大一世凯旋柱,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冬宫正对面是旧俄国总参谋部大厦,中央拱顶上有青铜雕塑,胜利女神的战车。<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3/5024878368_9ab2b9a3e2_b.jpg><br><br>目前的冬宫落成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时代,建筑师是意大利人Bartolommeo Rastrelli,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富丽堂皇。整个建筑体系分成冬宫,大Hermitage宫,小Hermitage宫三部分,内部相连,在里面参观的时候基本感觉不到你从一个建筑走进了另一栋建筑。现在,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远远超过卢浮宫,大英,纽约大都会这三大博物馆的规模。它有多大?如果想把每一个展厅看一遍,参观路线总长接近20公里,2百80万件展出品,这还不算躺在地下室里的收藏,1万2千件雕塑,1万5千幅油画,60万幅素描。这么大规模的收藏中,绝对不乏精品。在冬宫里,你可以看到整屋子整屋子的毕加索,马蒂斯,伦勃朗,鲁本斯,还有两幅达芬奇(达芬奇的油画现在存世又没有争议的总数不过9幅)。这些艺术品并不仅是历代沙皇的个人收藏,其实在苏联时代的70年里,最开始政府财政紧张的时候,国家秘密地出售国宝筹措款项,后来苏联强盛了,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收购艺术品。苏联的这70年,冬宫博物馆的收藏数量,扩张了4倍半。今天你要参观冬宫,一定要先做两件工作:一是事先在网上买票,省得排极长极长的队。冬宫和俄罗斯大多数景点一样,除了有门票还有专门的相机票,如果要拍照,一定要再单独买相机票。二是进门的时候一定拿免费的冬宫英文地图,否则肯定要在宫里走晕掉。<br><br>富丽堂皇的宫殿画廊<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1/5024377123_df3a49ea0c_b.jpg><br><br>冬宫最好的收藏是法国19—20世纪大师,三楼314到350展室。基本上印象派所有大师的作品这里都有。其中343-345房间有三个展厅完全是马蒂斯,这是马蒂斯的名作《舞蹈》。他总共画了两幅,第一幅是草稿,颜色较浅,收藏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幅是正式稿,为他的一位俄国收藏家朋友画的。<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7/5024380105_5e97b8e0d1_b.jpg><br><br>马蒂斯的《音乐》,和《舞蹈》是一套。 <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2/5024381087_35e8452727_b.jpg><br><br>这是一幅梵高,《村里的草房》<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3/5024379203_150fa4da13_b.jpg><br><br>这是一幅雷诺阿<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6/5024990636_e954887c0e_b.jpg><br><br>349房间整个是毕加索。除了现代法国绘画,另一个亮点是文艺复兴到巴罗克时代古典大师的画作,2幅达芬奇的圣母像弥足珍贵,222展室完全是委罗内塞。提香的作品占了整整三个房间。而伦勃朗的25幅油画,全都集中在254展厅。这是提香的《抹大拉的玛丽悔罪》。<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7/5024375921_ba1504f460_b.jpg><br><br>如果要拿冬宫和卢浮宫比较呢,我个人的感觉,冬宫的名家作品数量大,但是在传世名画精品这个级别上,仍然逊色于卢浮宫。作为宫殿本身,冬宫则远远强于卢浮宫。在冬宫里,看画本身是一种艺术享受,另一个享受就是欣赏沙皇宫殿的富丽堂皇。我去的那天,好像有什么重要任务要来,正好看见冬宫的大楼梯上,有俄罗斯仪仗队正摆开阵势,似乎在等什么人。<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3/5024879176_6488d5b4e8_b.jpg><br><br>这是冬宫里的统帅堂,拿破仑战争中俄军将领3百人的画像,全部出自英国画家道威斯之手George Dawes。<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7/5024374995_0cf9c493e4_b.jpg><br><br>(未完待续))
我09年5月北欧俄罗斯之行的顺序,先去彼得堡,然后再到莫斯科。但是在欧洲帝都系列游记当中,彼得堡必定是排在莫斯科之后,因为莫斯科是俄罗斯的古都,直到彼得大帝时代,沙皇迁都彼得堡,从湖泊沼泽中新建出这座城市,彼得堡才代替莫斯科的地位,成为欧洲皇帝的都城。因为它是完全新建的都市,“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彼得堡从一开始就被设计得[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9/5021753468_2fa8b0b588_b.jpg><br><br>果戈理墓<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5021753806_566aac7dfd_b.jpg><br><br>契诃夫墓<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9/5021753628_515f81b58a_b.jpg><br><br>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8/5021147331_82a68d1326_b.jpg><br><br>轰炸机设计师图波列夫<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8/5021754436_85d0088f2d_b.jpg><br><br>赫鲁晓夫墓,黑白两色象征着毁誉参半的争议人生<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5021147621_a1cbcc7982_b.jpg><br><br>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也埋在这里,他的墓碑是俄国的三色旗<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4/5021754090_7253c73d8e_b.jpg><br><br>斯大林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夫人<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3/5021147971_b51aea9f6a_b.jpg><br><br>这个墓园里可挖掘的东西很多,我把俄文说明牌拍照之后,回到学校给我的俄国裔同事看,让他给我翻译一下,这才知道自己真的是挂一漏万,难免遗珠之憾。<br><br><br>第六节.苏联时代的纪念碑建筑:七姐妹,莫斯科地铁,全俄展览中心<br><br><br>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发展出了一种混合了哥特,art deco,文艺复兴等几种样式的建筑形式,所谓“斯大林式,因为强调高楼的垂直线条,哥特复兴的味道比较重,也许称为“苏联新哥特式更为合适。当时苏联人不但自己喜欢盖这种建筑,还“输出革命,影响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比如波兰华沙,今年1月份我一出华沙火车站,就看到全波兰最高的建筑,仍然是1950年代苏联赠送给波兰的“科学文化宫,在整个城市里鹤立鸡群,一柱擎天。波兰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是波兰人在民族情感上憎恨俄国人啊,这座建筑在华沙有个绰号,叫作“斯大林的鸡 鸡。在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展览馆),北京展览馆,军事博物馆也受斯大林式影响。这种建筑式样,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可是造价太高。19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战后经济实力恢复期,莫斯科建造了几座斯大林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合称“七姐妹,散布于莫斯科环城线的四周,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观。<br><br>这“七姐妹目前做什么用途的都有。最容易去的地方,是阿尔巴特街尽头的27层外交部大厦。<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0/5021148287_7c0eed1854_b.jpg><br><br>另外,在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莫斯科环城地铁线东北,去西伯利亚的火车停靠此站)附近,有七姐妹中的两座,比较近的那座,现在是26层的希尔顿饭店,稍远那座是Red Gate红门办公楼,11层外加一个非常高的尖顶,原来是前苏联重工业部。两座楼都可以从火车站远远拍到。<br><br>在城市东南部,莫斯科河与支流Yauza河交汇处,有座22层高级公寓住宅楼Kotelnicheskaya河边大楼。在城西,除去外交部大厦外,还有34层的乌克兰旅馆大厦,现在是Radisson旅馆,和22层的Kudrinskaya广场大厦,是苏联文艺界名人的高级公寓。<br><br>但七姐妹里的大姐大,毫无疑问当属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它座落在莫斯科河边的山顶上,俯瞰城市,更显得壮观。这座大厦240米高,从1953年落成,直到1990年,都是全欧洲最高建筑,直到今天,还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学建筑。<br><br>我在莫斯科的第二天中午,看完新处女公墓之后,就乘坐地铁,满莫斯科去拍那些苏联时代的纪念碑式建筑。第一个就是这座莫斯科大学主楼<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6/5021755028_c4e81b99ca_b.jpg><br><br>然后去拍摄全俄展览中心,这里落成于战前的1939年,实质上是博览会性质,但跟上海世博会不同,它是永久性的,里面有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展馆,有各个主题馆。这是中央展览馆。<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4/5021148575_55c2b606e2_b.jpg><br><br>这是航天馆的纪念碑。<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0/5021148709_cd1b7fec3b_b.jpg><br><br>现如今,大门口已经是一片游乐场,有一座很高的摩天轮。<br><br>莫斯科的地铁,也是苏联时代真正的建筑精品。世人都说莫斯科的地铁站豪华,精美,本身就是旅游景点。好在哪儿?我觉得,如果论崭新,洁净,莫斯科的地铁站,绝对比不过上海,更不用说显得破旧的车厢了。可是我的观点,莫斯科的地铁站和上海相比,就像拿欧洲的宫殿和现代的写字楼相比。论现代化的设计,论舒适的空调,古代宫殿肯定和写字楼没法比,可是,宫殿的豪华,表现在精雕细刻,表现在艺术性,这是商业化的写字楼,无论如何比不了的,因为写字楼得讲究成本控制,而宫殿,就不用精打细算。莫斯科的地铁站,就像宫殿,那些马赛克拼贴画,那些柱子和屋顶的雕刻装饰,那些大理石的贴面,甚至灯头上的王冠形雕刻装饰,在在都是宫殿气派,不用说现在显得旧了仍然豪华,就算再过一百年,只要维护得好,仍然是精美的艺术品。<br><br>这是莫斯科的Komsomolskaya 共青团站,最漂亮的地铁站,看看穹顶和柱子上的装饰。<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98/3628874786_1f7099600b_b.jpg><br><br>基辅站<br><br><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54/3628062011_891b77c3e4_b.jpg><br><br>这是胜利公园地铁站的马赛克拼贴画。<br><br><img src=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590/3628875086_45309be824_b.jpg><br><br><br>第七节。莫斯科的军事博物馆<br><br>在莫斯科的第二天,参观新处女公墓,莫斯科七姐妹之首国立大学主楼,全俄展览中心,都是很耗费体力的事情:从地铁站出来要步行很远,就算到了地方,建筑尺度太大,围绕建筑物一圈就需要很长时间。但这些地方,和第三天我所去的三个军事博物馆相比,还真是小儿科。<br><br>第三天一早,我去了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和美国阿伯丁的陆军武器试验场一样,库宾卡也是苏军装甲坦克兵的试验基地,缴获来的世界各国坦克装甲车,还有苏军自己的装备,集合成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个地方目前仍是军事基地,位于莫斯科郊外60公里,我当时是雇用了专门做军事主题旅游的俄罗斯当地旅行社,给我一个人开的private tour。因为二战东线是装甲兵的主战场,苏军缴获过很多珍贵的德军装备,许多收藏品,现在都是全世界独此一家,就珍贵程度而言,库宾卡绝对是兵器迷眼中神圣的地方。<br><br>对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我去年已经用专文和一百多幅照片,做了专门描述。考虑到读我游记的大多数都不是军事迷,而我自己虽是军迷却不是兵器迷,所以,就不在这里赘述。<br><br>从库宾卡回来才刚刚中午,我让导游把我放到莫斯科城北的中央陆军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武器广场,但我比较注意看陈列室里的文物。看过库宾卡,一般的坦克大炮已经提不起我的兴趣了。<br><br>这张照片,是1935年斯大林授予第一批5位苏联元帅军衔时的合影。<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3/5021148733_fea6687b3d_o.jpg><br><br>中国1955年授衔十大元帅是有排名先后顺序的: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同样,苏联1935年五大元帅也有排名顺序,依次是: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前排中间),副人民委员屠哈切夫斯基(前排左),副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叶戈罗夫(前排右),骑兵总监布琼尼(后排左),远东红旗特别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后排右)。拍了这张照片以后4年,五大元帅被斯大林枪毙了三个(屠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和布柳赫尔)。1940年斯大林又授予第二批三人元帅军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副人民委员总军械部长炮兵总监库利克,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再之后,就是苏德战争中晋升的元帅了。<br><br>这是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授衔时穿的元帅服。<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5/5021148889_fb0df88be0_b.jpg><br><br>这一组照片,应该是斯大林以后的历任苏联国防部长:斯大林,布尔加宁,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格列奇科,乌斯季诺夫,索科洛夫,亚佐夫。<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2/5021149393_1b9e264980_b.jpg><br><br>朱可夫元帅的勋章,注意左上角连串四枚五角星,那是四次苏联英雄金星。苏联历史上唯有朱可夫挣得四次苏联英雄,还有一个是勃列日涅夫,可勃列日涅夫的四次苏联英雄不是挣来的,都是自己授予自己的。不过,这些勋章里面,不包括苏联最高军事勋章,珍贵的“胜利勋章。<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6/5021149615_c0a6d3db25_b.jpg><br><br>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勋章,用白金,红宝石,174颗碎钻(共16克拉)制造,总共只授予过二十枚。<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0/5021755656_5fb9c36acb_b.jpg><br><br>谦谦君子华西列夫斯基的元帅杖<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4/5021149219_89ef663055_b.jpg><br><br>美男子大情圣罗科索夫斯基的元帅礼服<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5021756292_6f95184c96_b.jpg><br><br>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这是唯一一个能有英文和俄文双语说明牌的俄罗斯军事博物馆。这片“胜利公园尺度太大,除了纪念二战胜利,还有拿破仑战争胜利的纪念碑。地铁站胜利公园那站出口倒是就在这片地方,但是单单从地铁出口,走到博物馆入口,那个立着各方面军黄铜纪念碑的门道,就有半公里多长。博物馆背后的武器广场,也是向后直线伸展的,结果,整个博物馆的地界以地铁口为起点,武器广场的最远端为终点,博物馆建筑为中心,呈1字纵向排开,游客走到底还要原路再走回来,这一路完全没有遮挡地在阳光下暴晒。看来,俄国的纪念建筑设计,一味只追求宏伟,根本没有把人的需要考虑在内,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设计师的脑海中。<br><br>话说回来,牢骚归牢骚,这个博物馆里的文物还真多,对于我这样熟悉战争史的游客,确实能看到许多珍贵而稀奇的收藏。<br><br>这是19世纪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的凯旋门。<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5021149913_fbc48878b4_b.jpg><br><br>纪念馆门前的主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的1418天。碑顶上有胜利女神像,碑前是圣乔治杀龙像。<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2/5021150151_d98ecb001d_b.jpg><br><br>这是“斯大林格勒之剑,战时丘吉尔送给斯大林的国礼,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2/5021756834_91dfc3d387_b.jpg><br><br>红场胜利大阅兵,阅兵首长朱可夫元帅,阅兵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这是阅兵式那天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佩戴的手套,腰带,马刀。<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1/5021756996_f000456c74_b.jpg><br><br><br>这一天的夜里9点钟,我从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登上东去的列车,离开莫斯科,开启了横贯西伯利亚的旅途。回想起来,莫斯科的三天,我的效率还是真高,第一天看遍所有普通旅游者必到景点,第二天是苏联纪念建筑,第三天则满足我的业余爱好,看了三个特大型的军事博物馆。来一次俄国不容易,主要是签证太麻烦,既然来了,争取一次把想看的地方,全都看一遍,这是我此次俄罗斯之行的原则。因此,彼得堡三天,莫斯科三天都搞得很累,求大求全,尽显我暴走一族的本性。就算匆匆走马看花,俄罗斯两大城市典雅的建筑,丰富的艺术收藏,还是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下一个星期,我至少有四天在火车上,由极动转入极静,也算劳逸结合了。<br><br>在西伯利亚的一路见闻,我会在另一篇游记里叙述。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两篇,集中描述这两座城市,而整个5月我由冰岛到北欧五国,然后横穿欧亚大陆,经过蒙古回到北京的全程路线,放在另一篇游记,将更专注于线和面的交代。<br><br>(全文结束))
欧洲帝都系列之三
莫斯科游记
第五节.新处女公墓
在红场克里姆林宫这片之外,莫斯科最著名的景点,无疑是新处女公墓Novodevichy,地铁Sportivnaya站出来之后右拐走5分钟,到路口左转,看见修道院就对了。这里每天早9点开到晚6点。我第一天在莫斯科效率非常高,把克里姆林宫红场附近的景点一网打尽,夜里还去看了芭蕾舞演出。第二天清早,再去新处女公墓。
[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1/4971979453_f4054e4bba_b.jpg><br><br>前苏联在红场上举行了那么多次耀武扬威的阅兵式,我总以为红场有多大呢,可能比天安门广场小得有限。实际到红场一看,原来是这么小的一片地方,天安门广场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形状狭长,地下铺的是条形砖,并不平整。它的两个长边,一边是克里姆林宫红墙和列宁墓,另一侧是古姆百货店,建筑非常气派,俄国最大最豪华的百货店,我进去看了一下,里面的奢侈品牌比西欧还贵,根本买不起。<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30/5021143685_4d255340d1_b.jpg><br><br>红场的两条短边,一端是圣瓦西里教堂,俄国最漂亮的洋葱头,另一端是红砖建筑俄罗斯历史博物馆,也非常典雅,博物馆背向红场的一侧(红场阅兵队伍进入广场的那个口),矗立着朱可夫元帅骑像。<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5/5021143255_5bae100203_b.jpg><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6/5021143885_6f8352e4bd_b.jpg><br><br>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我这次没进去,只在外头拍了照。 圣瓦西里教堂,则不能不去。它的洋葱头圆顶,已经成为俄罗斯的象征,艳丽的装饰风格花纹,流畅的线条,让我非常喜欢。<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2/5021144059_963b73d35a_b.jpg><br><br>1550年代,伊凡雷帝征服了昔日的蒙古宗主汗国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下令建造这座教堂。落成的时候叫做圣三一教堂,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其建筑样式的美丽程度,超过了历史上拜占庭—俄罗斯式建筑的任何先例,残忍的伊凡雷帝下令刺瞎了建筑师的眼睛,以防止建筑师再建造出一座足以匹敌的教堂。<br><br>俄罗斯的洋葱头式教堂,其圆顶的个数,和内部实际有几个空间,没有必然关系,象瓦西里教堂内部就有9个小礼拜堂。这是内部的照片,你会发现,这个教堂是典型的从外面看非常漂亮,内部一般。<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1/5021750380_3def066b30_b.jpg><br><br>列宁墓的水晶棺里面,存放着列宁的遗体。连同列宁墓旁边,红墙下的苏联时代领导人墓群一起,都是免费参观,但是开放的时间有限:只有每周三四六日中午10点到1点开,从红场的入口排队进入。这里无论室内户外,不但不让拍照,而且不允许带相机入内。相机可以存在入口的寄存处,有20卢布的寄存费。<br><br>这是红场的全景,中间的方形低矮建筑,就是列宁墓。<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5/5021144219_4d13ff5a6a_b.jpg><br><br>当初列宁墓的建筑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临时放置列宁的棺材,预备建造一座更宏伟的正式陵墓,可是久而久之,大家觉得这个设计很好,庄严肃穆,正式陵墓的建筑方案里,还真找不出更好的,于是就永久化了。我总是有一个疑问:你说每次苏联红场大阅兵,领导人都“登上列宁墓观看分列式,这不是站在列宁的头顶上了么?搁在中国那绝对是大不敬。俄国人倒没有这个忌讳。<br><br>参观列宁墓和参观北京的纪念堂一样,走过一下,没有什么好看的,我觉得室外红墙下的墓群和墙上的骨灰安放地才好看。这里埋葬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切尔年科等历代苏联最高领导人,契卡创始人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苏斯洛夫,乌斯季诺夫,基洛夫,日丹诺夫,伏龙芝这些高级领导人。战争中的名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铁木辛哥诸元帅。也不止是领导人埋在这里,还有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大文豪高尔基,甚至也不仅是苏联人埋在这里,还有《震惊世界的十天》作者,美国人约翰•里德。如果你懂俄语,看得懂墓碑的话,从排队的入口处走到列宁墓入口这一路,你仔细分辨各个墓碑上的名字,那就是一部苏联历史。<br><br>列宁墓参观免费,但是每周一和周五关闭,其他时候都是只有上午10点到下午1点开放,而且不能带相机和包进入,必须在广场入口处存包,大包和小包的价格不同,大约是20卢布的样子。<br><br>美丽的克里姆林宫夜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9/5021228047_eaf8cd7448_b.jpg><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8/5021227829_9f71be8e77_b.jpg><br><br>第三节。红场附近<br><br>我下午1点从列宁墓出来,步行5分钟,走到古姆百货店的外侧,路口这座黄色建筑,就是著名的“卢比扬卡,当年契卡和克格勃总部,今天仍是国家安全总局。这里并不开放参观,据说里面有个克格勃博物馆,但必须是团队预约才能进去,所以我就在街对面拍摄一个外观吧。<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31/5021751220_45ba4b69b9_b.jpg><br><br>它是国家政权恐怖的象征,这座楼底下的卢比扬卡监狱,关押过无数著名的政治犯,尤其是斯大林大清洗时代的那些人:李可夫,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屠哈切夫斯基,布留赫尔,等等等等。有个政治笑话,说大清洗的红色恐怖时代,人人自危,一个公民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深夜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秘密警察站在门口,对你说“伊万•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你作为人民的敌人,被逮捕了,而你可以对他说 “您弄错了,同志,伊万•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住在隔壁。<br><br>克里姆林宫远离红场的另一侧,步行大概十分钟的距离,可以到达普希金艺术博物馆。按照Fodor’s指南上说,这里的收藏,最精彩的是两部分,一是巴罗克和文艺复兴时代大师的一些作品,二是印象派画家。据我自己参观之后的评估,古代大师的作品虽然有一些,比如委罗内塞的“圣家庭,波提切利的“受胎告知,但数量不多,而且不是最好的代表作,和彼得堡的冬宫,意大利各地的著名博物馆,都无法相提并论。我认为,普希金作为俄国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最值得看的是三部分:一是众多的印象派收藏。他们新建了一个馆,专门放这些印象派作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莫奈,马奈,塞尚,梵高,高更,德加等几乎所有印象派名家的作品,全面和丰富的程度,几乎可以媲美巴黎奥塞博物馆。前苏联政府很早就开始秘密地在全世界采购印象派大师作品,当时印象派画作的市场还没有火起来,苏联人可以说在现代艺术收藏方面,相当有先见之明。奇怪的是,按照苏联官方的美学意识形态,无论印象派,抽象派,后现代主义,这些流派都是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的美术风格,应该是浪漫化了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私底下又去大量采购西方现代美术作品,这听起来相当hypocritical 呢。<br><br>普希金博物馆的第二个收藏亮点,是复制的古代雕塑杰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所有古代世界最著名的雕塑,从雅典卫城的女像柱,巴台农神庙雕塑,拉奥孔,罗马出土的大力神赫克里斯倚棒休息,法尼斯牛,一直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昼夜晨昏,起码我能说得出来的雕塑艺术史巨作,全部汇集一堂。当然,这些都是复制品,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艺术类的学生,你可以在这里临摹全世界古代大师的作品,作为艺术爱好者,你也可以特别系统地欣赏古代艺术。我自己在希腊和意大利的时候,亲眼见过所有这些原作,所以并不觉得特别。如果你没有去过希腊和意大利,普希金博物馆的复制品收藏,绝对值得专程去看。<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4/5021144567_cb71d49e8a_b.jpg><br><br>米开朗琪罗的晨与昏,乌比诺公爵像。怎么样,佛罗伦萨美第奇小教堂里的原作禁止摄影,无法拍得这么清楚吧?<br><br>第三个收藏亮点,是这里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东西,也是让我这次一定要去普希金博物馆的原因,就是特洛伊—柏加蒙宝藏。当年考古学鼻祖,德国人施利曼挖出了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希腊的迈锡尼旧址,出土了极多的王家纯金首饰,这批宝藏,很多现在陈列在希腊的国家考古博物馆,比如黄金面具。但特洛伊宝藏,连同古国柏加蒙的宝藏,当年运到德国,专门建立柏加蒙博物馆予以收藏。二战德国战败,特洛伊宝藏神秘失踪,民间传说是苏联人从德国搬回国了,苏联政府一概坚决否认。直到1995年,普希金博物馆才正式承认,确实拥有这批宝藏。我亲自去过土耳其的特洛伊遗址,柏加蒙遗址,希腊的迈锡尼遗址,也参观过柏林的柏加蒙博物馆,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对这批特洛伊—柏加蒙宝藏闻名已久,自然必须专程跑来朝圣。<br><br>这是特洛伊王后的纯金头饰<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3/5021751592_e99e31bc46_b.jpg><br><br>这是纯金首饰。施利曼的妻子曾经戴着这全套首饰照相,照片流传到了今天。<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33/5021751724_a8d8ea65f9_b.jpg><br><br>参观完普希金博物馆,也差不多快5点了,我回旅馆办理入住手续,顺便在阿尔巴特街上吃饭。吃完饭,再回克里姆林宫的三角形顶点,Bolshoi大剧院,观看芭蕾舞演出。<br><br>苏联--俄罗斯的芭蕾舞水平,毋庸置疑官冠绝天下,而在整个俄国,最好的剧团有两个:莫斯科的Bolshoi,彼得堡的马林斯基。Bolshoi的俄文原意就是“大,也就是“大剧院。当年毛访问苏联的时候,也在这里看的芭蕾舞。如果去苏联的话,一定抽时间去看芭蕾舞,莫斯科Bolshoi的英文官方网站是www.bolshoi.ru/en,彼得堡马林斯基的英文官方网页是http://www.mariinsky.ru/en/ 。大剧院从2005年开始整修,目前还没有完工,现在图上的这个正立面是一幅画。<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6/5021751974_997476d21c_b.jpg><br><br>目前Bolshoi剧院的演出,在大剧院旁边的小剧场,我去的那天,上演的是Bolshoi芭蕾舞学院应届优秀毕业生的汇报演出,没有一个完整的剧目,全都是各出著名舞剧中,挑选出来的精彩片断,演员都是毕业生,没有名气,但是年轻气盛,技艺精湛,特别想表现出他们引以为傲的那些高难度技巧。我自己每年在美国看16到18场文艺演出,也算有一定欣赏水平了,但是象他们这样充满活力和能量,甚至可以说逞奇炫巧的演出,还是第一次见到。整场演出最后的一个节目,竟然是西班牙佛拉明戈,我看过安达卢西亚的正宗佛拉明戈舞,这个并不正宗,经过改编变成了集体舞,但是真漂亮,无论服装,舞美设计,还有气势,用什么来形容呢?我想,大约是“纽约百老汇版的西班牙佛拉明戈吧。<br><br>演出期间自然不准照相,这是谢幕时拍的<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9/5021145453_2fdb0fe58a_b.jpg><br><br>第四节。阿尔巴特街<br><br>我的旅馆就住在阿尔巴特街,这条步行街,以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很多餐馆,还有更多的艺术家而知名。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女儿们》更给了这条艺术街和商业街世界级的知名度。可以说,伦敦有诺丁山,巴黎有蒙马特尔高地,而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对前两者的回应。我很幸运把旅馆订在这里,到莫斯科的第一个晚上,看完芭蕾舞大约十点,莫斯科天黑得特别晚,我还来得及在红场拍摄夕阳,之后回到阿尔巴特街,街上的咖啡馆仍然热闹,还有街头艺术家在那里表演。我这三天一直是回到这条街吃晚饭,吃完了喝喝咖啡,或者喝酒,不用担心天色已晚,走几步路就可以回到旅馆倒头睡觉。<br><br>这是街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4/5021752582_4d691d6b3f_b.jpg><br><br>我的旅馆在街背后的居民区,从一个街口拐进去,而街口就是普希金和他夫人的塑像。<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6/5021146131_75b7b6c327_b.jpg><br><br>我第一天晚上在Mymy吃饭,这里还是我去之前,看风景老兄回来推荐的。莫斯科物价很贵,找到既好吃又实惠的并不容易。第二天我在阿尔巴特街上一家俄国快餐店,吃的红鱼籽煎饼Blini,blini其实就是法国人说的crepe,和中国的煎饼果子那种煎饼也差不多,里面可以加很多种或甜或咸的馅儿。还有一种俄国独特的饮料gbac,斯拉夫语里b发v的音,c发s的音,就是gvas,纯用麦子和水发酵酿成,微甜有汽,富含多种维生素,稍微有一点点酒精度,(大概也就是啤酒的几分之一,任何人都不可能喝醉的),口感很好。我在莫斯科和西伯利亚的十来天时间里,一直拿它当水喝。我小时候国内有一种叫做“格瓦斯的饮料,估计就是它,但是当时没有推广开,也许是口味不适合中国人,更可能是市场营销没做好,后来销声匿迹了。其实这种俄国民族饮料口感很好,又很健康,至于口味,你觉得可口可乐就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么?哪个中国人第一次喝可口可乐的时候,不觉得它是咳嗽糖浆?(嘿嘿,可口可乐刚发明出来的时候,还真就是在药房卖的)。关键还是商业推广的水平问题。市场,总是可以创造;客户,总是可以培育出来的,就看你的营销技巧够不够了。<br><br>我在阿尔巴特街吃的最后一顿晚饭很有意思,就在旅馆对门的一家乌兹别克餐馆,装潢布置非常有中亚民族特色,菜品也是正宗的突厥游牧民族的风味,这是乌兹别克的羊肉饺子加奶酪。<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3/5021146361_891048f8a3_b.jpg><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9/5021146535_bc36da4093_b.jpg><br><br><br>(未完待续)<br>)
欧洲帝都系列之三
莫斯科游记
第二节。红场与列宁墓
转过克宫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它的右腰红墙,正对着世界闻名的红场,构成了这个广场的一个长边。红场最出名的时候,是苏联时代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可能很多人以为红场和天安门广场一样,是革命以后的产物。其实不然。
红场古已有之,“红在俄文里同时也是“漂亮的意思,这名字和革命无关,当年既是集[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3/5021141479_f948565b66_b.jpg><br><br>看到这样开花的城垛,你想到什么地方?<br><br>对了,意大利的城堡建筑!意大利的几乎所有城墙城垛,全是这样从中间分开,象两片花瓣一样。没错,今天我们见到的克里姆林宫,是出自15世纪意大利建筑师的手笔。<br><br>从莫斯科建城的12世纪,克里姆林宫这块地方就有木质城堡防御工事,两百年后,大英雄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建造了第一座石头城堡。真正形成今天宫殿—城堡的规模,那还是16世纪末期,伊凡三世延请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来设计施工,因此,克里姆林宫基本上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城堡风格,之后历朝历代再添加各个城塔,教堂,揉入其他风格的建筑,比如圣母升天大教堂,自然是典型的东正教洋葱头教堂建筑。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不用石材,而用红砖,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红墙,城墙上各个城塔顶端的红五星,1935年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安装,成了克里姆林宫,莫斯科,以至苏维埃国家的象征。在沙皇时代,塔顶上原是十字架。 <br><br>从平面图上看,克里姆林宫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面对莫斯科河展开,顶点正对着Bolshoi芭蕾舞大剧院。左腰从底边到顶点,分别有珍宝馆入口,克里姆林宫主入口,亚历山大花园,和无名烈士墓。右腰正对的就是红场,宫墙下有列宁墓,和历代苏联领导人的墓碑。<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4/5021749138_e7929fa069_b.jpg><br><br>克里姆林宫主入口,在左腰中点的圣三一门城塔,通过一座高架桥走进入口,走在这座桥上,让我觉得和意大利北部小城维罗纳Verona城堡背后跨河的要塞桥,简直一模一样。1812年拿破仑也是从这个大门走进克里姆林宫。<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4/5021141667_cd1ca961b3_b.jpg><br><br>一进大门广场的右手边,陈列数百门铜炮,都是俄军缴获自拿破仑大军的战利品。法国人把奥斯特里茨战役缴获的俄军奥军大炮熔掉,建造了巴黎旺代姆广场上的凯旋柱,而俄军把缴获的法军大炮,陈列在这里。<br><br>进大门直行一段以后的右手边,到达了克里姆林宫内部唯一开放的一片区域,教堂区。最先看到的,是钟王和炮王。<br><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4/5021141847_292cecd53f_b.jpg><br><br>钟王重220吨,1735年铸造成功的时候,应该还能够敲响,两年之后,1737年克里姆林宫失火,大家浇水救火,大钟是青铜的,受热以后骤然泼水降温,冷热不均,结果崩掉了一块11吨重的残片,从此再也敲不响了。不过作为世界最大的青铜钟,雕饰精美,仍然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与它合影。<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8/5021142197_ef9418cdcb_b.jpg><br><br>炮王的年代比钟王要早,1586年伊凡四世(雷帝)之子费多尔沙皇时代铸造成功的,它当初设计的时候,就是礼仪用炮,用来显威风的,根本也没指望它能打响。不过我看到材料显示,1980年大炮修复的时候,发现炮膛里竟然有火药燃烧过的遗迹,说明这门炮至少发射过一次,而史书上没有相关记载。它的口径890毫米,40吨重,有的材料说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火炮,其实应该说,是古代世界口径最大的火炮,因为如果算上现代火炮的话,至少我见过美国阿伯丁武器试验场的 “小戴维迫击炮,1945年美军造来轰击德国边境“齐格菲防线工事,结果没能用上。那门炮914毫米口径。<br><br>这是教堂群里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圣母升天大教堂,历代沙皇在此加冕,它是东正教的洋葱头样式,但设计师仍然是意大利人,博洛尼亚Bologna的 Fioravanti。 教堂里面有伊凡雷帝的宝座。可惜,这些教堂的内部,都不允许拍照。<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7/5021748866_5e856febbb_b.jpg><br><br>这是第二重要的教堂,大天使教堂, <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5/5021749418_08e5390378_o.jpg><br><br>这里埋葬了历代沙皇的遗体,直到彼得大帝迁都彼得堡之后。196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打开了伊凡雷帝的棺木,取出尸骸,根据头骨复原了雷帝生前的面貌。 <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3/5021142315_24020ce046_o.jpg><br><br>这一群建筑物中,还有受胎告知教堂,是金顶最多的一个,是沙皇家庭日常祈祷用的,也用于皇家婚礼和婴儿受洗礼仪式。<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8/5021142465_98426968c1_b.jpg><br><br>克里姆林宫的钟楼里有21口大钟,这座钟楼,是整个克里姆林宫的制高点。<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5/5021228303_169e9e76fc_b.jpg><br><br>从克里姆林宫大门出来,再从南边的小门重新进宫,就到了珍宝馆。再次强调,珍宝馆没有英文说明,如果事先不知道要找什么,如入宝山而空回,还不如根本不去。所以,一定要做好作业。所幸,克里姆林宫珍宝馆的英文官方网页做得非常详细,可以依据那里的照片按图索骥。珍宝馆里照例不允许拍照,这里几张图片都借用自网上。克里姆林宫的珍宝馆有一个问题:它的展览顺序经常变化,我去莫斯科之前,手边所用的Frommer’s, Foddor’s,Lonely Planet三个系列的指南,不同年份不同版本,所介绍的珍宝馆展览,顺序全都不一样。等我到了实地,发现虽然能找到所有想看的珍宝,但展厅顺序又和任何一本书上介绍都不同。以下是我按照自己亲眼所见的展厅顺序介绍重要的文物,是2009年的实地考察,2010年以后对不对,我就不敢保证了。<br><br>珍宝馆分上下两层楼,楼上第2展厅展出皇室珠宝,最精彩的部分,不是那些钻石珍珠,而是法比姿Faberge彩蛋收藏。彼得•法比姿是俄国珠宝匠(他正宗是俄国人,祖上18世纪是法国移民,所以会有个法国姓氏),他在1885年到1917年间,为沙皇制作的珠宝彩蛋,是世界史上最知名的顶级奢侈品。他总共为沙皇家族制作过50枚彩蛋,存世的42枚(另有7枚为Kelch家族制作,8枚为其他人制作的不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手中,克里姆林宫珍宝馆拥有最多的法比姿彩蛋收藏,10枚。这些彩蛋镶珠嵌宝,每一枚都能打开,里面是各式珠宝小玩意,甚至有的还能再打开。<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4/5021142547_4fd3747b4a_o.jpg><br><br>这是法比姿的克里姆林宫彩蛋。十月革命后,法比姿的作坊被国有化,他本人流亡瑞士。<br><br>第3展厅有波斯沙阿(Shah,波斯皇帝的称号)送给俄国沙皇的宝斧,通体镶嵌数不清的红蓝宝石,还有权杖(这一国皇帝向另一国皇帝赠送权杖,怎么听起来这么别扭呢?)<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0/5021749602_9a7112d859_o.jpg><br><br>第四展厅有一套锁子甲属于俄国波兰战争中的英雄沙皇戈杜诺夫,它的特异之处在于,全副锁子甲上每一个铁环,都用小字镌刻上同一句话:上帝保佑,所向无敌 God is with us and none against us. <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6/5021749650_e69da50b37_o.jpg><br><br>第5展厅中心玻璃柜里有一套瓷器,是法俄之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结盟之时,拿破仑皇帝送给亚历山大三世沙皇的。<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6/5021142941_db02f1f2a1_o.jpg><br><br>来到楼下,第6展厅展出皇家服饰,其中有叶卡捷琳娜二世嫁到俄国来的婚礼上,所穿的新娘礼服。<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3/5021749692_f6a2281572_o.jpg><br><br>这套礼服的腰好细,看来,叶卡捷琳娜从德国嫁过来的时候,还是很苗条的嘛,绝对没有“大帝肖像上那么胖。<br><br>第七展厅最为精彩,整个珍宝馆最值得看的东西在这里:Monomach王冠。<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39/5021142623_82d514ebf4_o.jpg><br><br>这顶王冠看起来象蒙古王公的皮帽子,但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莫斯科大公国还是蒙古人的附庸,据称,这是11世纪东罗马(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赠送的,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以末代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侄女婿的身份,也凭这顶祖传的皇冠,宣称继承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正统。这顶皇冠,是俄罗斯宣称继承法统的依据之一。<br><br>除了这顶王官,同一个展厅还有波斯沙阿1604年赠送戈杜诺夫沙皇的宝座,用金叶子,珠母螺钿,和2千多颗宝石装饰。<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4/5021142851_70d16f94a5_o.jpg><br><br>另一个宝座是伊凡雷帝的象牙雕刻座,<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9/5021749792_5b4bc0596c_o.jpg><br><br>这是彼得大帝小时候和弟弟一起并称沙皇,并由姐姐索非娅垂帘听政的宝座,注意兄弟两个座位并排,谁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啊?记不记得《鹿鼎记》里面,这个主意还是韦公爵给索菲娅出的呢?<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9/5021749508_7b1fedb215_o.jpg><br><br><br>参观完克里姆林宫出来,沿亚历山大花园往克宫三角形的顶端走,就会经过无名烈士墓。这里的长明火,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所有烈士,这是莫斯科的圣地,几乎所有的莫斯科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那一天来无名烈士墓献花。无名烈士墓上的墓志铭名闻遐迩:“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万古流芳。据考证,这个无名烈士墓里其实只埋着一位烈士的尸骨,他是1941年底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打到离开莫斯科最近的防线时牺牲的,确实不知道他的名字。就以这位无名烈士,代表了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万苏军指战员。<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54/5021834890_7c8b8031df_b.jpg><br><br><br>(未完待续)<br>)
欧洲帝都系列之三
莫斯科游记
在这个“欧洲帝都系列游记的引言《说帝国,谁是帝国》里,我曾经提到,皇帝和国王有着本质区别,欧洲的帝国和皇帝,其法统来源于对罗马帝国的继承。莫斯科建成于1156年,蒙古大军西征以后,1327年莫斯科成为弗拉迪米尔诸侯国Vladimir的首都,后来又是莫斯科大公国首都,但当时莫斯科公国还是蒙古汗国的附庸地位呢,自然都不能称为[
阅读全文]
![](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0291.jpg><br><br>大桥下面有很多小摊,卖的烤鱼Kabab味道非常好,而且便宜新鲜,据说是这里的特色食品,去伊斯坦布尔的时候不可错过。<br><br><br>2. 博斯普鲁斯海峡游<br><br>君士坦丁堡扼守欧亚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海峡游船,自然不能不坐。第二天早上,我来到Galata大桥边的码头,10点半准时登上渡轮。这一带有很多海峡游船,其实像我这样的普通游客,根本不需要花很多钱坐专门的海峡游船。土耳其居民每天所乘用的海峡渡船,本身就是最便宜也最方便的游轮,每天早上10点半和下午2点半各一班,从Galata大桥下的码头出发,沿海峡一路向北,在欧洲和亚洲两岸穿梭轮流停靠,最北面终点是海峡和黑海的交汇处。然后再掉头原路回到伊斯坦布尔。票价?4个里拉one way,来回7.5里拉----至少我去的时候是那样。现在肯定涨了一点,也还是便宜得难以置信。<br><br>这是渡轮起锚,离开伊斯坦布尔时刻回头拍摄的城市景观,那天阴天,色彩不是很好。<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8/4984565466_bc5989e9af_b.jpg><br><br>这是欧洲堡垒<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1/4983955651_ae15dae78d_b.jpg><br><br>这座堡垒和海峡对岸的亚洲堡垒夹海对峙,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西进,已经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几乎全部国土,君士坦丁堡却仍然顽强抵抗,土耳其人始终拿不下来。当时君士坦丁堡已是一座孤城,唯一的补给途径是通过海路。为了封锁其他国家海军舰船驶进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航道,苏丹巴耶济特一世在1394年建立了这座亚洲城堡。六十年之后,土耳其军队在欧洲这面也站稳脚跟,苏丹艾哈迈德二世和他的三名大臣打赌,各人建造一座要塞城塔,看谁建得快。在四个月之内,由十七座大小棱堡加上围墙构成的欧洲堡垒建成,与亚洲堡隔海对望,彻底封锁了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补给线。<br><br>1453年,经过五十三天的围城战,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末代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领军民继续抵抗,力战殉国。<br><br>3. 新皇宫多玛巴切宫<br><br>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游,发现似乎每一代执政时间比较长久的苏丹,都有给自己在海峡边新建一座宫殿的习惯。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强势不再,被欧洲强国俄罗斯,奥地利殴打了两百年,节节败退,和当时的清朝,一个是东亚病夫,一个是西亚病夫。此时西风东渐,奥斯曼帝国内部,也想要模仿欧洲文明的一切,苏丹骄奢淫逸惯了,不去学西方的民主科学法制这些根本的东西,对欧洲宫廷的建筑样式,倒是学了个十足十。<br><br>苏丹的正式皇宫,托卜卡比宫已经用了四百年,被认为太老套,太落后了,要学西方先进的东西吗?那就从建造一座完全西式的皇宫开始。这是多玛巴切宫的大门<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8/4984555452_18bdd9f2f7_b.jpg><br><br>苏丹的私人浴室墙壁。整个房间的地板墙壁天花板,全部用最好的埃及雪花石铸成,晶莹剔透,光滑细腻,仿佛整个房间由一整块玉石雕就。 <br><br><img src=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0427.jpg><br><br>彩色水晶大吊灯。<br><br><img src=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0436.jpg><br><br>宫门前喷泉<br><br><img src=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0487.jpg><br><br>这个房间,是1938年再造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逝世的地方。房间里所有钟表都停留在他逝世的那个时刻。凯末尔是我唯一欣赏的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人物。<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32/4983955931_d36549096c_b.jpg><br><br>因为多玛巴切皇宫在下午3点就不放人进门了,而上午10点半出发的渡船,在12点半到达终点,亚洲一侧的Anadolu Kavagi城堡遗址,我下船来不及在3点之前回到多玛巴切宫。所以,我所采取的路线,是在轮渡的倒数第二站,欧洲一侧的Rumeli下船,马上坐公共汽车走陆路回来,大约在1点半左右到达多玛巴切宫,还来得及参观皇宫旁边的锡南清真寺Sinan Pasha Mosque。<br><br>这座锡南清真寺埋着两位名人:一是苏莱曼大帝时代,土耳其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锡南Sinan。另一个,是同时代最著名的海盗兼海军将领,红胡子巴巴罗萨。大家都知道,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叫巴巴罗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还以巴巴罗萨作代号。埋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这个,是另一个巴巴罗萨,原来是海盗,后来成了苏莱曼大帝手下最成功的土耳其海军统帅,纵横地中海,为土耳其夺取海上霸权立下汗马功劳。在清真寺外,有一个巴巴罗萨的纪念广场,里面有他的纪念碑,和很多铜炮。<br><br>从多玛巴切宫出来以后,可以立即登上有轨电车,回旧城市中心,也可以坐地下缆车,上Taksim广场,吃晚饭喝酒。Taksim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新城的中心,晚上很热闹的。<br><br>4. 大市场和Cemberlitas石柱<br><br>在任何一个古老的穆斯林城市,大市场都是最有趣,最富有当地文化情调的地方。伊斯坦布尔的市场,在16世纪苏莱曼大帝时代奠定了今天的规模,当时用顶棚把市场交易区全都盖起来,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交易中心。直到今天,这个大市场还是游人来伊斯坦布尔必去的一个景点。在这里,可以买到任何突厥—阿拉伯风格的饰品,手工艺品,还有土耳其地毯。如果你善于讨价还价,肯定还能买到又便宜又好的纪念品。这是大市场里面的一角<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90/4983965449_659f01875c_b.jpg><br><br>在大市场侧面的入口处,有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校门<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5/4984564232_9ea2b6daea_b.jpg><br><br>在市场门口的大街,有一根Cemberlitas石柱,我去的时候正在整修,搭着脚手架,现在可能已经修好了。有轨电车在大市场那站的名字,就叫做Cemberlitas。<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7/4984721397_e49426776b_o.jpg><br><br>这根石柱也是颇有来历,它原先叫君士坦丁大帝石柱,是君士坦丁皇帝立来纪念帝国都城从罗马迁来君士坦丁堡,当初不但顶上立着大帝的塑像,而且据传说,竟然包含了“真十字架”的残片,和耶稣一起并钉死的两个盗贼的十字架,末大拉的玛丽为耶稣洗脚的盆,等等基督教圣物。后来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不但传说中的圣物被第四次十字军抢走,石柱本身也被地震和大火烧灼得焦黑不可分辨了。<br><br>5. 古城墙七城堡防御体系<br><br>君士坦丁堡,不但是古都,更是古代史上著名的要塞城市。来这里不能不探访它的古城墙。君士坦丁堡旧城仍然保留着大部分陆海城墙,这些旧城堡垒,多数是4世纪提奥多西皇帝始建,而后历代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们翻修加固。城塔每一层红砖,夹几层岩石构成。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只有第4次十字军,和1453年的奥斯曼征服者攻陷过。<br><br><img src=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0507.jpg><br><br>罗马--奥斯曼城墙保留最为完好的一段:Yedikuli城堡,在马尔马拉海边,Yedikuli意思是“七塔城堡”。在城南,从中心火车站,花1.4里拉买张票,坐5站城郊火车就能到,火车很频繁,其实就是轻轨。一路上沿旧城墙和马尔马拉海岸开行,江山如画,虽然离城远了一点,不在步行距离,但绝对值得一去。<br><br>登城远眺,马尔马拉海上,停泊的尽是超级油轮。把这些油轮,想象成古代的艨艟战舰,你就能幻想,自己回到了一千年来,无数次围城战的古代战场。君士坦丁的城墙,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大场面,而屹立不倒。<br><br><img src=http://i146.photobucket.com/albums/r266/jgu1126/Turkey%202009/DSCN1840.jpg><br><br>那威震天下的秘密武器,“希腊火”何在?<br><br>哦,据说已经失传许久了。<br><br>那闻名遐迩的金角湾锁海大铁链呢?<br><br>哦,现在正躺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里面,供后人凭吊呢。<br><br>折戟沉沙铁未销,<br><br><br>自将磨洗认前朝<br><br><br>(后记: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叙述清楚起见,我单独撰文。至于后来渡过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在土耳其腹地游历的过程,我将在下一篇“土耳其游记”中详细描述,那篇将包括加里波利战场,特洛伊遗迹,以弗所古城,棉花堡泉水,卡帕多西亚魔境等处。敬请期待)。<br><br><br>(全文结束))
欧洲帝都系列之二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游记
第三节旧城外围
1.苏莱曼大帝清真寺和Eminonu桥以北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君士坦丁堡的第一天,效率还真是高得不可思议: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半,旧城中心的主要景点全部到访,还能有时间去香料市场和苏莱曼大帝清真寺看看。那天下午开始下小雨,我坐电车到金角湾的Emunonu大桥边,那里有好几个客运码头,我必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