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笔屋

军旅生涯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梦 这不仅仅因为我是军队大院里长大,更重要的是我也曾经是军营里的兵!当兵苦,当兵甚至要牺牲生命、亲情、爱情。
个人资料
少壮军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蟹趣 时间:1968年6月 天天上课让部队的孩子们倍感无聊,又快到周末,一个小伙伴提议去很远的大沙河抓螃蟹,一下子得到十几个男孩子的响应。星期天一早,大家准备停当等待出发。到大沙河来回要走四个多小时,必须准备干粮,我们带的大多是馒头煮鸡蛋咸菜疙瘩,盐和火柴及每人一军用水壶白开水。弹弓是必不可少的,加上一裤兜石子。星期天的早上太阳刚刚跃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鱼趣 (下) 时间:1967年---1970年 鱼趣是我童年最难忘的,因为抓鱼方式多种多样,妙趣横生又回味无穷。 抓鱼,那可是凭真本事!我可以在不要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就能在河里抓到活蹦乱跳的鱼。夏天刚下过大雨,河水暴涨流速极快,小伙伴们相约一起去抓鱼,地点就选择在师打靶场附近。那里有一处河床是五颜六色的胶泥,质地坚硬平整,这里河面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鱼趣 (上) 时间:1967年---1970年 野战军驻地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农村山区,我父亲的部队营房就驻扎在淮河流域的一个镇子旁,这里青山绿水雨量充沛,沟渠纵横鱼虾丰盛,给部队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玩耍空间。鱼趣是城市孩子们难以体会的,如果小时候没有下河抓过鱼那绝对是缺憾。抓鱼的那种喜乐和意想不到地的刺激,岂是文字能够表述清楚的? 抓鱼通常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篮球变成橄榄球 时间:1967年---1976年
60年代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打篮球,而且技战术水平很高。我们不喜欢学校的篮球场,因为是土场地打完了一身土,篮筐也没有网,不像师大操场的灯光球场,水泥地碘钨灯,加上有网的篮筐,遇到自己投了一个空心球,伴随着“唰”的美妙声音,保持投篮时手的姿势骄傲地看看四周,那感觉真让人陶醉。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不许输的篮球赛 时间:1968年2月 1966年我从天津到了父亲的部队,对于一个初入军营6岁的孩子来说,军营的一切都新奇有趣,吸引着我的眼球像雷达一样扫描着部队,尤其大操场的篮球赛。每到夜晚,师部大操场的篮球场灯火通明,常常有球赛进行。我最感兴趣是看师篮球队与其他部队的比赛。我们孩子往往在比赛前就开始聊其他部队篮球队的情况,身高往往是我们议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看电影的灰色地带 时间:1966年12月---1976年 六、七十年代在极左路线影响下,许多文革前的电影被冠以(封资修大毒草)不许放映,能放的翻来覆去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反映抗美援朝《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等。各个电影制片厂一年也制作不出一两部电影故事片,更无法忍受是炒剩饭,翻拍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平原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大操场的电影情结 时间:1966年10月---1971年8月 部队的大操场在部队孩子们的心目中就如同天安门广场一样神圣,看电影、看演出、看球赛、看训练、游戏玩耍都在大操场。所以对大操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如果晚上放电影,我们就搬着小凳子早早地来到大操场占位置,放映前的好戏就是部队彼此赛歌,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假如侦察连和警卫连较上劲,那可有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上学 时间:1966年10月 没几天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就结束了。吃过早饭,母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我的脸细声细语地感叹:“宝宝要上学了”。我懵懵懂懂地回应着母亲。母亲拿着几天前用红布做成得小书包,在里面放了一本毛泽东的《老三篇》和一个装有铅笔橡皮尺子铁皮文具盒,拉着我的手来到部队子弟小学。 这所小学建于1955年,原名“八一子弟学校&rdq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新家趣事 时间:1966年10月
在部队等级非常严格,什么样的职务住什么样的房子,不管家里人口多少,我们家从天津到部队,由于仓促家具全部变卖,到部队只有两个大箱子,但是一点不用担心,家具全由公家免费配发,所以每次搬家省心许多。从1966年第一次搬家到我出国三十多年中,我们家在不停地搬来搬去,随着父亲职务升迁从团搬到师里,从部队搬到地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军营 时间:1966年10月
深夜,我们在一个小站下了车,一个年轻健壮的军人迎上来向父亲敬礼,然后将父亲手中的行李全部拿了去,父亲忙向母亲介绍是他的警卫员小张,一阵简单寒暄过后,小张领着我们坐进站台边的一辆军用中吉普,向我们的新家——军营驶去....... 夜幕中的营区非常安静,吉普车疾速行驶着,我好奇的观察着没有路灯的马路和路边一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
[11]
[12]
[13]
[14]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