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二三事杨绍权、谭礼庭、贺文杰、纪汝贤等 李福林别字“登同”,是孙中山给他起的。李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其原籍大塘乡,啸聚为寇,而以胆量过人见称。他往往手持洋油灯的灯筒,乘深夜乌黑之际充作手枪行劫,同伴都叫他做“李灯筒”,孙中山也这样叫他。后来孙中山让他正式用“登同”两字来做别字,以标志他的这段历史。(杨绍权按:当时有一副流行[
阅读全文]
李福林其人赖祖鎏
李福林是广州河南大塘人,兹将其事迹、分述如下:一、出身 卫青牧豕,樊哙屠狗,古人起于草泽者,比比皆是。李氏于清光绪末年,在黄埔广东水师学堂(民元后为广东省海军学校)充司号兵。上课、下课,按项目时间吹号。当时总办系魏瀚,一次未能按时吹号,军中传为谈资,其罪可大可小。因属初犯,乃处以打油绳若干数(海军不用板[
阅读全文]
我所知的魏邦平魏润才 笔者是粤军前辈魏邦平的族侄,略知魏的事迹,今忆述其二三事,作为名人传记补遗。 魏邦平原名邦屏,号丽堂,生于一八八三年,卒于一九三五年,广东中山县海洲乡人,其父魏凯百是旅日华侨,前清时在日本神户经商。邦平幼随父在日本,考入士官学校骑兵科,清末毕业回国。清廷为笼络留学生,以清帝名义“钦命”赐魏为武举人,分安[
阅读全文]
黄涛点滴黎天荣
一、黄涛与余汉谋的关系
黄涛与余汉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余汉谋在粤军第一师当营长时,黄就任余的营副,后随着余的升官而升官,余任团长他当团中校参谋长,余任旅长他任团长,余任总司令他任师长、军长。黄一直是余的得力部下,因而深得余的信任。每当余汉谋遇有危难时,他勇于挺身而出排难解危。如1929年掌广东军政大权的李济深[
阅读全文]
李汉魂、邓龙光投陈倒陈的经过凌仲冕
李汉魂、邓龙光同是高州人,又是世交。同是黄埔陆军小学的第六期生,又同是保定系出身。开始进身军旅,也同是在魏邦平所领粤军第3师,到国民革命军成立时,又同投入第四军张发奎所领的第12师。直至投陈(济棠)倒陈,也是一致的。因此,说李邓是一体,并不为过。 在1928年,张发奎军(原第四军编整为第四师张任[
阅读全文]
余汉谋简史李友庄黎天荣黎安福
余汉谋字握奇,广东高要西门街人。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在北洋军见习,旋任粤军第3师(师长魏邦平)××团第2营第6连连长,后升该营营长。1923年转任粤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第2旅(旅长陈济棠)参谋长。1924年春调任该旅第3团(团长邓演达,后徐景唐)第1营中校营长。1924年随该旅入桂打沈鸿英。1925年春夏间参加讨伐滇桂[
阅读全文]
叶肇传略黎天荣李友庄
叶肇字“伯芹”,广东新兴县水尾村人。自幼攻读四书五经,早就学到孔丘“巧伪人”一套骗术,满口礼义廉耻、孝亲敬上,其实他却是一个寡廉鲜耻、残酷嗜血的野兽。 叶初进广东陆军小学,后进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再进保定军官学校六期毕业。回粤后在孙中山辖下的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当中下级干部,邓仲元被陈炯明暗杀,李济深接[
阅读全文]
缪培南传略戴仰明整理
缪培南乳名阿经,别号育群,1896年生于广东五华县周岗乡的中塘村。父缪献琴,母郑氏,兄弟四人以缪培南最小。缪幼时家贫,父母种田,难得一饱。某年饥荒,缪随祖母行乞,备受凌辱,一地主施婆孙俩一勺猪馊,携还家,婆媳涕泣。缪遂发愤向学,苦读经书,渴求仕进。稍长结识邻村缪培堃,受其影响,结伴考入官费的黄埔陆军小学,毕[
阅读全文]
陈济棠与“元老派”徐直公
1929年春,陈济棠因国民党召开二中全会及国民军编遣会议,蒋介石击败李(宗仁)白(崇禧)军队于北京、武汉一带,扣留李济深于汤山之际,乘古应芬留粤联三陈(陈铭枢、陈策、陈济棠)倒李(济深)的机缘,就任广东编遣区主任和第八路总指挥,与古应芬联合一部份国民党元老派之反蒋人物,组成西南政务委员会。上台之后,自忖[
阅读全文]
陈济棠击退李宗仁、张发奎于赤坭和白坭侯梅
1929年春夏间,李宗仁、徐景棠等,由于利害关系,曾一度各倾全力,分别由广西、广东潮汕集中部队,分向广州进发。企图由东、西两方夹击陈济棠部于广州近郊,进而占据广州,但结果李宗仁部队被陈部击败于广东三水县原大圹圩附近而窜回广西。徐景棠部队被陈部击败于东莞石龙附近后全部瓦解。 1929年秋,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