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美国逸事写到了第13篇,突然意识到“13”在西方文化中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于是一时间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其实题材很多,但都不忍心用这个“13”来糟踏。突然想到“幽默”,觉得这应该是个“免疫力”很强的题材。     幽默不同于讲笑话。讲笑话之只是讲述令人发笑的故事,是一种静态的传达,而幽默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能超脱地对待现实的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0-02-22 06:19:52)
人的天性,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而是善恶皆备。
善者不会因为道德教条而更善,恶者也不会因为没有教条的束缚而更恶。需要的时候,善者可以在教条中找的支撑的理由,恶者可以在教条中找到作恶的借口。
道德教条(各种宗教,伦理,甚至法律)的建立是由于一个集体作为整体的进化需要。所以,一个民族耐以生存的“高尚”的信仰,可以是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没有理性引导的感性创作(艺术)通常是混乱而轻浮;没有感性滋润的理性作品(人文哲理)则会枯燥而无趣。所以好多宣泄私情的作品虽然可能轰动一时,但却最多昙花一现;好多自我陶醉的长篇论著虽然难能可贵,但却无人问津。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但要和中国父母比,各国各民族都是相形见绌了。
中国传统的孝道就是这样,不过做了一件动物都能做的事:生了孩子,父母就被捧上了天,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人格低下的。不要问我有没有做数据调查,看看“孙子”这一个词如何被我们用成骂人的词就可以略见一斑我们的光荣传统了。我还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种语言有把“孙子”当成“低贱”的代名词。(有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前几天的关于美国全职母亲一文,得到了很多鼓励,也有很多批评。好多人认为全职母亲并不一定好。比如封建社会,都是全职,但结果并不理想。
至于封建社会的母亲是不是都不称职,我们在此暂且不做深入的讨论。但这个问题至少启发了一个事实:全职母亲决不是人人都能称职的。而不称职的那些母亲,不要说全职,我认为兼职都不行,有些还应该被剥夺抚养权。也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兼谈中国儿童教育的误区我想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观点:“男女平等”的意识和文明的进步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进步的社会,男女的社会地位越平等。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这个“平等”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女性从家庭事务中走出来,摆脱“家庭主妇”的身份。如此理解的话,美国就应该是“家庭主妇”彻底“绝种”的国度了。然而来美国后,可能很多中国人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2)
4。行(汽车)美国毋容置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国。在除了大城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汽车都是生活必须品:没有汽车,就等于没有腿,寸步难行。在美国出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如果说“一人一车”稍微夸张了一点的话,“一家一车”又嫌太保守,因为夫妻一般都得一人一辆车。至于孩子,就是具体情况躯体分析了,家境好的,成年的孩子们也有车。所以,大多数地方都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很多中国人到美国来,其实是冲着两件事:住房和汽车。这倒是名副其实的两件实惠之物。在美国混出个名堂的人最后会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太多社交活动和精神生活,给房子和汽车拍几张照片寄回家,或者网上分享一番,也倒是有点“不虚此行”之感。3.住说道“住”,这应该是美国人非常引以为骄傲的项目。地广人稀,有的是空间盖房。记得在我以前工作的公司从大陆来了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谢谢访问,请提意见:http://overcomecfs.com/chinese/[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虽说人性共通,但人种之间有差别,也是一点不假。这个差别不光体现在文化历史上,也体现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上。在美国读书生活的中国人,可能大都有这个体会,就是不管和美国人能多么友好,真能够住在一起,共享一个屋檐,还是不多。这主要还是生活方式不一样,住在一起有太多的不太方便之故。
在此,根据我自己的经历,简单地聊一聊美国的基本生活和我们有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26]
[27]
[28]
[29]
[3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