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出国前看过不少外国电影。那时候的译制片,经典的非常多,所以很多我都反复看。最多的看过5遍。而相对晚一点的好莱坞电影,我唯一看过上5次的,就是“走出非洲”(1985,西德尼·波罗克导演)。在看“走出非洲”前,我因为先听了主题曲而“暗恋”上了此片。所以,当我在一个朋友借到这个录像带后,一口气就连看了两遍。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虽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梵高一生潦倒,只活了37年(1853-1890),卖了一张画,但在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流传千古。很多人百思不解其中的奥妙,拼命地在梵高的画中寻找“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在梵高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中找答案,但这些,其实都是无关轻重的。在我看来,梵高的艺术最重要的意义,除了他真实地以绘画语言传达了自己的激情以外,还在于在艺术史上打破了一个传统:艺术必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终于读完了雨果的“悲惨世界”。事实上,我应该说读完“冉·阿让”的故事,因为我跳过了此书的很多段落,甚至跳过“滑铁卢”整整一大章。对于面对这大部头的巨著感到的困难,我本来是可以怪罪于我的英语阅读技能,但后来读了相关介绍之后,我意识到这雨果在这本书中不断地“跑题”和对细节描绘的冗长似乎的确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甚至缺陷。 我个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事物以及人的“种”,“类”中概括出普遍性(共性),是敏锐的观察力,直觉和理性的结果;而用这一普遍性去概括这一类的每一个体,就成了偏见。原因很简单,事物的任何一类,人的任何一族,都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具备特殊性:即每一个个体都有这个普遍性不能包括的独特属性。试图把人或物简单地划分成类别,然后以各个类别的共性去对待类别中的个体,或去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如果我们认同一个理念:只有成全自己(或自我)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那么,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幸福”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两种情况将破坏这个前提条件:
1:欲成为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人。
这种欲望是建立在幻觉之上的。这个幻觉就是把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天性,即把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东西强加在自己头上。造成这种幻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对“未知”的认可-即承认理性的局限,承认世上有人所不知的现象之存在,承认人可能最终彻底认识,也可能永远不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智慧的态度;对“未知”的否认-及不承认理性的局限,或者认为现在所有我们不知道的一切,都最终会被理性所认识,这是对人的能力(理性)的盲信;而对“未知”的非理性的确认,对“未知”的神秘化,则是宗教化的一厢情愿,或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也谈美国(西方)人的“无为”人生观  在“美国电影协会”(AmericanFilmInstitution)排列的百年历史上的百部最佳影片的名单中,高踞首位的,是一部早期(1941)黑白片:公民凯恩(CitizenKane)。此影片是当时年轻且又才气横溢的奥尔深·威尔斯(Orson Welles,经典玄疑片“第三者”的第三者的扮演者)的代表作。此片在电影技术性和艺术处理方面有很多创新,以致被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说说美国(西方人)的自信 几十年前,赵传的一首“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唱红中国大江南北。在中国人中,“我很丑”几乎是一句比较经常听到的话。也许是因为“谦虚”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在中国,听到“我很丑”这句话比听到“我很漂亮”这句话的频率要高得多(虽然说自己长得丑的人并不见得真的觉得自己丑)。然而在美国就不一样了,不但几乎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父母把儿女生下来,是父母的选择,所以让儿女感到安全,健康地成长,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儿女的爱,是绝对无条件的,即:无论儿女是否回报,父母都得以“爱”而对待之。如果儿女出落得好,成长健康,甚至“有出息”,做父母的,应该感到欣慰,并让儿女感到是儿女自身的天赋,以促进儿女的更加自信;而儿女的人生一旦有什么差错,做父母的应该立即检讨自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1-05-24 15:42:26)
证据:所有的支持人的既存信念的“事实”。
人的信念(包括信仰或一般认识)一旦形成,眼前的任何事实都是这个观念的“证据”,而对这个信念的反证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是看不见的。
所以,想要以“证据”来说服或者改变人的信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