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
---说说美国(西方人)的自信
几十年前,赵传的一首“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唱红中国大江南北。在中国人中,“我很丑”几乎是一句比较经常听到的话。也许是因为“谦虚”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在中国,听到“我很丑”这句话比听到“我很漂亮”这句话的频率要高得多(虽然说自己长得丑的人并不见得真的觉得自己丑)。然而在美国就不一样了,不但几乎听不到人说“我很丑”,还可能经常听到有人“骄傲”地说“我很漂亮”。
当然,不经意的人是不会去留心这样细微的差别的。我留意到此事,不但因为我看到美国人(西方人)的普遍自信程度较高,还因为我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很多年前,我和一个美国人在谈话中无意说了一句“我很丑”,令这位美国人大惑不解,好像是人生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似的,立即反问了两次:“是什么让你说出这样的话?”(What made your say that?)
当时我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个美国人有点小题大做。多年后我才意识到,这句话在美国人看来,是一句完全没有任何自信自尊的人才说得出来的。虽然我个人并非这样的人,但不能不说,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爱不足。
在美国(以及西方)这个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自信 - 而不是“地位”或者“社会成就” - 是一个人得到尊敬的首要条件,而“自爱”- 对自己天生条件的全面肯定,又是一个人自信的首要条件。所以,美国人几乎从不说自己“丑”。不光是在长相上,就是在能力上,美国人也讲究肯定自己。比如在美国课堂上老师从不会公开每个人的成绩单,就是一种保护每个人的自信的方式。应聘工作的人,如果要以提及自己的短处来表示谦虚的人格,多半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工作的。
在美国生活得久的人可能不难体会到,中国式的“谦虚”在美国其实是会让自己“大大吃亏”的一种并不受人尊重的作风。我曾经在美国读书时因为申请奖学金需要写自我评语,在草稿我用了一句:“虽然我上期这门课的最后成绩不是全班的最佳。。。”我当时的美国室友读了后的绝不苟同:这太消极了!立即建议改成:“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获得了优异成绩。。。”总之,一定要强调(再强调)好的一面,忽略(再忽略)差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和我们中国人尽量看到自己的缺点的传统大相径庭。
且不说这个过分保护人的自信的风俗也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自信自爱,的确是一个人人生幸福的最大保障。很多中国人混淆“自爱”和“自私”。殊不知两者的内涵完全不一样。我认为,“自爱”,是人对自己生来所具备的一切状态的无条件接受态度,即:无论自己天生条件如何都爱自己;而“自私”,是人因为在物质利益上的贪婪而导致的损人利己的态度。自爱的人因为自爱而不在乎物质上的得失;而自私的人因为缺乏自爱从而需要在物质上和人攀比来做补充。所以,自爱的人并不不自私,自私的人反而不自爱。
中国的封建文化提倡的显然是和自爱相悖的毁灭自信自爱的理念,而共产主义的利他观念虽然有积极的因素,但骨质里还是和封建文化一样的以摧毁人的个人自信为目的的教育(洗脑)系统。反观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在文化上的贡献都基本上是为围绕着“人本主义”这个中心,所以“自爱”早已成了民间习俗。
其实西方人的这些习惯在他们的文化中处处可见。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美国男演员杰克·尼科尔森获奖演说(他当时荣获一个电影界的终生成就奖)。在演讲中他讲到自己如何爱这个事业,讲到做演员的工作如何危险等等。平时幽默风趣的他在讲到这些时突然很动情,甚至哽咽,但最后他还是用自己独特的调侃口吻说到:“其实真正‘危险的’是,在做完这一切之后,我会不可救药的爱上我自己。”说完台下一片掌声和泪水。
是的,爱自己,爱自己的一切:聪明也好,迟钝也好,长得“入流”也好,长得一般也好。只有一个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才可能活的幸福美好,才可能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有人说过美好的爱情是因为爱上一个人而爱上整个世界,那么“自爱”,这个恒定的永远不会失去的“爱情”,就会让一个人对世界永远充满爱心。在这样的富足的自爱的下,也许“漂亮”二字,都难以形容他们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到的美好。所以最后,我想以一个令我感动的“自爱”的例子,来结束这篇短文:
我在博客上认识的一位美国老头(Marty Robin),经常出言不逊(虽然他其实是一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者)。一次有人开了一条讨论线,主题是:你母亲对你说过的最大谎言是什么?这位老头回答道:
“我母亲对我的最大的谎言是说我‘长得英俊’。事实上,我是光彩照人!”(The biggest lie my Mom told me is that I'm handsome. The truth is, I'm gorgeous. )
You are always complaining how miserable china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