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一座清真寺。<br><br> 中评社香港11月12日电(记者 郭家静编译报道)汇率问题是中美间一个近乎解不开的结: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美国气结;美元“大”规模量化宽松,中国不满。理所当然地,中美如何解决汇率分歧成为G20峰会的一大焦点。而正当全世界都聚焦在G20峰会的时候,大家不妨把视线从韩国首尔移到印尼雅加达,因为新一轮中美搏弈早已在这里展开。 <br><br> 纽约时报分析报道,印尼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亚洲之行的第二站,早在“空军一号”降落雅加达机场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已结束他对印尼的友好访问,并为印尼带来近66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中国此举等同向奥巴马放了一支暗箭,悄悄地在奥巴马耳边说:看!中印越靠越近,美国还哪有位置啊? <br><br> 由于美国最近积极参与亚洲事务,中美之间磨擦越来越多,奥巴马这次出访印尼更显示了美国重返亚洲的强烈意图。另一边厢,印尼近年结束其“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转而向美国靠边,重重地敲响了中国的警钟。但为什么中美两国如此重视印尼呢?印尼本身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国家,拥有丰富天然资源,且占据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所以对中国和美国来说,印尼是值得拉拢的对象。 <br><br> 奥巴马曾在印尼生活,所以外界一直形容印尼是奥巴马的“娘家”,这次为了拉拢“娘家”,奥巴马四出奔走。他先与印尼总统苏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举行双边会晤,签署全面伙伴关系协议,承诺加强与印尼之间的经贸合作,并尽快把美国在印尼贸易伙伴之中的排名从第三位提高到第一位。之后,奥巴马在印尼大学发表演讲,称印尼为“关键伙伴”,又高度评价印尼在亚洲的重要性。<br><br> 与此同时,中国也对印尼伸出友好之手。印尼近期接连遭受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严重自然灾害,为全力支持印尼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将向当地提供1000万元人民币现汇人道主义援助。此外,吴邦国又代表中国与印尼签署多项双边经贸合作协议,总额涉及66亿美元。 <br><br> 面对中美两国的同时示好,印尼一概照单全收。印尼前国防部长苏达索诺(Juwono Sudarsono)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对我们来说,都一样重要。如果太接近任何一方,都会破坏印尼与另一方的关系”。任教于澳洲国防军事学院(Australian Defense Force Academy)的凯雷答塞耶(Carlyle A. Thayer)教授也表示:“印尼不会明确地支持美国”。 <br><br> 夹在中美两国之间,印尼不愿意表态到底喜欢美国还是中国,反而学会利用其中一方去牵制另一方。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研究员伊恩斯托雷(Ian J. Storey)指出,印尼正利用与中国签订的一些战略合作协议,在军事援助上,向美国讨价还价。但当美国要印尼表明立场时,印尼就支吾以对。正如早前印尼总统苏西洛缺席东盟与美国在纽约的会议,外界猜测印尼是要逃离中美纠纷的漩涡、避开在南中国海争议上表态。 <br><br> 现在,印尼就像一只花蝴蝶,周旋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而到底印尼最终会投入哪一方的怀抱呢?这实有待大家耐心从旁观察。)
11月6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抵达印尼巴厘省,开始对印尼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吴邦国委员长在登巴萨乌拉莱国际机场与前来迎接的印尼国会高级官员亲切握手。
11月10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在印尼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一座清真寺。
中评社香港11月12日电(记者 郭家静编译报道)汇率问题是中美间一个近乎解不开的结:人[
阅读全文]
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工作晚宴在韩国国家中央博物馆举行。根据记者获得的工作晚宴座位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巴西及俄罗斯这两个“金砖”成员的领导人并肩而坐。日本首相菅直人坐在桌子的另一端,与胡锦涛的位置距离甚远。 <br><br> 座位表显示,晚宴餐桌呈长方形,G20第五次领导人峰会主办国、韩国总统李明博坐在正中位置,美国总统奥巴马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并列左右。坐在李明博正对面的是巴西总统卢拉,卢拉右边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刚好与奥巴马正对面。胡锦涛的右边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br><br> 日本首相菅直人则坐在餐桌的另一端,夹在土耳其和埃塞俄比亚领导人之间,坐对面的是非洲国家马拉维(Malawi)总统穆塔里卡、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br><br>)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工作晚宴座位表。
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工作晚宴在韩国国家中央博物馆里举行。
中评社首尔11月12日电(记者 梁卓钧)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工作晚宴在韩国国家中央博物馆举行。根据记者获得的工作晚宴座位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巴西及俄罗斯这两个“金砖”成员的领导人并肩而坐。日本首相菅直人坐在桌子的另一端,与胡锦涛的位[
阅读全文]
成为新一届联邦众议院议长。<br><br> 中评社美国洛杉矶11月4日电(记者 宋楷文)北京时间3日上午,民主党在美国国会第112次众议院选举中大败,失去对联邦众议院的控制权,民主党籍的联邦众议院议长南希.佩罗西,将不得不从议长的位置退下,目前还不清楚她是否会争取做联邦众议院少数党领袖。 <br><br> 南希.佩罗西1987年在旧金山当选联邦众议员,2006年成为联邦众议院议长;在奥巴马上台后的两年众议院议长任期中,佩罗西成为奥巴马政策的强力推动者,她积极推动奥巴马的刺激经济、健改、气候变迁和金融改革等多项计划。 <br><br> 但是以前支持民主党的中间选民,在这次美国期中选举中,却成为颠覆民主党的主要力量。 <br><br> 如果没有意外,现任联邦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约翰.贝纳(John Boehner)将取代即将离任的现任联邦众议院议长南希.佩罗西,成为新一届联邦众议院议长。 <br><br> 约翰.贝纳于1949年11月出生于俄亥俄州,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八周,因为身体原因退役。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企业工作,后成为该企业总裁。 <br><br> 约翰.贝纳1990年成为联邦众议员。1994年联邦众议院选举时,作为共和党核心成员的约翰.贝纳,与金里奇等发起“与美国签约”运动,使共和党在40年后赢得联邦众议院控制权。约翰.贝纳先后担任联邦众议院共和党大会主席;教育与劳工委员会主席等职。是多项重要议案的主推人,也是当时的联邦众议院多数党领袖。 <br><br> 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重新控制联邦众议院,约翰.贝纳被推选为联邦众议院少数党领袖。 <br><br> 联邦 众议院与中国有关的法案投票记录显示:约翰.贝纳(John Boehner)在2000年2月1日 投票反对《加强台湾安全法》,该法案主要内容是企图否定中美“八.一七公报”中规定美国必须减少并达至最终不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条文,以便清除美国对台军售的障碍。其目的是,通过立法,为美国向台湾提供先进武器装备,直至把台湾纳入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使台湾永远处于“不统不独”的分裂状态。该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但该法案以341对70通过(未计弃权)。 <br><br> 2001年7月19日,约翰.贝纳(John Boehner)支持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投票反对《反对延长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的联合决议案》,最后联邦众议院以169票对259票,否决了这个决议案。)
如果没有意外,现任联邦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约翰.贝纳(John Boehner)成为新一届联邦众议院议长。
中评社美国洛杉矶11月4日电(记者 宋楷文)北京时间3日上午,民主党在美国国会第112次众议院选举中大败,失去对联邦众议院的控制权,民主党籍的联邦众议院议长南希.佩罗西,将不得不从议长的位置退下,目前还不清楚她是否会争取做联邦众议院少数党领袖。
阅读全文]

虽然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不会访问中国,但是中国却可能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中评社北京11月5日电/光明网刊载作者邱林的文章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周五将开始为期10天的亚洲之行,先后将访问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随后将于11月10至12日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这个行程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安排对中国的访问。有分析认为,美国此举或许还另有深意。[
阅读全文]
正式向中国CBA职业篮球联赛提出加入申请。台啤篮球队希望可以在打完今年SBL超篮赛季后,2011年正式加入CBA联赛,成为第一支横跨两岸的篮球队。 <br><br> 联合电子报报道,台啤董事长韦伯韬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很努力透过各种管道和中国篮协联系,并且积极筹备台啤篮球队加入中国CBA联赛的手续,加入CBA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企业形象和市场商机,这是我们要去完成的阶段性工作”。 <br><br> 他强调,台啤有300多项产品,普受好评,台啤篮球队做为企业宣传和行销的利器,打造企业形象和广告,很符合公司需求。申请加入CBA联赛,也是台啤篮球队在两岸市场共同开发的行销策略。 <br><br> 张莅政来自台湾,熟悉两岸篮球事务,是北京新华体育娱乐传媒公司总监,旗下拥有新传运动网路频道。 <br><br> 台啤篮球队2006到2009年连续4季打进SBL总冠军赛,07、08年连续两季赢得总冠军,“先锋军”台啤总冠军赛MVP暨年度MVP林志杰已经在去年就加入CBA浙江广厦成为先发主力后卫。 <br><br> 扛着台啤“野兽”招牌和企业形象,林志杰已经让大陆球迷知道他来自台湾,绰号“野兽”,打法快速飙悍,球风迷人,而且下一季很可能就要重回台啤效力,继续在CBA联赛征战。 <br><br> 台啤总教练阎家骅透露,中国篮协早就知道台啤篮球队申请加入CBA,但申请正式公文系透过熟悉中国篮协的大陆友人转送。他表示,“台啤篮球队申请加入CBA的公文会同时送到中华篮协和中国篮协,这是台啤篮球队正式向中国大陆CBA联赛进军重要步骤。”)
台湾啤酒篮球队官方网站。
中评社台北11月4日电/透过大陆熟悉中国篮协人士张莅政协助,台湾啤酒篮球队今天(4日)正式向中国CBA职业篮球联赛提出加入申请。台啤篮球队希望可以在打完今年SBL超篮赛季后,2011年正式加入CBA联赛,成为第一支横跨两岸的篮球队。
联合电子报报道,台啤董事长韦伯韬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很努力透过各种管道和中国[
阅读全文]
的免票儿童。因为工作人员都持证经专门通道入园,这一人数是不统计在参观者总数里的。 <br><br> 由于上海世博会门票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技术,查验统计比较精确;而免票儿童则主要通过现场统计。 <br><br> 至于世博园非常热门的各类印章的数量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统计。据初步了解,具有一定珍藏价值的印鉴大约有500个左右。就分类而言,有展馆章、节庆章、特殊章等。在展馆章中,有的馆有多个印章,例如土耳其馆有6个印章,每月敲一个;中国、新加坡有三个;泰国、澳大利亚等有两个。个别展馆没有章。 <br><br> 在节庆章中,有5月1日开园纪念章、儿童节章、多个“七夕章”、教师节章、十一国庆节章、母亲节章、端午节章、重阳节章等。 <br><br> 在特殊章中,有西班牙馆的小米宝宝章,仅在西班牙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冠军后大约两周的时间里,提供敲章服务;丹麦小美人鱼章,仅在庆祝小美人鱼生日当天敲章;章鱼保罗章,由国际信息通讯馆推出。 <br><br> 在世博会半年会期里,各类印章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以下印章,有些参观者可能也敲盖过:高峰论坛章、马可波罗章、华尔街金融牛雕塑章等等。)
10月31日,几名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国馆夜景。当日,2010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在世博园即将闭园的最后时刻,许多世博会工作人员、游客来到中国馆前拍照留念,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中评社香港11月2日电/上海世博会已经精彩落幕。不过,34个“世博会奖”中为何没有中国馆?7308万人次参观者中包括工作人员吗?世博会上一共产生了多少个印章?带着人们的一些[
阅读全文]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br><br> 他山之石:对“一德各表”深入探讨 <br><br> 10月3日,是德国统一20周年的日子。在德国统一2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德国统一经验可以为两岸带来什么样的经验与启发。 <br><br> 德国问题有非常多的层面可以探讨,本文希望从可以为两岸借镜相关的地方着手。特别是两岸目前所熟悉、也无法厘清的“一个中国”与“一中各表”。这个在德国问题上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德国”、“一德各表”的主张,在德国问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东西德又是如何看待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功能,或者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阻碍?它们有无可能应用在两岸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取长舍短,以为两岸所用。 <br><br> 西德在推动统一过程中,有哪些是不变的核心信念?东德又是如何因应西德的政策?在德国问题中也出现过“汉贼不两立”的政策,也有东德为了在法理上与西德做彻底切割,提出从“一族一国论”到“一族两国论”,再到“两族两国论”的各种论述,并在法理上落实。两岸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得到哪些启示? <br><br> 在进入本文以前,先确定三个名词的定义,一个是战后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本文简称西德;一个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本文简称东德;第三个,也就是以1937年疆界为基准的德意志帝国,在本文中简称德国,也指未来再统一的德国。这个定义并非作者为写作而方便的创见,而是出现在东西德官方法律或文件的说法,正确名称为“整个德国”(Gesamtdeutschland)。 <br><br> 东西德制宪均不忘统一:“一族一国”的共同立场 <br><br> 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战败,领土被四强占领,1949年东西德分别制宪,在西德称之为基本法,在东德通过的是宪法。成立后的东西德均符合国家组成客观条件,东西方集团分别给予国家承认。东西德在制宪时均是坚持“一族一国”的立场,追求统一是绝对目标。 <br><br> 西德所以用基本法为名称,其目的彰显其仅是过渡性。将首都选在小镇波昂,也是希望凸显未来的首都应该在柏林。两者均为表达西德坚持追求德国统一的决心。 <br><br> 为追求德国的统一,西德基本法做了几个关键性的规定。首先,在序言中称“在…各邦之德意志人民自觉其对上帝及人类所负之责任,决心维护其民族与国家之统一”,把统一拉高到与上帝及人类的层次,以表明其追求统一的决心。其次,以“我上述各邦之德意志人民于此并为其他未能参加之德意志人民制定此基本法”的宣示,表明此一根本大法同样适用于东德与其它地区的德国人,表明西德政府为正朔。最后,以“务望我全体德意志人民依其自由自决完成德国之统一与自由”的表述,宣示统一的方式是经由全体德意志民族的自决民主程序。 <br><br> 西德所以会强调用民主的程序追求统一的原因,第一、从意识形态上来说,西德视民主为基本价值,必须作为统一的工具;第二、从政治上来说,西德宪法学者日后对于“自决”的解释,认为只有“民族自决”,而非“人民自决”,即应该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共同行使自决,用以阻绝东德可以主张的“人民自决”。 <br><br> 在德国以何种方式进行统一方面,基本法第23条确定的方法为“加入法”。该条称:“本基本法暂时适用……,德国其他部分加入联邦时,应适用之”。换言之,西德将当时东德各邦仍视为西德的一部分,只要它们愿意加入西德,随时可以适用。 <br><br> 在当时,这样的规定被视为是对东德的轻蔑,1950-80年代间,几乎很少人会认为这条规定有什么意义,没有想到,1990年德国的统一,却是用德东各邦加入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国的统一。 <br><br> 为了表示西德就是德国,延续了德国原有的国际法人格,特别在第116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基本法所称之德意志人,系指具有德意志国籍,或以具有德意志人民血统之难民或被迫驱逐者,或其配偶,后裔之资格准许进入以1937年12月31日为疆界之德意志帝国领土之人”。 <br><br> 为何以1937年12月31日为基准,因为依据国际法,德意志帝国在该日以后所得到的领土,包括奥地利、属于捷克的苏台区、米美尔(Memel)地区均属无效。这个条文的意义在于,符合这个规定的德国人,只要到了西德,均可以立刻要求给予西德的身分证。所以,东德的人民只要愿意拿西德身分证,马上可以取得。透过这个条文,西德的制宪者很清楚地宣示,西德不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因此它不需要创造自己的国籍。这是一个约束西德政府的条文,即不得拒绝“德国人”拿西德身分证。用这个方式来宣示:西德就是德国。看来,目前两岸都主张自己是中国,可是却似乎缺少了西德制宪者般的豪情大气。 <br><br> 西德的制宪者透过以上几个法律条文,规范了统一的使命、方式,并以自己为德国承续者自居。西德的逻辑很清楚,它不仅代表德国,它就是德国。 <br><br> 东德在制宪时,也是以德国的承续者自居,在序言中,也表示是为“德意志人民制定本宪法”。第1条即称“德国是一个不能被分割的共和国”、“共和国决定所有德意志人民生存与发展之事务”、“仅有一个德意志国籍”,第25条“所有矿产…及所有具经济价值之自然资源…有关整个德意志人民之利益者,均受共和国监督”。<br><br> 东德的制宪者表达了东德就是德国的决心,但是,这个立场很快就动摇了。 <br><br> 东德第一次大转向:走向两国论 <br><br> 为了担心西德走向北约集团,1952年,苏联史达林向西德总理艾德诺提出了德国可以统一,但是必须是中立的统一照会。艾德诺并没有接受,他对于苏联没有信心,他认为中立后的德国必然会成为苏联的战利品,德国的中立不会为欧洲带来和平。在艾德诺的信念中,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统一则是最后一个顺位。 <br><br> 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后,5月14日,东德和苏联及东欧国家八国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构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分裂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当对峙成为结构时,东德也在苏联的引导下,开始改变其德国政策。 <br><br> 在加入华沙公约以前,东德已经感受到压力。1953年3月东德难民潮事件及6月17日的工人暴动事件,使得东德更感觉到其政权的风雨飘摇。东德开始想与西德及德国划清界线。1953年9月17日社统党总书记乌布里希特在该党第16次中央委员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德国有两个国家的主张,同年11月25日乌布里希特在东德人民议会中再次强调“目前在德国有两个国家”。东德开始推动“两国论”了。 <br><br> 西德加入北约,苏联以“中立统一”诱引西德的政策失败,政策转向支持“两国论”。在1955年日内瓦会议前,苏联已开始在其各项官方发言中,将“两个国家”的看法纳入。有时称“两个德国”、“德国两个部分”、也有时称“东西德”。在日内瓦会议时,苏联更明确地表示在德国的土地上已有“两个国家”。赫鲁雪夫于会后访问东柏林时并发表演说称,尔后任何有关解决德国的方案,都必须以两个德意志国家存在为前提。这个时候的“两国论”依然以“同属德意志民族”为基准,可以说是“一族两国”的主张。 <br><br> 西德的坚持:一个德国与民族自决 <br><br> 西德的回应当然是坚守“一族一国”、“一个德国”(整个德国)政策,凡是与东德建交的国家,西德以“霍尔斯坦原则”以对,即视之为不友好的国家,立刻毫不保留地与其断交。不过,这个原则有个例外,就是苏联。西德的解释是,“德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应被视为促使德国克服分裂与走向统一道路的一种途径”。这是西德在国际环境现实下,要想德国统一与解决战后在东欧的难民问题,不得不做的妥协。 <br><br> 日内瓦会议以后,艾德诺发现,西方国家已经不把德国问题解决做为欧洲和平的先决条件,德国统一问题已经从国际政治的舞台上退却,西德必须要靠自己了。 <br><br> 1959年艾德诺提出了“柯洛布克(Globke)方案”,这个方案属于临时性,也是过渡性的方案,内容包括五年为缓冲期,针对缓冲期订定过渡性规则,并“在六个月之内相互建立官方关系”,“五年后在东西德举行全民投票,如果东西德均多数赞成统一,则德国将自投票日起统一;如果东西德均未达多数,则东西德自投票日起,分离为两个主权国家”。 <br><br> 苏联并不愿意接受西德这个方案,仍然坚持德国问题通过“和平条约”解决。美国也没有很认真地看待西德的提议,这个方案自然未能成真。 <br><br> 1961年8月31日,西德所担忧的事情终于成为事实。东西柏林多处边界上已由围墙取代了铁丝网。德国的分裂看来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1962年6月,艾德诺在私下与苏联史密诺夫会面时提出了“城堡和平计划”(Der Burgfriedensplan,意译为“短暂和平计划”),即希望与苏联签订一个十年为期的“城堡和平计划”,十年后再付诸表决。先决条件是,在这十年内给予苏联占领区(即东德与东柏林)内人民较多的自由。 <br><br> 冷战时期的苏联,对于艾德诺这项建议是完全没有兴趣的。对于苏联来说,艾德诺从来就没有放弃用民主自决的方式完成统一,但是苏联要的是德国的永久分裂,自然对艾德诺的所有统一方案都没有兴趣。 <br><br> 东德的策略:推出中立邦联的主张 <br><br> 东德在1955年推出“两国论”政策以后,由于西德采取“汉贼不两立”的“霍尔斯坦原则”反制,在国际上能够扩展的国际空间有限。东德瞭解,必须从西德下手,才可以让东德的国际法国家人格得到承认。 <br><br> 1956年12月30日,乌布里希特首度呼吁以“邦联”做为东西德统一的过渡方案。东德的方案是,西德需首先退出北约,然后东西德共同成立一个“全德谘商会”(Gesamtdeutsche Rat),以作为邦联的功能机构。不止这一次,东德最后一次提出共组邦联的建议是在1966年12月31日,这次所提提出成立邦联的十个步骤包括:东西德建立正常关系、放弃使用武力、承认边界、裁军、放弃核武、两德与欧洲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中立、签署条约尊重西柏林的特殊地位……等等。 <br><br> 或许可以从东德的呼吁中,看到两岸似乎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台湾,有人倡议成立“和平区”、呼吁北京“撤飞弹”、两岸成立“邦联”等等,这似乎是处于政治与军事劣势下的必然反应,北京迄今还没有接受,正如同当时西德也没有接受一样,理由虽不尽相同,但是逻辑没有多大差别,均认为在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前,这些主张都是不尽务实。 <br><br> 在西德看来,东德所提的中立邦联方案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在中立主张方面,它违反了西德藉由北约维护安全的首要目标。在法理方面,两德如果成立邦联,代表西德必须以承认东德为一个主权国家为代价,这是违反西德的制宪精神,此与1950、1960年代西德的政策不合,是无法同意的。在有关统一路径方面,西德坚守其基本法的规定,咸信须先由全德意志人民举行自由选举,然后由选出的议员共组国民大会以制订一全德的宪法,而不是透过东西德的邦联途径。<br><br> 西德统一政策的调整:东西德是“一德两国”内的特殊关系 <br><br> 1969年10月西德大选,以统一为首要目标的社民党布朗德上台,开启了德国问题的另一种思维。布朗德的东进与德国政策理念在于,他认为德国能否统一的必要条件有二:一是善意的国际环境;二是两德的充分交流。前者尤指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后者指为避免两德人民因长久疏离而渐失对统一的认同。布朗德并盼藉由西方与东德的接近,使东德民心向西方转向,此即所谓由“接近促成改变”(Ann? herung zur? nderung)的理念。 <br><br> 在历史上,德意志是个长久处于分治的民族,以近代史的国家意义来说,德国在1871年才首次统一,到1945年德国被占领,德意志统一的时间只有74年,缺少统一的历史记忆。布朗德认为如果两德人民再因意识形态而分隔,未来统一之路必然更为困难。另一方面布朗德的社会主义倾向,也让他觉得有必要快速与苏联、东欧、东德尽速改善关系。“接近促成改变”政策就是在这些多种因素下形成。 <br><br> 1969年10月28日,布朗德甫任总理七日,即首次发表政府声明称:“德国问题必须在‘欧洲和平秩序’达成时才能算是解决;且在此问题上,无人能使我们信服,德意志人民没有与其他人民相同之自决权”;“我们(德意志人民)……必须防止德意志民族进一步的疏离,并寻求经由正常的相互共存以达到相互合作”;“联邦政府提议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无歧视的政府层次上重新研商,以达成条约上的共同合作。联邦政府不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国际法上的承认,即使在德国存在着两个国家,但他们彼此而言,并不是外国,他们间的相互关系仅是一种特殊形式(eine besondere Art)”。这是一篇改变东西德关系的历史性声明。西德从“一个德国”、政策走到“一德两国”政策 <br><br> 西德愿意做政策上的调整,东德赞许布朗德“两个德意志国家”的主张,但是东德的态度仍然坚硬,目标仍是追求一个与西德在国际法上相互平等的地位,因此仅对与西德相互作国际法关系的承认,即只对双方发展“外国关系”感到兴趣。 <br><br> 1970年3月29日东西德双方展开战后两国政府第一次会谈,5月21日继续会谈,在核心问题,即东西德两个是否是国际法上的国家关系上没有交集。西德最后建议“暂时停止讨论”。布朗德深知,东西德关系必然在西德与苏联关系改善后方能推展,其德国政策的架构亦必须在顾及苏联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成功。自此,西德将目标转向苏联。 <br><br> 1970年8月12日西德与苏联签署《莫斯科条约》,其中规定双方均放弃使用武力、尊重现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不提领土要求、欧洲国家现有疆界不得破坏,其中特列举包括波兰的西界以及东西德的疆界。 <br><br> 这份条约等于是战后西德(代表德国)与苏联签的和平条约,其中有关战后欧洲领土疆界的确立,对于苏联而言,是再满意不过了。这表示苏联几乎全赢了。在苏联看来,波兰疆界确定表示苏联从波兰东边拿到了合法的领土,波兰从西边也拿到了合法的土地,东西德的疆界也已经确定,一个战后还没有签的“和平条约”,其应有内容都已经完成,有无“和平条约”已经不重要了。 <br><br> 苏联既然已经得到想要的所有东西,自然希望东西德能够早日签署条约,而不再支持东德的坚持,反而向东德施压。1971年5月3日乌布里希特辞职,改由何内克继任。自此,两德的协商快速进行。 <br><br> 1972年12月21日东西德签署《基础条约》。东西德在此条约中互有得失,东德得到了西德的国家承认,但未获得西德的国际法承认,西德所主张有关东德不是外国、两国间的关系属特殊关系、双方应以追求统一为目标等立场均未出现在条约中。西德所得为,东德应允在经济、交通、交化、体育……等各范畴内与西德展开合作。 <br><br> 如果不经意地来看《基础条约》,可以得出这根本就是一个分离的条约。首先在“序言”部分,明确地指出“意识到疆界之不可侵犯以及尊重全体欧洲国家现存疆界之领土完整及主权,是和平之基础条件”,这表示西德必须尊重东德的领土与主权。在第二条再次规定,双方“遵循联合国宪章所载之目标与原则,尤其是所有国家主权平等、尊重独立、自主及领土完整、自决权、保障人权及不歧视”。为何有了这些清楚的共识,西德自己或外界还会认为《基础条约》是一个“同意歧见”(agree to disagree)的条约呢? <br><br> 关键出在“序言”第三句“认识到两个德意志国家……,基于历史之事实……在基本问题上,包括民族问题,有不同之见解”,以及最后一条,即第九条“同意本条约不触及双方已签订或与其有关之双边或多边之国际条约与协议”。这个所谓“基本问题”就是统独问题。而如果没有第九条,西德所主张的“承认东德为国家,但非外国”就失去基础了。 <br><br> “东德为国家,但非外国”能够存在的理由在于西德认为由于1937年疆界的德国还没有灭亡,因此东西德两个国家迄今仍是德国的一部分。因此,如果1937年疆界的德国已经灭亡,那么在彼此已经同意尊重对方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情形下,东西德的关系自然就是外国关系。在西德看来,《基础条约》是个“一德两国”的条约,在东德认知上,这是个“一族两国”的条约。 <br><br> “德国”仍然存在:“一德两国”与“一族两国”的差异 <br><br> 那么,1937年疆界的德国到底有没有灭亡呢?东德在1949年制宪时说没有,且主张东德就是德国,但是从1951年6月与10月的两项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开始表示“德意志帝国已经由所谓的征服,在1945年5月8日灭亡”,并确定东德为一个新生国家,与德意志帝国没有关系,也不是它的继承者或部分继承者。由于德国已经灭亡,因此,东德视《基础条约》就是两个新生国家间的条约。 <br><br> 西德则认为德意志帝国并没有灭亡,理由为: <br><br> 第一、就领土方面而言,由于战争末期及战后四强的书面声明及有关议定书,皆未对德国作永久占领的表示,亦无将德国,或分割过的德国一部分纳入自己国家版图的意愿。四强甚而在1945年的<柏林宣言>中强调,四国在承担执行德国国家权力时,“并不构成对德国的并吞”。故可知,德国的领土仅是被暂时的占领,既未被并吞亦未被征服。 <br><br> 第二、德国的国家权力并没有因为被所谓的征服而消失,德国的统治权力只是被占领国的权力所“覆盖”及“超越”,德国的中级及地方行政事实上仍然继续存在。虽然德国在事实上已不具有效运作的机构,但这只是表示德国政府的行为能力已经丧失,并不表示德国失去其原本具备的法律能力。<br><br> 第三、由于“征服”的结果是战败国人民改变其国籍,但德国国民却未被迫丧失其国籍。 <br><br> 第四、就各国的后续行为来看:《波茨坦议定书》中已明文规定四强对德国疆界的处置措施。若德国已经灭亡,继承国没有必须接受该议定书的拘束,该处置措施自无签订之必要。故可推论,四强订定有关的赔偿条款时,基本上是以承认德国仍然继续存在为前提。 <br><br> 第五、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107条订有所谓之“敌国条款”,及第53条第2款将敌国界定为“本条第一项所称敌国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本宪章任何签字国的敌国而言”。假若东西德是两个新生国家,则上述两条文对东西德而言,是不具任何意义。但事实上,四强一直是将东西德视为该二条文的适用对象。 <br><br> 基于上述理由,西德认为,德国的领土与人民并没有消灭,国家权力也没有完全被占领国家取代,国际社会各国家的行为亦直接或间接地承认德国仍然存在,故就国际法的层面而言,德国应属尚未灭亡。因而,对西德而言,“一德”绝非指“德意志民族,而是以前的德意志帝国,当时是指由继承其法统的西德,以及未来再统一的德国。 <br><br> 因此,对于西德来说,《基础条约》第九条“同意本条约不触及双方已签订或与其有关之双边或多边之国际条约与协议”指的就是《波茨坦议定书》与联合国宪章等重要文件。西德不仅以法理来说明德国没有灭亡,西德联邦宪法法院在历次的判决中,亦均持德国仍然续存的看法。1973年7月31日在有关《基础条约》的判决中更明确地述明法院认为德国继续存在的理由,该次判决称:“德意志帝国在1945年后仍然继续存在,它既不因投降,亦不因占领国在德国行使外国权力而灭亡,此可从基本法序言,第16条、第23条、第116条及第146条而得知。联邦宪法法院并已于数次判决中确定德意志帝国仍然存在。虽然它作为一个整体国家而言,缺少组织,特别是缺少宪政机关,而使得它无行为能力,但它仍如以往般地拥有法律能力”。(BVerfGE 36, 1 ff/16) <br><br> 在实际的政策上,西德也以德国没有灭亡,对东德的承认只是国家承认而非外国承认的法理立场施政。因此,成立与东德关系事务的单位名称是“德国内部事务部”,派遣东德代表的权力不属外交部,在东德的代表称之为常设代表,而非大使,称东西德的关系是“内部关系”,并宣称《基础条约》只是一个临时条约。 <br><br> 虽然西德这么解释、这么做,但是东德却不这样认为,东德派在西德的代表就叫大使,由外交部处理东西德关系,视两德关系为“外交关系”,并宣称《基础条约》当然是一个永久性的条约。东德要的是“一族两国”。 <br><br> 以“一德各表”为基础的《基础条约》通过后,东西德在1973年9月18日,经由联合国大会的鼓掌通过,成为第134与135个会员国。从此以后,两个国家在联合国与国际间的互动与其它国家间的关系没有不同。 <br><br> 东德第二次大转向:推动两族论 <br><br> 在加入联合国后,东德并不满足亦不安心。由于西德一直强调德国问题最终要通过“民族自决”解决,而非“人民自决”,东德决定更改自己的宪法,把“一族两国”论,变成“两族两国”论。 <br><br> 1960年时,即使东德主张两国论,但是仍坚持自己与西德一样,同属德意志民族,12月乌布里希特在社统党中央委员会中表示,持两个德意志民族主张,是一项“错误的看法”。东西德人民“虽然暂时分离,但统一民族的重建,是一历史上必然之事”。1966年2月28日东德虽然申请加入联合国,主张两个德意志国家,但在声明中仍主张东西德为同一民族。1967年2月20日,东德人民议会通过“国籍法”,主张东德人民虽有自己的‘东德国籍’,但即使如此,仍认为东西德皆属于同一民族。 <br><br> 从1970年开始,东德开始改变其民族立场,12月7日乌布里希特在社统党廿五周年纪念筹备会的演讲中,以意识形态的差异作为两德民族不同的理由,该谈话称:“由封建主义至资本主义过程中所形成,并自1871年至1945年在一个统一国家内所存在的资产阶级德意志民族已经不存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一个社会主义德意志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民族已在其(指东德)建立的过程中形成,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乌布里希特的继任者何内克,亦继续持上述观点。何内克在1971年6月东德社统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再称:在东德已形成一新形态的民族,即“社会主义民族”,然而在西德的仍是“资产阶级民族”。 <br><br> 随后,东德将其对民族的见解纳入其1974年10月7日修改的宪法中。该宪法序言删除1964年宪法中所使用的“德意志民族”等字,而只保留东德“人民”。第1条东德自称“为一个工农民之社会主义国家”以取代1964年宪法之“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br><br> 东德认为,经由“两族论”的确定,可以回避西德宪法“民族自决”的规范,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理论建构的速度还是比不上未来人心的思变。 <br><br> “一德各表”的《基础条约》的功过:不能确定 <br><br> 德国统一已经20年了,在22年前,几乎还没人会预测德国会统一。布朗德到底是德国统一的推手,或是有可能成为德国永久分裂的“罪人”,在当时没人能够说得准。事后来看,《基础条约》对于要统一的西德而言是个险棋,从好的方面来说,布朗德政府在《基础条约》中,突破了东西德廿余年的隔离,使得双方人民有开始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此有助于东德人民瞭解西方的社会,累积的社会力量,终于冲破围墙,推动了德国的统一。看来他的“接近促成改变”政策发挥了功效。 <br><br>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由于《基础条约》的签署,东德获得西德的国家承认,使其国际地位日益巩固,此似又与西德的统一目标有所背离。从历年的民意调查显示,自布朗德政执政推动其“一德两国”政策后,多数的西德人民觉得德国的分裂似已成定局。《基础条约》签署后的1973年,认为德国会统一的人民只有9个百分点,认为德国不会统一的则高达81%,到了1987年,只有3%认为德国会统一,认为不会统一的高达97%。<br><br> 本文篇幅有限,不再谈1990年整个东欧骤变时,西德内部的因应远远赶不上环境的变迁,东西德是在东西马克兑换的诱因、对民主与经济追求的狂热下完成了统一。(这个讨论可能再需要一篇文章)。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例如当时的东德政府能够暂时稳住局面,或者做一些局部的妥协,让东德政府能够延续,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果东德与其它中东欧国家一起在2004年加入了欧盟,德国统一还有机会吗?当然历史不会假设,但是如果把德国统一做为两岸经验时,就必须认真推演这个问题。在德国统一20年,也是两岸关系正在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有必要从德国问题找寻若干启发。 <br><br> 德国经验的启发:“一中同表”才是正道 <br><br> 第一、从艾德诺开始,所有的西德总理都以改善东德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为目标。事后来看,不能说西德的努力没有效果,但是是否有改变东德人民对于统一的期望,由于没有民意调整可以证明,不能妄下断语。我们可以这么说,西德与东德在进行一场“时间对谁有利的博弈”,西德认为时间站在他那里,透过经济、文化交流,东德迟早会发生改变,为统一创造机会;但是东德却认为,时间在他那边,透过新的国族认同教育,与在国际间以主权国家的出现,东西德的分裂将更为确定。东西虽然最后是统一了,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就表示以“一德各表”为基础的《基础条约》就一定有它的功能,因为它也可能提供了东德建构自己国族认同的机会,反而可能阻碍了德国的统─。因此,未来两岸签署和平协定时,不可以让“是否有利统一”成为博弈的标地,而应确定是往“确保两岸不分裂”的方向走。 <br><br> 第二、“一德各表”中“各表”部分,是指对“是否要统一”的“各表”,是对“德国”是否已经灭亡的“各表”。西德对此做了让步,没有在条约中坚持。转而用责成行政部门在政策中“不可放弃再统一命令”的方式来表达其坚持德国统一的立场,以及用自己的宪法规范与政策行为来证明德国还没有灭亡。东德对此则是清楚说“不”。这样的“各表”,北京可能接受吗?由于“一德各表”并没有对“一个德国”做出共同的解释,在签署《基础条约》以后,东德取得国际承认,“一族两国”成为事实,随后东德透过制宪快速走向“两族两国”论。在两岸问题上,北京可能很难冒这个险。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如果未来的大方向不确定,甚而会有反向的可能的内容,都会使两岸和平协定无法达成。 <br><br> 第三、西德所以会接受“一德各表”,因为西德看清楚当时的国际局势,四强已经不再把解决德国问题视为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先决条件,而且四强均对促使德国统一已经没有兴趣。西德必须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因而采取“接近促使改变”的思维,愿意一赌,并希望彻底改善与苏联与东欧的关系。西德所以会愿意让步承认东德是一个国家,因为这是苏联要的底线,西德如果不做这个让步,当时的苏联不会同意与西德和解。两岸分治是内战造成,国际强权很难像苏联一样,合法地介入,因此,北京似乎也不容易在偏离大原则的情形下做让步。另外,台北能够获得的国际支持有限,美国会像苏联支持东德一样,支持台北吗?我看也很难。 <br><br> 第四、西德所以可以守住自己的底线,关键在于它对于德国没有灭亡的解释,靠着对于国际协议的解释(《基础条约》第九条),才使得“整个德国”取得了法理基础,它因而才可以在容许东德对“一个德国”各自表述,而不会伤害自己的宪法对于追求统一的规定。两岸是内战形成,属于整个中国的内部事务,所以,如果两岸不能够对“统一”或“不分裂”达成一致认知,两岸的相互承认,就有可能造成永久分裂的可能。这是德国问题与两岸问题最不同的地方。 <br><br> 第五、虽然《基础条约》与德国统一两者之间不必然有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历届西德政府推动与东德交流的用心,特别是“接近促使改变”的作法,为1990年德国能够快速统一累积了必要的能量。因此,两岸的交流应该持续,应该扩大。凡走过必定留下痕迹,交流一定会产生功能,但是,我们也不要期望只有经济交流就可以改变现状,政治问题还是需要政治解决,德国问题清楚地显示,经济、文化最多只是个助力罢了。 <br><br> 第七、相互平等是《基础条约》的重要精神。虽然东西德在《基础条约》中对于“一德”是“各表”,但是对于双方是平等地位,相互尊重则是“同表”。没这个“同表”,东德根本不可能签署。对于两岸来说,我们可以将“同表”的部分扩大到对“一中”的见解,但是两岸关系部分,也应是相互平等的“同表”。 <br><br> 第八、人民的意愿很重要。虽然西德人民对于是否能够再统一的看法愈来愈悲观,但是对于统一的期望却没有多少降低,从1948年到1987年的历次民意调查显示,对统一有期望者均占八成以上。这个比率应该可以归纳为西德政府长期对其人民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结果,这也是为何西德人可以很快,几乎以不惜代价方式接受德国统一的原因。我们没看到东德的民调数字,东德也不会做这种民调,但是从学理上,我们可以推论,如果统一的意愿都丧失时,未来要统一自然变得更困难。 <br><br> “一中三宪、两岸统合”吸收了德国问题的经验,但是提出一套完全不同于德国模式的论述。在未来两岸和平基础协定的签署中,“两岸同属整个中国”、“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尊重对方为宪政秩序主体”,都应该属于“一中同表”的部分,也是两岸政治定位的核心。至于希望“两岸在双方同意的领域成立共同体”,则是为两岸未来经济、文化、社会等交流提供一个两岸均可以参与、有助于累积重迭认同、强化两岸走向统一意愿的架构。这一方面则是从欧洲统合经验找到借镜,也是东西德没有采行的途径。 <br><br> 在德国统一20周年的今天,回顾过程的同时,也盼藉他山之石,为两岸找寻经验与智慧,“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是德国经验的修正补充,提供两岸有识之士参考。 <br><br>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0年10月号,总第154期))
追求统一,东西德终归一统。
中评社╱题:从“一德各表”到“一中同表”:德国统一经验的反思,作者:张亚中(台湾),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他山之石:对“一德各表”深入探讨
10月3日,是德国统一20周年的日子。在德国统一2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德国统一经验可以为两岸带来什么样的经验与启[
阅读全文]
<br><br><img src=http://we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1011/1/101490705.JPG><br>国际部主任萧美琴转述蔡英文与安倍晋三谈话。(中评社 邹丽泳摄)<br><br> 中评社台北11月1日电(记者 邹丽泳)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上午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国宾饭店会晤共进早餐。民进党国际部主任萧美琴转述称,蔡英文表达民进党对钓鱼台议题的四点基本立场,强调民进党不会考虑在钓鱼台问题上与中国大陆合作处理。 <br><br> 蔡英文主动向安倍表示,民进党对钓鱼台的立场从执政时期到现在未改变、政策持续。这四点态度包括,第一,主张钓鱼台主权是台湾的;第二,相关争议应该和平理性处理;第三,民进党不考虑与中国大陆合作处理钓鱼台问题;第四,希望双方以对话,共同合作的态度来和平处理渔权及天然资源开发问题。 <br><br> 蔡英文上午7时30分在国宾饭店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首相共进早餐,萧美琴指出,这是礼尚往来,因为蔡英文去年12月底访问时日本期间,当时还在任的安倍首相特地到蔡主席下榻的店共进早餐。不过,双方对话内容不对外公开。 <br><br> 萧美琴说,双方本来是安排在上午9点见面,但因为五都候选人今早一起拍摄电视CF,日方也配合蔡英文行程,提早会晤;她说,除了蔡英文与安倍外,还有安倍内阁的政务官及东京都议员,民进党方面则由前驻日代许世楷与她陪同。 <br><br> 蔡英文称,日美安保条约是亚太地区安全基石,近来亚洲情势、尤其是台美日中四边关系有相当多变化,她很高兴能跟日本友人就亚太地区安全交换意见。)
蔡英文与安倍晋三今早在国宾饭店会晤。(民进党中央提供照片)
国际部主任萧美琴转述蔡英文与安倍晋三谈话。(中评社邹丽泳摄)
中评社台北11月1日电(记者 邹丽泳)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上午与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国宾饭店会晤共进早餐。民进党国际部主任萧美琴转述称,蔡英文表达民进党对钓鱼台议题的四点基本立场,强调民进党不会考虑在钓鱼台问题上与[
阅读全文]
杨秋兴是迄今台湾选举史上少见的可以跨蓝绿党派拿到选票的选将。 <br> <br>??一、中时民调的分析 <br> <br>??五都选战进入最后一个月,依?中国时报 10月28 日完成的民调显示,目前高雄县市“有投票意愿”的合格选民中,47%支持陈菊,23% 力挺杨秋兴,10% 拥护黄昭顺。杨加上黄的总支持度仍不及陈菊,但“未表态者”仍有19%。 <br>? <br>??陈菊之前因为“ 919 水灾”突出其治水不力,影响所及而流失的支持度,如已经一如预料地因为“江平在东京影展的意外演出”,扰动维持了三周的“民调僵局”而被拉回,再度回到“919 水灾”前的水平。“江平在东京影展的意外演出”引发电影爱好者,主要是“年轻世代”的厌恶感,牵动两岸关系微妙的神经,所以在台湾长期的“朝野政党对峙”、“统独意识对立”和“族群分类意识”的几项已然固定的对立元素之外,掺进了“世代”问题扰动“民调僵局”,救了陈菊。若非“江平在东京影展的意外演出”带来的扰动,否则陈菊这一段时间以来到底干过什厶好事来拉回支持度? <br>? <br>??这次中时民调还显示,杨秋兴支持度缓步上扬,还特别说“宋站台后”,杨由21%增至23%;黄昭顺呈现下挫,由14%降至10%。未表露投票意向者,由 22%变19% 。值得注意的是,宋楚瑜在10月17 日杨秋兴竞选总部成立时是以“神秘嘉宾”、“宋省长”的身分为杨秋兴站台的,所谓“神秘嘉宾”就是当天现场群众事先并不知道宋要上台力挺,也就是说,宋来或不来,杨的群众都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宋与现场人数多寡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是,始终都是“从台北看天下”的媒体观点却倒果为因,让人误会因为宋的上台而来了这厶多人,这对泛蓝军而言虽有可能是“弃保”的强烈暗示,但也让杨原先的泛绿支持者,因为讨厌宋而转向。另外,宋的站台也引发中北三都泛蓝内部分裂的不安全感,尤其宋抓住新闻焦点于事后狂上媒体,动作连连,令人产生藉机勒索的疑虑,这就严重抵触泛蓝的“团结”这项核心价值,不能小觑其中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所以,宋为杨站台,有得分,同时也有失分,杨阵营不能过于片面乐观。<br><br>??杨秋兴所期待的“弃黄保杨”效应,其实根本不需要期待宋楚瑜。在“反菊”的旗帜下,杨秋兴努力成功地整合了“跨党派联盟(泛蓝∶部分白派、国民未提名的现任县议员、部分亲民党或新党等,泛绿∶杨秋兴自己的嫡系部队、王文正所代表的谢系、陈哲男所代表的扁系等)”,加上有了“五星级县长”、“招商第一名”光环加持而赢来中产阶级与企业认同、高雄县这个宗教大县的各教派力挺,其实“47% 支持陈菊”意味着陈菊的票已经开完了,难道陈菊的支持度还会再继续增加到过半?所以,剩下来的“未表态者仍有19% ”,推测其中大多是持“反菊”的泛蓝立场而仍在观望者,他们正在观望什厶人可以让陈菊不要赢太多,以免陈菊太骄傲、太嚣张。只要杨秋兴能力战陈菊到底,始终都是高雄选局的“男主角”,没有宋的因素,杨都能自行逐步争取到更多泛蓝支持。所谓“弃保效应”都是“弃老三,保老二”,依目前的情势看来,推估“19% 的未表态者”挺杨秋兴者会远远多于黄昭顺,可以预期杨的支持度、得票率将会轻易突破30%。 <br><br>??二、杨秋兴选票推估∶“最好的可能”与“最可能” <br> <br>??根?前一次的高雄市市长选举、高雄县县长选举的开票结果,泛蓝、泛绿分别在市区、县区的得票结果如下表,我们可以看出∶ <br><br>??(一) 在市区蓝绿票盘均较县区大,但是市区内蓝绿彼此差距十分有限;因此,县区的票盘虽相对较小,但蓝绿的得失多寡,将会是决战输赢的关键。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是有能力在县区能开出选票的人有机会 出,在县区没有着力点的人必败无疑。<br><br>??(二) 在县区绿的票盘远大于蓝,超过十丌票,即使是用“总统”选举那一次的选票来看,马英九仍然输给谢长廷两丌票,这还是近年来县区蓝军最会选的一次记录。所以,即使市、县蓝的票盘全开,还是输给绿的票盘超过十丌票以上。 <br> <br>?????泛蓝?? 泛绿 <br>? 县区 244015? 353232 <br>? 市区 378303? 379417 <br><br>??(三) 这次的选举人数约比两百丌票略多,下表是在投票率66%的情况下的得票数,根? TVBS于10月25 日完成的民调推估,投票率会高达74% 。果若如此,这时总票数将从一百三十丌多票成长为一百五十多丌票,这多出来的差不多二十丌票花落谁家?虽然无法推估,但绝对会是足以影响输赢结果的选票空间。 <br><br>??(四) 这次高雄市市长选举出现少见的“三国演义”,不同于以往的“蓝绿二元对立”。杨秋兴是迄今台湾选举史上少见的可以跨蓝绿党派拿到选票的选将。所以,扣掉杨秋兴可以拿到的蓝军选票,就是黄昭顺的得票数,因为黄开不出绿军选票;反之,扣掉杨秋兴可以拿到的绿军选票,就是陈菊的得票数,因为陈菊开不出蓝军选票。 <br><br>??(五) 目前的观察,以前一次的高雄市市长选举、高雄县县长选举的开票结果来计算,杨秋兴在国民党政党基本盘没有崩盘的前提下,“最好的可能”的得票成数是“泛蓝县区∶泛蓝市区∶泛绿县区∶泛绿市区”为“7∶6∶ 4∶1 ”。准此,可以赢过陈菊两丌多票而当选。 <br> <br>??(六) 根?研究推估,杨秋兴输赢的关键是“泛绿县区”的得票率是否能够达到四成,只要低于四成,就算拿下六七成蓝军选票,杨的 算依然非常渺茫。现在的情况看来,饶是杨在“泛绿县区”大约有三成多的实力,相当艰困,但他是唯一可以站出来带头“反菊”和吸纳泛蓝选票者。 <br><br>??(七) 为了止住可能的崩盘,黄昭顺的选举策略必须是争取当上“反菊”的主帅、女主角,藉此树立自己在泛蓝阵营的正字标记,但现在看来反而是在带头打杨秋兴(“反杨”),这是辅选策略上的路线失误,只会让陈菊获利。<br><br>??(八)“最可能”的得票成数应该是“泛蓝县区∶泛蓝市区∶泛绿县区∶泛绿市区”为“6∶5∶ 3∶1(约0.8 ,还不到1 )”。准此,可以杨会输陈菊达到十丌多票,这个数字与目前的赌盘数字相当接近。 <br> <br>??泛蓝得票成数 <br><br>????????县区???市区???泛绿得票成数 <br>????????县区???市区???杨秋兴得票数??黄昭顺得票数??陈菊得票数??杨vs.陈?? <br>? 最好的可能??76???? 41????577026.8??? 224525.7???553414.5?? 23612.3 <br>???????? 76???? 31????541703.6??? 224525.7???588737.7?? -47034.1 <br>???????? 65???? 41????514795???? 286757.5???553414.5?? -38619.5 <br>????最可能 ?65???? 31????479471.8??? 286757.5???588737.7?? -109266 <br>??????? <br>??前述的研究是杨秋兴在“国民党政党基本盘没有崩盘”的前提下之推估,加上投票率提高多出来的选票为数甚多,归属不定,杨仍有力拼到底的需要,了解杨秋兴为人的人也都知道他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当然,许多评论观点夸大了“空头司令”宋楚瑜的作用,杨的蓝绿选票得失真的很难说个明白。但是,杨的得票多寡,高雄市这一局的输赢,势必将影响高雄市明年年底蓝军“立委”选举和再相距三个月的后年年初“总统”选举,甚至是四年后国民党会不会觉悟开始栽培一个可以力搏民进党的选将? <br><br>??(中评社特约作者苏嘉宏现任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教授))
杨秋兴支持度缓步上扬,还特别说“宋站台后”,杨由21%增至23%。
??中评社台北11月2日电(特约作者?苏嘉宏)杨秋兴是迄今台湾选举史上少见的可以跨蓝绿党派拿到选票的选将。
??一、中时民调的分析
??五都选战进入最后一个月,...[
阅读全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下周访问印度,试图加强美印合作。位于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 )及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28日联名在《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文章。他们认为,奥巴马对印度的兴趣不如小布什。美印如何在失去热情的关系中,落实任何承诺,是两国所面对的两难。文章摘译如下: <br><br> 美印两国过去有过使人兴奋的合作,也曾经宣告了许多承诺留待实现。不过,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承诺,却显得相当有问题。 <br><br> 小布什政府于2005年起与印度展开核合作会谈。对他们而言,印度充满活力的民主制度,以及其作为制衡中国的战略地位,令他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奥巴马政府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处理国际事务的优先次序也有不同。加上,没有赖斯和罗伯特.布莱克维尔(Robert Blackwill)去强调印度的重要性。因此,去年,美国和印度达成了历史性的核能合作计划,建立合作的基础,但却难以兑现。 <br><br> 由于美印两国对落实民主及开放社会的信念相同,因此,未来两国的合作仍然是光明的。两国的民间交流亦越趋热络。印度亦将会取代日本,成为全球购买力排名第三的国家,这亦是两国合作的利诱因素。加上,共同应对中国崛起也将会继续成为共同的目标。 <br><br> 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以及维持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稳定,成为两国的长远目标。然而,两国在实践这些目标的手段却不相同。事实上,两国目前的关系陷入另一个处境。<br><br> 在贸易问题上,美印贸易关系备受民主、共和两党的关注。两党的国会议员试图拦阻印度高技术劳工和服务外包的引入。 <br><br> 另外,印度亦透过一系列政策,阻碍美国投资者在印度进行投资,以阻止他们与印度经济建立紧密的关系。虽然印度经济不断增长,但美国的投资者正重新评估印度是否欢迎外来投资。 <br><br> 虽然如此,印度同样受到中国人民币币值过低所影响,因此,印度可以与美国同共合作,寻求解决办法。另外,印度可以向美国企业,要求他们确保向印度出售大量的核能及国防设备。美国亦可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支持印度,使其被纳入经济协议之内,以此作为回报。 <br><br> 但是,美印政府所面对的两难是,尽管现时的政治氛围并不容许急进的行动,美印如何在两国关系降温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将承诺实现。其中一个可能的行动是,两国宣布一些甚具雄心的目标,以确立两国关系的特殊性,尽管这些承诺不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但这些目标均能够为将来会谈作前瞻性的指引作用。 <br><br> 美国为印度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落实美印经济合作协议,这两大目标能得到令公众的支持。<br><br> 笔者认为,印度越来越有机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印度的购买力已经超越英、法、俄。印度的核能发电,得到安理会的认可。加上他拥有一个坚实的民主制度。他比其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成员更有资格担任这一职位。美国在G20担当改革全球经济管理的推手,他现在亦应该为安理会做同样的事情。 <br><br> 美印更紧密经贸关系亦正逐渐形成。印度正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欧盟、甚至加拿大进行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磋商。在美国的角度而言,这会导致美国在印度的商业活动出现“歧视性对待”,也使到印度能够更有效地从欧洲和亚洲获得资源。印度的经济增长迅速,预期未来10年,印度能够实现年平均8-9%的GDP增长,商机涌现。自由贸易协定亦足以应对美印之间的贸易问题。 <br><br> 对于印度而言,FTA将能确保印度能够进入美国巿场。再者,印度的命脉--信息科技行业,正遏力避免保护主义的突然爆发,影响到印度的前境。 <br><br> 短期内,美印都不可能以大刀阔斧的行动推进两国的关系。但雄心勃勃、获得公众支持的目标,却能成为可以接受的代替品。这些都是奥巴马在访问之中能够给予印度东西。<br><br>)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印度。图为辛格和奥巴马举杯共饮。
中评社香港10月29日电(记者 梁卓钧编译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下周访问印度,试图加强美印合作。位于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弗雷德.伯格斯滕(C.FredBergsten)及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Subramanian)28日联名在《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文章。他们认为,奥巴马对印度的兴趣不如小布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