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的军靴(五)刘振墉
(苦难的年代系列之)
侵略军已经在本镇常住下来,留守的人都很害怕,从早到晚关着门。有时三三两两的日本兵从街上走过,皮靴踩着街石发出的声响,一下一下地敲击着中国人的心。我心里虽然害怕,每逢有日本兵走过,往往要从门门缝里向外看。只要他在大门外,我在大门里,还是有一定的安全感。
我从小跟祖母睡。早上两个人还都捂在[
阅读全文]
父母的选择通常是正确的刘振墉(苦难的年代系列之十一)日本侵略军快打到我们家乡的时候,母亲带着十岁的哥哥和不到两岁的妹妹,逃难到偏远农村的外婆家,留下我和祖母看家,那年我五岁,祖母将近七十岁了。街上的人家己是十室九空,整天冷静得让人感到恐怖。日本兵路过几次,以后就有一支小分队长驻下来,有人出面成立维持会,侍候日本人的一切需要。因为没[
阅读全文]
一碗光面刘振墉
(苦难的年代系列之九)我小时开蒙读的私塾,毕恭毕敬地向孔老夫子像和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磕了五个头。当地没有洋学堂,要想识字,只好进私塾。私塾设在关帝庙的大殿上,有几十个学生,我是最小的,可能只有五岁或六岁,念的三字经。塾师都称呼先生,是我的表哥,教学还算认真,对学生也很严厉,但他自己却爱好打牌。上午背旧书教新书,[
阅读全文]
我考过105分刘振墉(苦难的年代系列之八)
我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小考得到了105分,至今难忘。那年我就读于江苏如皋县的邓庄小学。一天,贾达老师突然宣布:今天小考,交头卷的另加五分。考试内容只是默写一篇课文,我不但交了头卷,而且一字不差,所以拿到了这个独一无二的高分,高兴了很长时间。
我到现在还记得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谣:喜鹊叫,客[
阅读全文]
丁汝昌遺墨捐贈記【劉振墉】大約是一九五八年前後,暑假裡我回到鄉下老家,在舊書堆裡發現了一本小冊子,封面上的題簽是《丁汝昌遺墨》。丁汝昌是清末的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現在的北方艦隊司令,這本小冊子應該有一定的價值。小冊子約三十二開大小,用的是光連紙類的簿質紙張,對折、線裝,薄薄的八、九頁,可能是石印。翻開封面,是一篇長長的序言,仿宋體[
阅读全文]
老辈专家说中医药
刘振墉
时逸人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中药专家,他在1953年出版的《中国药物学》一书的自序中说:“余研究中药,始于一九一六年,……”。“余不敏,从事中国医学四十年,对于中药经验之所在,不敢自弃。因搜罗历代文献,兼及验案、验方等,再加以自己历年经验之所得,撰成本书,付刊问世,以供临床治疗之实用,并为研究中药者参[
阅读全文]
香灰治愈疟疾? 刘振墉(苦难的年代系列之七)
大约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那年,我感染上了疟疾,每天一次。发起冷来抖个不止,盖几条棉被都不顶事,然后是大汗淋漓,接连十几天,身体几乎要被拖挎。当时是住在姨母家,那是远离城市,交通闭塞的农村。人们的生活中,似乎不存在求医问药的内容,生生死死,听其自然,跟一千年、两千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后庄有座[
阅读全文]
政治标语的故事刘振墉 (苦难的年代系列之六)抗日战争初期,你走过各地的大街小巷、城市或农村集镇,总能看到两条标语,通常是用石灰刷在墙上。一条是“仁丹”,还有一条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仁丹是一种防暑药品的通用名,日本产的最著名,但也有中国厂家生产。如果仁丹这两个字是广告,未免过于简单,而且也没有出现厂家名字。这两个[
阅读全文]
家乡的抗日第一仗刘振墉(苦难的年代系列之四)日本人占领了如皋和靖江两座县城后,不久又占领了沿江的石庄和斜桥,,这是两个较大的集镇,距我们西来镇才十几里路,小镇上的人们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各自做着应变的准备。我们那儿是江苏省保安第四旅的防区,旅长叫何克谦,所以人们常喊做“何四旅”。当地驻军的指挥所就设在我家斜对门,看到有不少军人进进出[
阅读全文]
厉害的日本人 刘振墉(苦难的年代系列之三)我家住在农村小集镇上,跑单帮的人很多,绝大多数人都是跑上海,所以能带回许久新的消息。因为有“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争在先,抗战开始前后,关于日本和日本兵的传闻,早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我当时只是个刚刚懂事的小儿,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现在记载几条,也可从中看到当时[
阅读全文]